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白山黑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2) ---- 种玉米有感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2&id=27220) |
-- 作者:冷雪峰 -- 发布时间:2009/9/21 16:17:00 -- 种玉米有感 种玉米有感 下乡到北大荒国营农场近三十年,在所有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我对种玉米的感触最为深刻。 种玉米的过程是最能体验“面向黄土背朝天”了。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农场虽然已经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了,但是为了节约种子,种玉米依然以人工点播为主,尤其是大批知青到农场后。刨坑、施肥、点种子三人一组,都是低头、弯腰的活儿。一个人在前面用撅头在机械备好的垄背儿上,按每隔二十五公分的距离刨一个坑,这个刨坑的人,就沿着上千米长的地垄沟向前刨着;第二个人就在刨好的坑内撒上一把化肥;第三个人把三、四粒玉米种子投入坑内后,再用脚把刨出的土盖在种子上,还得把土踩实。三个人可以互相调换着干,但是什么样的活都不轻闲,那个累就甭提了,别说是这帮知青了,老同志或是说老农,几天下来也都是腰酸腿疼的……一块地的玉米播完了,又得转到另一块地去,生产队的地都有上万多亩的农田,因为小麦、玉米和大豆需要轮作,所以最少要有四分之一的土地种玉米。没等全部玉米种子播完,早种的玉米已经发芽拱出了地面。 我们这帮“农业工人”放下撅头就得拿起锄头,紧接着还是弯腰、低头、抡动双臂,又开始了“修理地球”的工作——这就是夏锄。不但要松土、铲除杂草、还要间苗、定苗的,最少也得锄两遍地才能完成夏锄工作。还是老农说得好;“要想苞米长得好,夏锄管理最重要。”说那锄头上有火,还说那锄头上有水。我们有点文化,通过劳动实践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话的意义;铲除杂草大家都能知道是为了玉米苗成长好,不让杂草与玉米苗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间苗、定苗是为了保证一个坑里有一棵玉米苗健康地成长。如果有两棵以上的玉米苗同时生存在一个坑里,它们会因为相互争夺营养而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松土和锄草是同时进行的,锄草要锄掉草根,因此锄头要铲入土中。没有草时锄头也要铲入土中,那就是为了松土了。松土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地表的毛细现象,旱天,可以保墒,这就是锄头上有水的道理。涝天,地表的松土可以增大通风面积,促使水分蒸发,这就是锄头上有火的道理了。别看很多农民没有文化,他们却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种地的经验和理论呢…… 夏锄,夏锄,正好是在炎热的夏天来锄地。在锄地时,这些知青们都想起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来,并且更是能深深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了。直到现在,我们和我们的儿女依然保持着,在吃饭时,都非常注意不掉饭粒儿,饭后,碗内不能剩饭粒儿的习惯。 后来种玉米虽然采用了机械的条播方法,除非是青储用的饲料地外,锄地和间苗、定苗依然要用人工管理的。说了以上这些,并非说只有种玉米才是最艰辛的劳动,瓜、果、菜、豆、粮,鱼、肉、蛋、奶、茶,有哪一种农业生产劳动是不要付出农民的心血和汗水呢?!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地发展,科技种田、机械种田,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农业的落后现象是事实,所以我们对当前“面向黄土背朝天”“在黄土里刨食吃”的农民的艰辛应该是非常理解和同情的。 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有很多也都是农民出身,我们也当过农民,对那些看不起农民的人,不重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对那些浪费粮食的人,都是非常反感的! 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吃农民血汗而生存的,不要忘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更不要看不起农民吧! |
-- 作者:温暖 -- 发布时间:2009/9/21 21:06:00 -- 没有农民兄弟的辛勤劳动,我们吃什么?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 |
-- 作者:野稗子 -- 发布时间:2009/9/21 23:00:00 -- 兵团七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以后发展叫\'三三\'制,就是种三分之一的小麦,三分之一的大豆,三分之一的玉米,种玉米最累人,除机器播种外,其余的都靠人工,劳民伤财:种植累人\\收荻累人不说,尤其是效益不好,无霜期短玉米水份大,不好吃\\不好卖\\不好保管,运到鞍山市,据说满大街晒老玉米豆,吃了捂玉米面直骂娘.我连也是吃了大半年的捂玉米面蒸的窝窝头.玉米面在面袋子里发酵了,\'大团结\'成一块了,倒不出来了,气得那务长拿根木棍使劲敲打,近打边说:狗日的,不打不老实!蒸熟的窝窝头不中黄色的,像高粱面一样都是红色的,不好吃,吃不好,吃不饱的日子不好过呀!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09/9/22 6:09:00 -- 种玉米是累活,吃大馇子烧心,熬过来了! |
-- 作者:冷雪峰 -- 发布时间:2009/9/22 14:58:00 -- 以下是引用野稗子在2009-9-21 23:00:00的发言:
兵团七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以后发展叫\'三三\'制,就是种三分之一的小麦,三分之一的大豆,三分之一的玉米,种玉米最累人,除机器播种外,其余的都靠人工,劳民伤财:种植累人\\收荻累人不说,尤其是效益不好,无霜期短玉米水份大,不好吃\\不好卖\\不好保管,运到鞍山市,据说满大街晒老玉米豆,吃了捂玉米面直骂娘.我连也是吃了大半年的捂玉米面蒸的窝窝头.玉米面在面袋子里发酵了,\'大团结\'成一块了,倒不出来了,气得那务长拿根木棍使劲敲打,近打边说:狗日的,不打不老实!蒸熟的窝窝头不中黄色的,像高粱面一样都是红色的,不好吃,吃不好,吃不饱的日子不好过呀! 野稗子:一,你们生产队可能没有真正的东北老乡。二,你们生产队那年可能是为了高产,种的是“大马牙”品种的老玉米吧?那品种玉米的生长期是一百天以上,所以又赶上那年的无霜期比较短,才会有没有成熟的老玉米。
我们种的是早熟品种“小粒红”,虽然产量比不上“大马牙”品种,但是质量却比较好。
说你们生产队可能没有真正的东北老乡,是因为他们特别会吃没有成熟的老玉米,那就是;把那些没有干透的老玉米用水泡起来,再用加水搅拌,打去玉米皮后使它们沉淀出来,除去上面的水红,让它们发酵……而后能做出味道非常独特的“酸玉米粥”或是“玉米和酪”……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09/9/22 15:28:00 -- 冷兄,真了不起! |
-- 作者:忆知青 -- 发布时间:2009/9/22 15:46:00 -- 上小学时背的古诗句,四十一年前在广阔天地里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五谷杂粮来之不易。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也让我们饱受了饥不择食的滋味。如今,好的年代我们更要倍加爱惜粮食,珍惜农民用汗水浇灌的果实啊! |
-- 作者:聆听 -- 发布时间:2009/9/22 21:19:00 -- 虽然现在久居城里,但是不会忘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09/9/23 6:35:00 -- 这些文字把知青在自己的磨难中对农村,农业,农民,农作物的了解和体验抒发出来了。 |
-- 作者:冷雪峰 -- 发布时间:2009/9/30 14:22:00 -- 以下是引用轻舟在2009-9-23 6:35:00的发言:
这些文字把知青在自己的磨难中对农村,农业,农民,农作物的了解和体验抒发出来了。 是啊!我们这些“知青”都体验过“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滋味,都在“地垄沟里”刨过“食儿”(挣工分也好,挣工资也罢,都从事过农业的活计)。我们虽然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农民,但是我们都深深地体验了农民的艰辛,我们不维护农民的利益谁能说得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