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白山黑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2) ---- [转帖]奇联妙对的故事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2&id=30704) |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09/11/11 8:31:00 -- [转帖]奇联妙对的故事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对联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对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是我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 历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乃至渔翁牧童,农妇村姑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奇联妙对。民间也流传下来许多有关奇联妙对的故事,近代也有许多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对。 今天,先转帖几则奇联妙对的故事供朋友们欣赏娱乐。朋友们若是感兴趣喜欢欣赏请您留玉,我将陆续转帖。
农妇出联难秀才
有个穷秀才姓李,自以为读书万卷,才高学富,无有不晓,瞧不起农人。五月的一天,他漫步郊外,见一群农妇村姑在秧田里拔秧,捆秧,看了一眼便想走开。不防有个中年农妇把他喊住:“李秀才!我们有一副对子,想考考你,你能对出来吗?” 秀才以为这些农人不会想出什么佳对,满不在乎,带着鄙视的口气说:“念吧!” 农妇看看一把捆好的秧苗,高声念道: 稻草捆秧父绑子; 秀才一听,觉得简单,清清嗓子便要对,忽然仔细一想,颇有奥妙:头年的稻草捆今年的秧苗,确似“父绑子”。拿什么对呢?他半天想不出来。农妇一再催,秀才张口结舌,冷汗淋淋,最后只得狼狈而回。回到家里,秀才闷坐着怏怏不乐。他媳妇从园中回来,见秀才愁眉不展,一问原由,方知是在农妇面前丢了丑。她想想秀才说的上联,觉得也不难对,便说:“莫愁了,我帮你对上如何?” 秀才听说媳妇能对,喜出望外,连连点头,催她快说。她媳妇指指竹篮里刚采来的几根竹笋说: 竹篮装笋母怀儿。 秀才听了拍手叫绝:成年竹子编的竹篓装着幼笋,岂不象“母怀儿”吗?他很佩服种菜的媳妇,也很钦佩拔秧的农妇,再不敢轻视她们了。
错字笑话
据说清朝时候,有一年科举考试,卷中有“昧昧我思之”一句。有个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误看成“妹妹”,答卷中写成: 妹妹我思之。 批卷者看了,不觉好笑,挥笔批道: 哥哥你错了!
赠盖叫天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演的武生,海内无人可堪匹比,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他: 英明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天《十字坡》。 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盖老的两折拿手好戏《三岔口》和《十字坡》,并在联首嵌入“英杰”两字,联中也有“盖天”两字,对仗工稳,真是妙手天成,趣不待言。
十年磨一联
大约在一九三六年的一天,张恩浩去通海县秀山游玩,想到古人写的回文联,也想作一副。到秀山凤仪亭,恰下起细雨,张即到亭中避雨,目睹秀山雨色,突然得一回文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 苦思良久,却不得下联。他回去告诉父亲,却被父亲斥责了一通:“你年纪小小的就弄难对,是想短命呀?”他父亲的迷信意识深,说难对无偶,写对者非要短命不可,于是跑到昆明,在《朝报》、《正义报》上征对,但一直没有征得。一九四六年,张恩浩到了一趟香港,得了一句“香港和风阖港香”,可作下联。但四七年回来一说,父亲不满意:“平仄对仗可以,就是不伦不类,挂在秀山不合适。” 回来,老父亲去世了,张恩浩怀着哀思到秀山“涌金寺”漫步,无意间看到许弘勋所题“秀山古柏阁”五字,触机而构思,到夜间,终于得出了下联: 香柏鼓风古柏香。 那时,古柏阁下的月窗上还空着,张恩浩便将这副回文联书悬月窗两边,直至现在。 |
-- 作者:海喜 -- 发布时间:2009/11/11 11:31:00 -- 学习了,受益非浅!谢北大荒老头的好贴!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09/11/11 11:37:00 -- 可见功底深厚! |
-- 作者:柳青芬 -- 发布时间:2009/11/11 19:06:00 -- 以下是引用海喜在2009-11-11 11:31:00的发言:
学习了,受益非浅!谢北大荒老头的好贴! 拜读了,今后还望你多指教。 |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09/11/11 19:21:00 -- 柳青芬朋友您好!千万千万别说请教二字!我实实不敢当啊!朋友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吧! |
-- 作者:柳青芬 -- 发布时间:2009/11/11 19:36:00 -- 好的,谢谢了,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9/11/11 21:31:00 -- 老头兄这帖子不错,学习了,谢谢您! |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09/11/11 22:33:00 -- 是呀!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财富啊!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很多很多,如果战友们对此感兴趣,我将陆续摘抄几段几代皇帝大臣对对联的故事,以及苏氏兄妹和几位文人墨客对对联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