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白山黑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2) ---- [转帖]追随红太阳--- C2: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2&id=45105) |
-- 作者:海东青 -- 发布时间:2010/7/23 10:15:00 -- [转帖]追随红太阳--- C2: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C2: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毛主席语录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六八年的五月,沈阳市的大街小巷已经处处是京桃开花,柳絮飞舞的时候,辽宁省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关键时刻,经过无数个毛泽东思想斗私批修学习班的学习,经过无数遍你来我往的斗智斗勇,经过无法计算的权力平衡分配,省内三大造反派的头头在支左解放军帮助下,在中央联络小组的指导下,尽管各怀心腹事最终还是坐到了一起,先后成立了辽宁省无产阶级革命大联合委员会,辽宁省革命委员会。 这一段时间是我们最彷徨的时候,好像一群勇猛冲杀的战士,突然得不到战斗的命令。我们拿着手中的武器不知冲锋到哪里去,不知把仇恨的子弹射向哪儿去。两年来,我们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曾经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高举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大旗,发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终于打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创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那个时候,潜意识里我们已经感到,这场史无前列的大革命就要结束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究竟还要领导我们向哪里去,心里还是没有目标,心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听到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消息,我们沿着从学校到市政府这条道路,举起一面面胜利的造反大旗,高唱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以游行的方式欢呼取得的伟大胜利。如果说1949年毛主席领导革命前辈第一次夺取了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那么这一次是毛主席领导我们这一代,再次夺取了政权,取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终于实现了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理想。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呆在学校,我们要走向世界。因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正方兴未艾,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人们没有解放,苏联修正主义也没有被打倒,这一切一切都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去完成! 我们焦急地等待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没过多久有了一些说法。先是说将六六届(当时初三和高三)毕业的学生全部安排工作,立即离校。后来又说将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分配工作,初中的留校学习。接着又传出了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消息,六六到六八届(即老三届)的学生全部上山下乡,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实际上,这个时期率先在全国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仅仅是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意图。能提出这个口号有一定的深层背景。人们知道,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毛远新是毛主席唯一健在的侄子,是毛主席唯一的联络员。在毛主席的晚年,能接触到毛主席,代表毛主席讲话的唯有毛远新一个人。显然,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安排必定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 八月份,学校里支左的解放军代表,按照省革命委员会的文件,立即组织全校的革命学生开始学习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五五年九月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所做的按语。我们很早就学习过。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有五个同学下乡去了。从五五年以后,共青团中央每年都要组织青年学生搞上山下乡运动,并先后涌现出一批象董家耕、邢燕子、侯隽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优秀典型。六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有一篇描写从城里下乡的姑娘侯隽的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说,侯隽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一不考大学,二不留留恋大城市,到人生地不熟的农村插队,是所有革命青年学习的好榜样。所不同的是,以前的下乡上山去的学生比较少,绝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但是,这一次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生力军,把如此多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一同安排上山下乡究竟是因为什么谁也说不清。 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的最新指示在同学们当中立即引起巨大反映,尤其校内三大派四大组织的红卫兵,争先恐后在学校内贴出大字报,那个红纸黑字写的坚决要求上山下乡的决心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字报中说:我们这一代革命青年学生,是共和国成立前后诞生的一代人,也是共和国的同令人。我们所有的一切生来就是属于共/产/党的。尤其是我们“老三届”,经过党的十七年连续不断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从小就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永远追随红太阳毛主席。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决心参加埋葬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战斗,我们这一代是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一代中国青年,世界是我们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为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 “革命方知北京近,造反倍觉主席亲”毛主席啊毛主席,回忆我们跟您干革命以来,每到革命的关键时刻总是您出面保护我们,记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初期,我们每个红卫兵都有过一段受“迫害”、身陷囹圄的经历,唯有您力挽狂澜,使我们在政治上再获“新生”,成为令人钦佩的“革命造反派”。回想在那恐怖的资产阶级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只有您坚决支持我们,率领我们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并为我们平反解放。无论是几十年的革命时代,还是文化大革命,我们从内心里感到您的英明、伟大。今天,当您发出“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响应您的伟大号召。其实,别说我们这群满怀革命激情的红卫兵,就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当他们申请到边疆、到农村落户时,又何尝不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把这看作向伟大领袖“献忠心”的具体行动。毛主席阿、毛主席,我们要在上山下乡下中当搏击长空的雄鹰,愿做划破暴风骤雨的海燕。愿在后浪推前浪的革命洪流中勇敢地站到最前列。 不过,在共同愿望的背后,每个人的考虑却各式各样:首先,无论是狂热奔放的红卫兵领袖,还是上山下乡的带头人,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气质。一般说来,他们总体素质较高,而且以革命干部子弟和知识分子子弟居多。他们的特点是,学习成绩多属上乘。有早熟的参政意识、有敢想敢为的勇气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由于学校、社会给予他们以特殊的信任和器重,因而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接班人意识和政治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要想成为合格的“革命接班人”,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为此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至于知识分子子弟,由于六十年代初在学校中大力贯彻“阶级路线”的结果,他们身上的孤傲习气早已澌灭殆尽。“文革”前,他们的出路主要在于升学,加之家庭环境的濡染,大多勤奋好学。尽管在政治上时有压抑之感,但在学校政治教育的灌输陶冶下,也不乏革命热情。他们处世较多书生气,考虑问题远不如深知柴米油盐之艰辛的工农子弟实际,所以面临上山下乡的选择,往往不瞻前顾后,奋不顾身投入这场新的革命之中去。 更多的“造反派”学生是为了在一场新的革命运动中“再立新功”;有的老红卫兵自以为前段时间犯了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错误,真诚地希望在三大革命运动(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弃旧图新”;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在“文革”初受过冲击或羞辱,他们希望通过下乡,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胎脱换骨”的改造,以取得加入革命队伍的资格。诸如此类的考虑,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以往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另外,长年“逍遥”在家,感到无聊之至;明知在城市升学、就业之路被阻死,不如早走为佳,等等,也都是促使一些学生主动报名下乡的动机。在当时社会氛围高度政治化的条件下,这样的动机当然不会公开展露出来,而是用各种眩目的革命口号包装得严严实实。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当毛主席的红卫兵,“像勇敢的海燕一样”在“文革”风暴中翱翔,还是自告奋勇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安家落户,“老三届”学生矢志以求的都是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因此,我们红卫兵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士,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哪里去,那里需要那安家 资料: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四日根据毛泽东关于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指示,沈阳市革委会决定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一律下乡插队参加劳动。欢送首批十二万人到农村去。到二十五日止,十天的时间里,全市十七万名注册的初、高中学生中,已有十四万人上山下乡。到第二年的春天,除了极少数的学生以外,全部上山下乡。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0/7/23 10:41:00 -- 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10/7/23 10:50:00 --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哪里去,那里需要那安家” ——其实,当时心情很复杂。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0/7/23 11:58:00 -- 分配方向多议论, 最终还是乡下行, 短短数日方经过, 插队已是大部分。 |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10/7/24 11:17:00 -- 当年我们太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