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红红的冬青果
-- 发布时间:2013/1/18 21:53:00
-- (原创)老北京的虫趣(知了)
老北京的虫趣(知了)
炎炎夏日,为了捉知了,那时的我们不怕烈日酷暑,扛着长长的竹竿,兴冲冲的来到龙潭湖畔,走到大树下,屏住呼吸,握紧竹竿,凝神逼近,看准了知了,忽而一抖便粘住了一只,大家很兴奋,有时却随着一阵急促的“吱吱吱”叫声,知了飞了,却被迎头赏了一泡尿,好晦气呀,这种尴尬的经历,是每一个捉知了人都有过的“不堪回首”哟。
蝉,即知了,北京话叫唧(季)鸟儿。顾名思义,你可以理解成“唧唧鸣叫的、飞鸟一样的大虫子”,这样的俗名,却透着百姓对万物观察的准确和形象比喻。北京记录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几种,有百姓普遍使用的俗名叫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302575_191154468128_2.jpg:

最常见的唧鸟,学名叫做黑蚱蝉。这家伙肯定谁都见过,盛夏时节,满大街都是。它的叫声嘹亮而单调,没有变音和花样。因为太过常见,俗名就叫做唧鸟儿,或者说,一般说唧鸟儿,并不是指所有的蝉,而是单指它!知道还有其他种类蝉的人,会把黑蚱蝉叫做麻唧鸟儿。
蝉在羽化为成虫之前被称做唧鸟猴儿,因为蝉的幼虫是佝偻状的,这就正和猴子的常见姿势相似,加上唧鸟猴儿本身铜黄色,又沾着刚出洞的满身泥土,颜色上也与猴子相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3188859226,695738267&fm=23&gp=0.jpg:

用竹竿黏唧鸟,捉的就是这种黑蚱蝉。具体的做法,就是弄块胶皮熬化了,就变成黏性很大的胶油膏子,胶皮熬化很难闻的,弄的满院子都是臭胶皮味,大妈大婶的没少骂我,把它涂抹在竹竿的顶端,看准唧鸟的位置,缓缓靠近过去,瞄准后轻一抖手,就将唧鸟黏住了。顺手的时候也能黏上一、二十只,放在纱布口袋里,唧鸟震耳欲聋的怒吼着,弄的大街上的人都看你,觉的挺拔份的呢!那时也够"二"的吧,呵呵.
黏唧鸟需要练习,手上得有准,否则就如同前面说过的,唧鸟跑了,还顺带手撒一泡尿在你头上……其实所谓撒尿,是唧鸟在飞逃的同时,为了减轻体重而采取的本能行为。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鸟在起飞时,也是屎一把尿一把的,这和战斗机抛副油箱是一个道理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d315c6034a85edf7b436c5e49540923dc547584.jpg:

另一种我们熟悉的唧鸟,叫做伏天儿。这个名字,是对它叫声的形象描述,此唧鸟比黑蚱蝉出来得晚,要到夏末秋初才大量出来,那可正是“三伏天”、“秋老虎”的时候啊,是最闷热难受的时节,它类似“伏天儿-伏天儿”的叫声和正符合在伏天出现的特点。这种“伏天儿”,个头比黑蚱蝉小一号,身上黄绿色。
大家可能想到了中学时课文里有一句“寒蝉凄切”,而是鸣鸣唧鸟。鸣鸣唧鸟,俗名是乌英哇。一看就知道,这又是以拟声词作为俗名的典型了。没错,这种唧鸟的叫声好像是“乌英-乌英-乌英-乌英-哇……”,这种叫声,有几分哀怨的味道,古人于是借物抒情,把它当做“凄切”的象征。这种唧鸟出来得最晚,要到八九月才多起来,只要不下雪,能一直活到十月以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4244102747,2615053867&fm=23&gp=0.jpg:

最后要说一种北京最早出现的唧鸟。它一般六月初就纷纷开叫了,到了夏末就没了,所以跟鸣鸣唧鸟压根碰不着面。它的学名叫做蟪蛄,浑身有着晦暗的杂色,拿在手里觉得花不棱登的,但这种杂乱的颜色是它的保护色。蟪蛄,北京老话叫它“小热热儿”,它的确个儿最小。这种唧鸟一般见于近郊靠山的地方,见过它的人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