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白山黑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2)
----  我的知青岁月之十四 住宅的变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2&id=93303)

--  作者:葛志坚
--  发布时间:2013/5/27 19:08:00
--  我的知青岁月之十四 住宅的变迁

我 的 知 青 岁 月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十九连  葛志坚

 

十四、住

 

去过几个连队,便发现原来各个连队的住宅样式和构造大同小异。尤其是食堂和家属房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听老职工讲,刚建场的时候,条件异常艰苦。因为缺少建造材料和其它物资以及忙于开荒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开始只能住窝棚。窝棚极其简陋,用草绳绑几个人字形的架子,立起来再绑上横撑,盖上青草就OK,然后在里面铺上厚草便是软床

因为窝棚不能御寒,在入冬前又开始建造地窨子。在地表挖个坑,上面用几根木棍和一些茅草盖上,旁边留个洞口当作门,便是垦荒建设者们办公、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了。由于完全是地下,终日无光,密不透风,阴暗潮湿,以至后来许多人患了风湿或皮肤病。条件稍好一些,地窨子改成半地下式,有了可以通风采光的小窗口,室内环境有所改善。

一年以后,兴起了马架子,垦荒建设者第一次有了脱离原始意义的住房。用斧头砍下树杆,用镰刀割下茅草,用铁锹切下草垡,经过立桩,架梁,垒墙,苫顶,垫床等几道工序便大功告成。

马架子时代,当年胸有大志心无暇垢的北大荒人面对艰难困苦创造了男女混居和多户共居一室的奇迹,人均居住面积较长时间稳居全国最低水平。

当年风华正茂而今已人到中年的老职工们几乎是以自嘲的口吻向我们诉说那时几对小夫妻共居一室,白天亲如一家相安无事,晚上同席一铺则彼此之间拉上一块布作为遮掩,说话要压低嗓子,办事要憋住声音的那段亢奋、奇特、酸涩的难忘时光。

当荒原逐渐变成田野,生产有了初步规模,农场有了一定积蓄以后,一种类乎现代宅舍的穿鞋戴帽结构的住宅样式开始取代有着光荣传统的马架子。其低廉的建筑成本、较快的建造速度、较好的保温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年限,使它二十多年大行其道,在今天仍然可寻踪迹。

 穿鞋戴帽,是指采用砖(石)基础、砖支柱、木屋架和瓦屋面、泥草或土坯作为围护墙的建筑结构形式。通常是南开门,前后设窗,以走廊连接居室和厨房的平面布局,以一室居多,每户建筑面积约在30㎡左右     

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连队新建住房不再穿鞋戴帽,开始采用比较规范的砖木结构。户型扩大为二居室,人均居住面积大为提高。           

连队建筑用砖主要自己烧制,不足部分由团砖瓦场补充。窑场设在晒场西面,开始时就地取土,后来逐渐需要从附近地头挖取再用马车运来。制砖机是连队自制的,动力由东方红—54 后桥的动力输出轴提供。       


--  作者:葛志坚
--  发布时间:2013/5/27 19:27:00
--  

刚制出的砖坯需要放入棚内,稍硬实些后码垛阴干。达到一定数量便可入窑烧制。窑是老式土窑,规模不大,一窑一停,不像大型转窑那样可以轮流式连续生产。

1970年入冬前,连队学习外地经验,对男女宿舍的取暖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极有创意的改造。

原来相邻宿舍的间墙是一整面大火墙,火炉搭在走廊,冬天由专人分白晚班轮流烧。改造时动了大手术,在火墙下面掘地三尺修了一个小砖窑,窑口设在走廊,初衷是想烧砖取暖一举二得,谁料烧了一冬却差强人意。

因为烧砖是需要周期的,开火烧窑时宿舍初起温度适宜,渐渐高热难耐几如蒸笼。待砖已烧好停火时,室温逐渐降低趋向舒适。但砖必须基本冷却才能出窑然后再重新装窑,中间须间断四五天,室温便又如同冰窖奇冷难熬。如此这般,每个周期八九天,室内温度便从桑拿房到冷藏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知青们经历着冷热寒暑的频繁交替,从乐不可支到冷热难耐。好不容易捱过漫长的冬季,这项曾被寄予厚望的改造便宣告寿终正寝,第二年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取暖方式。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13/5/27 19:29:00
--  
细腻的文笔概述了北大荒的住房历史。刚到连队时我们住的是为知青新建的大宿舍,后来我们这些“老职工”把宿舍让给了新来的知青,我们就住进了马架子,上山伐木我住过地窨子和棉帐篷。
--  作者:葛志坚
--  发布时间:2013/5/27 19:38:00
--  
以下是引用北大荒老头在2013-5-27 19:29:00的发言:
细腻的文笔概述了北大荒的住房历史。刚到连队时我们住的是为知青新建的大宿舍,后来我们这些“老职工”把宿舍让给了新来的知青,我们就住进了马架子,上山伐木我住过地窨子和棉帐篷。

    感谢您关注拙文

    您的知青经历太丰富了,竟然还住过几乎属于“文物”的马架子和地窨子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13/5/27 19:46:00
--  
以下是引用葛志坚在2013-5-27 19:38:00的发言:

    感谢您关注拙文

    您的知青经历太丰富了,竟然还住过几乎属于“文物”的马架子和地窨子

是的,我们连队有好几个马架子,都是建队时老垦荒者住的,后来成了我们机务和后勤人员“小别墅”了。上山伐木住的地窨子还是我们自己建造的呢。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3/5/27 20:38:00
--  
69年修水利,我们住的都是地窨子,倒是挺暖和的,就是太挤了,翻身都要喊:一二三,哈!
--  作者:国栋
--  发布时间:2013/6/22 15:21:00
--  

一片好的回忆文章!赞。


--  作者:苦辣酸甜
--  发布时间:2013/6/22 15:52:00
--  
           我一直住砖房,不过到了后来的兵团,连里要建家属房,我们每天早晨起来要跟汽车去拉一趟石头或砖,有时还要筛沙子,快到点上班了,才能结束劳动,也挺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