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彩云之南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3) ---- [讨论]谁在无视我们这个群体?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3&id=39448) |
-- 作者:永远的河口 -- 发布时间:2010/4/5 10:09:00 -- [讨论]谁在无视我们这个群体? 四月三日几家卫视播出了抗旱救灾晚会。就当年赴云南知青捐款时的情景有几个问题不明提出疑问如下: 一、我们赴云南知青这个群体不能向灾区表示爱心尽一点绵薄之力吗?是谁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二、是谁把我们对第二故乡的爱心视而不见?甚至于到任意摆布和糟蹋的地步? 三、问题说回来。联谊会的组织者你们应该担负什么责任?各位版主和各位团场召集人是怎么宣传我们这次“赈灾义演”和向灾区捐赠善款的?为什么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 |
-- 作者:武松打老虎 -- 发布时间:2010/4/5 11:04:00 -- 云南电视台在如此灾难和义举面前逆大潮而动,玩弄低劣的政治手腕,表明他们缺乏基本的觉悟和人性。连直面历史的胆量都没有,如何能做得堂堂正正人?! 这些专横跋扈的“文化”官员,除了躲在后台耀武扬威,有哪个敢在大庭广众下露面???云南知青"八千子弟\'及京城知青为这专横的强势抹杀而感伤心!将知青情感肆意蹂躏可悲!要知道这是善举呀!气愤!云南的宣传部门他们不让提知青两字,实在愚蠢,现任领导人中的知青还少吗?如今宣传思想部门总是要挑起事端惹起民愤,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 |
-- 作者:如歌 -- 发布时间:2010/4/5 21:22:00 -- 我们这次的义演捐款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我们的绵薄之力为第二故乡的抗旱救灾尽了力。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表达了一种心意,代表的不仅是北京知青,也代表了所有曾在红土地献出青春的知青战友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 二、扩大了北京知青的影响。就此点而言,超过了我们1月19日在保利剧场的演出。不仅北京的许多媒体对我们的义演给予了积极报道,其他黑土地、黄土地、绿草原的知青战友也对我们的行动表示了极大的敬意。要知道,北京赴云南的知青只有八千多人,是当年北京赴各地上山下乡人数最少的一个群体,但我们没有因人数最少而沉默。
晚会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而且我们也做出了最明智的补救措施,打出的那个条幅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主意。电视台播出的镜头让关注晚会的所有人都知道,北京还有一群念念不忘第二故乡的知青,他们不会因有人故意抹杀他们而不作为。
对这件事我也有气,但还是要顾全大局。特别是要尽最大努力维护我们云南知青来之不易的团结,这是最重要的。 |
-- 作者:老刁 -- 发布时间:2010/4/5 21:31:00 -- 在北京的几家平面媒体,都报道了4月2日的义演,并在标题中使用了“知青”这个词。 |
-- 作者:孤岛 -- 发布时间:2010/4/5 21:50:00 -- 我倒以为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这是因为宣传口的人历来如此,以为自己如此就可以避开所谓的政治敏感,其实得到的效果不正相反么?北京知青在电视直播中突然举起手中点明自己身份的小小牌子是智慧的、机敏的也是成熟的。请大家相信,收看这台节目的观众是能强烈感受到的。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知道了这是一群曾经的知青,而且一定能够感受到主持人口播时的躲躲闪闪的闪烁其词与现场知青们手中举起的表明身份的小牌子之间的微妙。没准儿这样的效果更好呢?还有,通过知青们的系列活动,我相信,知青这个群体是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是团结的。 |
-- 作者:武松打老虎 -- 发布时间:2010/4/5 22:36:00 -- 难到主持人“春妮”忘了吗,她也是知青的后代呀。
作为知青的子女,这样对待她父辈的知青经历还有良心吗? |
-- 作者:老刁 -- 发布时间:2010/4/6 8:07:00 -- 不是春妮的责任 |
-- 作者:云龙 -- 发布时间:2010/4/6 10:22:00 -- 有点可悲,还十分气愤,去年版纳勐腊农场搞场庆,在大会上发言的主要领导也是只字不提“知青”二字,让千里迢迢赶去参加庆典的知青们着是脑火。 |
-- 作者:天山行 -- 发布时间:2010/4/7 9:37:00 -- 云南电视台的做法是歧视、抹杀知青这个群体。 |
-- 作者:赵来春 -- 发布时间:2010/4/19 23:14:00 -- 知青是怎么啦?知青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出啦!流汗,流泪,流血,受苦,受累,受罪----甚至生命。我们大部分知青都是平民百姓,下岗,退休,积劳成疾,但我们还是愿意为受灾难的第二故乡献出爱心----尽力捐款救灾。知青的善举难道错了吗?知青这顶帽子不是谁都能戴的,也不是谁能把它摘掉的。知青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六,七十年代千家万户都有子女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