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彩云之南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3) ---- [贴图]沉痛悼念赵凡部长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3&id=40147)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5 23:03:00 -- [贴图]沉痛悼念赵凡部长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5 23:04:00 -- [转帖] 赵凡先生功德碑记
公元一九七八年岁未至一九七九年初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知青,不堪忍受长期置身恶劣处境和遭受不公正待遇,借“十一届三中全会”肃清“四害”流毒,拨乱反正的东风,公开提出恢复知青名份,返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合理要求,遭地方和农场当局拒绝后,遂以非常之举罢工绝食抗争。时值中国大陆极左思潮阴魂未散,尚以“两个凡是”为基本国策,知青此举,大有“破坏国家安定团结,反革命暴乱”之嫌。如是,罢工绝食的知青在企盼呼号之声中,生死存亡,命悬一线。 赵凡先生,时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临危受命,以“钦差”身份亲赴云南边疆,力挽狂澜,洞察入微,置个人仕途荣辱得失而不顾,以高洁人品,过人胆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充分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高尚节操,为知青的行为正名,为知青的命运呼号,掷地金声,大气凛然,义薄云天。终致为国家分忧,化干戈为玉帛;为知青普渡,解危难于倒悬。功在今世,德彰千秋,特此铭碑。
成都战友联谊会 公元二00三年八月敬立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5 23:05:00 -- |
||||||
-- 作者:孤岛 -- 发布时间:2010/4/16 0:09:00 -- 沉痛悼念赵凡老人!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6 7:26:00 -- [转帖]拜 访 赵 凡 拜 访 赵 凡 ──聆听口述历史 受《勐龙记忆》编辑部上海知青周公正等同志的委托,我们(李再延、王建京、周月琴、周长生),于2005年8月4日,拜访了年近九旬离休在家的赵凡部长。 赵凡,1937年参加八路军,并且入党,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做地下工作三年。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曾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兼农业部部长,是密云水库和十三陵水库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文革时期,度过近十年的铁窗生涯。1978年,他刚刚获得平反,就被任命为农林部副部长兼国家农垦总局局长,接替农垦系统的老领导王震主管全国的农垦事业,由于农垦系统大量职工是知青,他还兼任了国务院知青办的副主任。 1978年底,仍然留在云南国营农场的5万知青,掀起了一场回城风波,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自发组织起来,不断进行请愿、罢工、上访、绝食、甚至卧轨,手段愈加极端,情况日益恶化。赵凡临危授命,亲自率领工作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到云南后,他深入基层,亲临一线,哪里问题最突出,他就到哪里去。在许多农场,他目睹了知青生存状况极为艰苦,倾听了知青的共同愿望就是回家,感受到1,500名知青跪在自己面前放声大哭的震撼,不禁潸然泪下。他的4个儿女,也有3个是知青,唯一的儿子到山西插队。他说“我能体会你们的处境和要求,我将负责任把你们的要求向党中央、国务院来反映”。 在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后,赵凡抓紧时间,反复工作。敦促云南、四川、上海等地领导审时度势,为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正确的决策。5万云南知青在狂喜之中纷纷回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回家的感觉真好,知青怎么会忘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推开他们回家大门的恩人。 我们正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拜访赵老,老人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见到我们如同见到了自己的儿女,热情地让我们落座沙发后,自己拽了个单人沙发坐在我们的对面。我们作了自我介绍,是两对北京和上海知青的结合。我们首先代表曾在大勐龙的广大知青,向赵老表示敬意和感谢。 后记:赵凡老人去世,我记起曾摘录过有关老人的文章,现在将其发表于此。此文摘自新浪“李再延的博客”。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6 7:44:00 -- 赵凡:在云南知青返城的前夕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6 7:55:00 -- [转帖]赵凡与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尤其是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史道路,包括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粉碎“四人帮”后,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尚待时日逐步解决。当时,确保社会稳定是大局。为此党中央确定知青工作的暂时方针:继续鼓励支持知青安心农村,有步骤、有计划、稳而不乱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具体对策是:国营农场知青基本稳定不动,农村插队知青进城条件可进一步放宽。原以为农场知青统一集中管理,生活条件比较好,问题比较少,故而采取“稳”农场、“放”农村的策略。但是,农村插队知青人数多,分布广,加之国营农场属于国营企业,各地政府分配给农场的招工、招生、征兵指标往往较少,返城人数明显低于农村插队知青。随着年龄增大,婚姻、探亲、生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农场知青不满情绪逐渐加大。云南垦区“上访潮” 云南西双版纳垦区知青不满情绪发生最早、规模最大。那里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场位置偏僻,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后来,上海、成都、重庆、北京、昆明等城市,安排了10多万知青到那里从事橡胶种植业生产,上海知青最多。“文革”期间,农场生产遭受破坏,亏损严重,知青生活缺少保障,有些人要靠父母接济,遭遇极为不佳。 赵凡受命 赵凡是河南鄢陵县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抗战初期,他曾在彭真等领导下转战华北平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被调入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在刘仁领导下担任北平地下党“平民工作委员会”书记,公开身份是卖布商人。他常头戴礼帽,身穿长袍,坐着三轮车,在市区往来。以经商为掩护秘密活动,发展党员,开展隐蔽战线斗争。建国后,他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书记处书记,主管农村工作。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他是总指挥。然而,“文革”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却将他打成“彭真、刘仁反党黑帮集团成员”关押、批斗。 赵凡了解到,农场连年亏损,资金匮乏,职工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农场生产、生活难以为继。他火速带领工作组飞新疆、奔黑龙江,认真调查研究,亲自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商请有关部委协助垦区解决问题。他也知道农场知青问题同样严重,当时农场系统就有2万多已婚知青没有住房,还有15万28岁以上的大龄知青急需住房等待结婚。他准备逐个解决,但没有想到云南知青问题爆发如此迅猛,而且惊动了中南海。 赵凡认为农场知青上访、罢工、卧轨虽然属于越轨行为,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特殊问题,应具体分析,不能用习惯思维方式对待,更不能作为“打砸抢”处理。既要讲理、讲法,更要讲情。何况罢工、上访、卧轨人数很多,有些还是党团员,甚至是农场骨干(团委书记、分场场长)。为消除上访知青的对立情绪,他会见其代表时首先表示“中央很重视知青上访问题,调查组一下飞机没有休息,马上就来看望你们”,“我们这次不是来查铁路卧轨事件,而是专门开会听取你们的意见。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党中央派我们来,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中央知青会议文件下来了,我们应当共同稳定大局,恢复生产。” 针对有人提出抓人的主张,赵凡指出:抓人、关人那是“四人帮”的做法。对待知青罢工、上访,只能缓解矛盾,不能激化矛盾。他还带领调查组深入问题闹得最大的农场进行调查,走访生产队的知青,察看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看到许多知青住房破烂不堪,生活条件确实很差,深感知青罢工原因很多。 经过紧张、艰苦、细致的工作,西双版纳垦区局势逐渐恢复正常。 含泪真情相劝 西双版纳垦区刚刚恢复平静,位于云南西部临沧垦区的勐定农场,突然又掀起知青绝食浪潮。该场毗邻缅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政治、军事影响很大。那里有7000多知青,其中成都知青5000人,其余是上海知青。当时,勐定农场的知青不仅集体罢工,而且闹起集体绝食。1月8日,中央领导让中央办公厅紧急通知正在西双版纳的赵凡火速赶往滇西地区查看处理。 当时,天色渐晚,只见农场招待所前面的广场上,聚集有1500多罢工、绝食的知青,黑压压一大片,气势阴沉紧张。赵凡正要开口讲话,站在最前排的知青突然齐刷刷下跪,并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哭叫声。紧接着,后面大批知青也随之跪地大哭,有节奏地齐声高喊:“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家!” 赵凡说:“党中央、国务院很关心你们的问题和健康,特地派我们来调查处理问题。你们从城市来到农场,经受了锻炼,为边疆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你们生活上也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随后,他开诚布公告诉大家:“我也是知青家长,有四个孩子,三个在农村插队,一个在工厂劳动。我完全能理解你们的处境和要求,会负责任地把你们的情况如实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接着,他坦言:“知青问题涉及范围很广,许多问题关系重大,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你们这么多人要求回城,我们需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还要同上海、云南、四川等方面共同商量。大家应该理解和配合,首先回到生产岗位上去,给我们以解决问题的时间。像现在这样闹哄哄的,那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 婉谢知青赠送功德碑 2003年8月28日,离休在家的赵凡突然接到四川成都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方说他们是云南农场返城的知青,20多年来一直想念当年到云南处理知青问题的赵部长,想派代表进京看望赵部长,还要赠送功德碑。赵凡大为震惊,25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如烟,没有想到成都知青依然惦记云南那段历史。他马上表示:“给我送功德碑万万不可以,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的,不能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并劝大家暂时不要来北京,表示自己很快将到成都看望大家。 两天后,他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乘飞机前往成都。许多成都知青早在机场等候,大家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饱含热泪纷纷涌上前去,齐声高喊:“赵老,您好!”然后簇拥着他走出机场,场面动人,气氛感人。 ` ——本文摘自《军政在线网》赵凡与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 作者:许人俊 |
||||||
-- 作者:红土地青春 -- 发布时间:2010/4/16 10:30:00 -- 感谢赵老当年为知青做出的功德;感动赵老对知青的一片体恤之情。赵老安息吧! |
||||||
-- 作者:云畅 -- 发布时间:2010/4/16 13:32:00 -- 《赵凡与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一文,实际作者是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许人俊同志。原文题目为“情退云南农场知青罢工潮”,登载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经历回顾》的产业篇(下)中。《军政在线网》使用时,变更了文题和文内标题,整个文字也略有删节。 2003年8月30日,许人俊和原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张鲤门同志一起,陪同老部长赵凡一起飞赴蓉城,看望成都知青。当时,三位曾参与处理云南知青问题的老领导都已是耄耋老人了。 赵凡同志得知成都知青想为他送功德碑时表示“给我送功德碑万万不可以,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的,不能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这是一个真正的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我为什么特地把这句话引在此处呢,因是赵凡同志逝世的消息传开后,一些知青朋友想为他竖碑致念。今天早晨,就此问题我写给了一位战友几句话,转于此处:此事慎为。老人生前对这些一直低调,他一直说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老人走啦,让他安心。纪念赵凡同志,把我们自己的晚年过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当是老人家的心愿。当年在勐定,对着跪成一片绝食的孩子,他动情地说:孩子们,起来,人是铁,饭是钢,要吃饭啊,有了好身体,回去了才好干工作。实在而又朴实的希望。象昨天我们花篮缎带上写的那样,“红土地知青永远怀念您”就好。赵凡同志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知青一代人的心里。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0/4/16 18:00:00 -- 赵凡同志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知青一代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