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彩云之南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3) ---- [原创]纪念四川知青赴云南支边四十周年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3&id=58563) |
|
-- 作者:老马(11团) -- 发布时间:2011/4/15 10:52:00 -- [原创]纪念四川知青赴云南支边四十周年 纪念四川知青赴云南支边四十周年
1971年3月~8月,四川省成都、重庆两市先后动员和组织了四万余名16岁~18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赴云南省边疆各地的国营农场(当时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师、团、营、连建制),支援边疆建设。 为什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为16岁到18岁呢?原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的1966年,四川省成渝两市的中小学校也相继停课,中学更是停止招收新生。1969年初,两市中学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首次招收新生工作。这次招收新生以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1966和1967、1968几届小学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如此招生政策,还导致成渝两市出现了一批1953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不能继续升学的、年龄仅仅16岁左右的“社会青年”,简称“超龄生”),学制为两年制初中。因此这批初中生在两年后的1971年春季毕业的时候,年龄一般在16岁至18岁之间。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1957年3月成立的云南省农垦局。(在此之前的1955年,由4000多转业复员的官兵已经在云南省的边疆地区开辟了九个军垦农场,所属各国营农场职工主要从云南省各地迁入。)此后,省会城市昆明陆续有知识青年参加垦荒队,支援边疆建设。黄天明的小说《边疆晓歌》就是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浪漫主义的描写。1960年,经国家批准,又有三万余湖南省的青壮年农民举家移民至云南省边疆各国营农场(后几年又陆陆续续有湖南农民流入)。 1965年和1966年,四川省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就曾动员和组织了数千名知识青年去云南省支援边疆建设。 在我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以后,1969年和1970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先后接收了来自昆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数万名知识青年。 1970年12月28日,国家计委电话通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办公室:国家计委同意“云南向四川招收4万知识青年,参加云南建设兵团”。拟计划招40300人。 附:(1971年成都第六中学的宣传资料):《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根据国家计委和省市革委的指示,我校即将动员组织一批应届毕业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我们广大革命知识青年的最大关怀,最大信任,也是交给我校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家长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
1971年3月6日和10日,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火车站异常的热闹。多年不见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鼓号队奏起了欢快的进行曲,欢送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此以后,一直到这一年的8月,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每个星期都有一趟火车专列,满载着一个个稚气、天真的少年,怀揣着理想和梦想,活蹦乱跳地奔向祖国的西南边陲,开始了他(她)们的人生旅途。(1971年赴云南支边知青中,成都市有16625人,重庆市有24114人。) 正是由于这些知识青年太年轻,所以当他(她)们到了边疆农场以后,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是交通不方便。四十年前的云南省,交通主要是依靠公路,而公路多为山路。从昆明乘坐公共汽车到边疆农场一般需要四至六天的时间。云南省与缅甸接壤的大部分边境地区是开放的,因此像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澜沧江大桥、保山地区的怒江惠通桥、临沧地区的耿马县勐省景营澜沧江大桥等都是设了边防卡的,过了大桥就算是边境地区。边境地区的居民(也包括兵团战士)要去邻国很容易,如果要回到昆明则必须持有通行证。因此路途遥远再加上没有通行证,那时候的知青们实际上已经被阻在了边疆地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是不能够随意离开的(当时兵团规定知识青年每隔两年才可以休一次探亲假回城探望父母)。 其次是农场的劳动强度很大,劳动时间也很长。因为那时候边疆农场人少地多,再加上农场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实施“左”的管理思想,过分强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不顾劳逸结合,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大干、苦干、拼命干,致使很多知识青年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感到了厌倦与失望。 再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条件好,可少数民族鲜有蔬菜种植习惯,鸡、鸭、鹅等家禽和生猪养殖也很少。农场是以粮食生产和橡胶生产为主要任务,本身的生猪和家禽养殖也不多。没有像当时的城市里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生活条件很差,基本营养得不到满足,使得从城市来的知青们不能适应。 尽管如此,知识青年们到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以后,确实为边疆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1974年10月撤销兵团建制,全部恢复原国营农场建制。从1971年到1979年,四川知青分布在云南省各边疆农场的四万余人中,绝大多数年年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她)们已经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雨季里:冒大雨水田插秧,受叮咬秧田拔草;旱季里:平田地改良土壤,开荒山种植橡胶。农忙时栽秧打谷,农闲时平田改土。清晨去胶林割树,上午去林中收胶;下午去大田劳动,晚上去义务积肥。荒山开垦成胶林,胶林挖起营养塘。就地取材拓土坯,原始森林去伐木,割茅草、烧青瓦,齐心协力筑土屋。子弟校、卫生所、基建连、机务队、机关、食堂、菜园子……处处都有四川知青的身影。 1978年底至1979年初,在中央积极解决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遗留问题有关文件的精神影响下,云南省边疆各国营农场的知识青年纷纷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四川知青们的不懈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由国家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亲自协调川、滇、京、沪四省市有关领导举行会议,确定了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就业的政策。自此,97%的四川知青回到了成都和重庆两市工作,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永远留在了边疆。 |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1/4/16 10:05:00 -- 难忘的四十年! |
|
-- 作者:红土地青春 -- 发布时间:2011/4/20 11:03:00 --
|
|
-- 作者:雷午寨主 -- 发布时间:2011/4/21 8:02:00 --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已经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但大家的心仍旧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