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送走2011年岁末时光。
钟磬和鸣,迎来2012年新年佳节。
北京赴云南知青战友与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合作,在岁末年初之吉庆佳节,让我们欣赏了一出古今中外编钟乐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九点才过,大家已来到演出现场,不及换服装,先预习一下演出的乐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3.jpg:演出正式开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jpg: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6.jp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5.jpg:他们都是花甲之人,之前也从未接触过编钟演奏,但他们只用了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经过刻苦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编钟演奏技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jpg:
本台节目主持人,云南知青活动组织人之一—陈先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5.jpg:演出结束,全体合影留念。
该仪式所用的编钟为曾侯乙编钟的仿制品,其效果经测定与原件无差别。
现将该编钟介绍于下:
曾侯乙编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编钟图.jpg: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