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瑞丽江边
-- 发布时间:2012/6/1 23:52:0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26_副本.jpg:
 (右一为上海知青老周,右二为上海知青小黄,右三为上海知青老董,左二为老孙。)
交谈中,上海知青老董给我们讲了他帮爱人小黄办回上海的故事:“我们结婚后也
没有什么办法把她调回上海,那个年代要回上海多难啊!我们也没有一点关系,就更
难了。她那么小的个子在水利兵团是干不动体力活的,很痛苦!后来终于想到小黄的身体
条件当时是不够支边条件的,就壮起胆子给当时的陈云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希
望能落实政策把小黄调回上海。没想到,后来最终等来了她们街道办事处来调查处理。
街道办事处的人把他的父母叫去给骂了一顿,说为什么当时女儿身体条件不够要求还要
来求情坚持要她去,这下可好,现在又要回来了,上面批评我们违反政策,要我们承担
责任!还要我们来处理她调动的事!他父母只有赶快道歉,还好,最终还是把她
调回来了。”
的确,看到我们身边的上海知青小黄真是个头又小又瘦,身高还不到1.5米,她说
支边当时体重才70多斤。真是很难想象当年在水利兵团时她如何承受那些繁重的体力活。
回想当年我们个头比她大、身体比她壮得多的人都很难承受农场的体力活,也不知
她是怎样走过来的。我问她当时为什么不够条件还要去呢?她说:“当时我的同学好朋
友都要去云南,我才坚决要求去的,其它也没想那么多。去后才知道那样的体力活的确
干不了,只能到食堂干些轻的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21_副本.jpg:

(寨子里新落成的佛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69_副本_副本.jpg:

寨子里随处可见的小和尚 午饭前,我们到寨子里到处走了走,看到了一座新建的十分漂亮的据说刚开了光的
新佛寺。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
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因此,他们提倡行善积德。
傣族的传统是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以接受佛教的教育。
他们认为
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在寨子里不时
都可看到有身穿黄色袈裟、正在出家休行当和尚的十多岁的男孩子,这就不
难让我们理解了这里的民风如今仍然会如此淳朴和洁净的原因了。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这次回西双版纳已经在景洪市区买
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二手住房,准备在西双版纳第二次安家了!看来,他们真正是把
西双
版纳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以我对自己支边所在地瑞丽的情感来看,我十分理解他们
的做法,因为,这里不但留有他们青春的足迹,更有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无私接纳了和帮
助了他们的善良的老房东一家人,我想,一定还有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善良的
民风在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04_副本_副本.jpg:

在享受了一餐十分可口风味独特的傣味午餐后, 就要和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
妇和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告别了,好像我们已是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一样还有很多
话都没说完,有些依依不舍。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妇说我们是第一个来到他家的
成都知青,热情地邀请我们有机会再到寨子里来玩,说想住下来就到家里住上几天都
没问题,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离开西双版纳这段时间,和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妇与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
相遇的经历,经常让我想起他们,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与第二故乡的情感也让我深
受感动。我从心里深深地祝福他们在深爱的第二故乡健康、快乐、幸福地度过晚年!
完
201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