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溪河
-- 发布时间:2011/2/28 22:51:00
-- [原创]《思念》一文被编入《河口农场志》——作者:陈朝娥
《思念》一文被编入《河口农场志》
作者:陈朝娥
云南河口农场在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之际全面启动了《河口农场志》的编纂工作,编纂委员会在大量收集有关河口农场史料的同时,还着手采集各历史阶段参加过农场建设人员的回忆文章,当他们在《红河魂》上看到这篇《思念》时,对文中传达出的浓浓河口情结深感亲切。认为此文通过一位北京知青的视角,反映了时代大背景下她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河口农场的眷恋,尤其对四十年前河口本土原汁原味的描述,情感自然、贴切,勾起了作为现代河口人对当年河口旧貌的悠长回味。编纂委员会在审阅时认为文章具有时代特性和代表性,符合场志入选要求,即将《思念》纳入场志回忆篇中。
《场志》编纂工作者历经一年多的辛劳,终于编纂成书。内容共有九篇、三十八章,七十万字。记录了河口农场自1953年建场以来五十六年春秋事,五十六载辉煌史。全书是所有恳荒者用自己的青春、理想和智慧书写凝成的一纸“结晶”,再现了“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农垦精神,无疑是一部资治之书,教化之篇,成为河口农场指导现在和未来,启迪今人和后人的教科史册。
翻开《场志》,它的扉页上用醒目的红色书写着:“谨以此书,献给为屯垦戍边、发展橡胶、繁荣边疆的河口农场已故和退休人员以及还在继续开拓创新的广大干部职工!”。前言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六十到七十年代,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的知识青年云集河口,共同开垦建设了这块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河口。……”,庄重的文字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涌动,仿佛又看到了四十年前我们在荒山、在胶林、在稻田出大力,流大汗的劳作身影,一幕幕的场景在眼前交替闪现,我为我们青春无私的奉献而感动,为我们曾是理想主义者而骄傲!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非常时期,作为北京知青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农场创业者共同开发、建设农垦,发展橡胶事业,使河口从荒蛮中崛起,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不屈的,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至今感到无尚荣光!
在此,我向《河口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工作者表示感谢!对你们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忘我工作、辛勤耕耘,表示由衷的敬佩!值得一提的是场办主任刘志祥同志在与我联系过程中所表达的真诚,让我感动不已!你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本身就是在传承农垦精神,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河口农场的未来,她将是更加光明、更加美好!
以下是我2010年9月为《思念》一文写的后记。
后 记
1.2009年7月为纪念“北京知青赴云南上山下乡40周年”,组织者向广大知青发起了“风雨红土情”文稿的征集活动,我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思念》,抒发了曾哺育我的那片土地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已入选《八千子弟》文集。
2.2010年1月云南河口在编纂河口农场志时将此文编入场志,作为史料留存。即对四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留给河口的历史印证,也是场志收录有关知青记忆唯一的一篇文章。
3.《河口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很尊重这篇文章的原貌,一字未改全文载入,这不仅是对作者的厚爱,也表明河口没有忘记北京知青,没有忘记我们青春曾经洒下的血与汗,充分肯定了我们为河口作出的贡献。我在给《河口农场志》编纂委员会的回复中写到:“当得知《思念》被编入河口农场志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河口农场——我的第二故乡,四十年前在艰苦环境中,我得到农场老职工待我像亲人般的温暖,通过场志请转达我对全体老职工的问候,并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当编纂委员会亲自把印好的厚重《河口农场志》寄到我手中时,我热泪盈眶,无以言表。
作者于2010年9月
《河口农场志》大16开本硬皮书面共723页70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