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记忆与珍藏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8)
----  话说天津的园子5--6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8&id=42793)

--  作者:阿啰啰
--  发布时间:2010/6/1 22:29:00
--  话说天津的园子5--6
 

话说天津的园子5

过去,天津人把看曲艺演出叫做看杂耍儿、听哈哈、看玩意儿、听书、听戏。

这些术语皆来自于所谓的“什样杂耍儿”,什样杂耍儿即汉、满鼓曲、杂技的大会演。一般简称“杂耍儿”。

说到这个名词不由得不想到“李鸿章杂碎”这道菜。它是由各种食材混杂在一起烧制而成,一出手就赢得了中外美食家的赞许。而曲艺的什样杂耍儿就像饮食中的“李鸿章杂碎”一样,由于将鼓、曲、书、杂技各种曲艺形式融为一体而出彩。

为何出现杂耍这种演出形式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招揽观众。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京津地区的园子为了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北方各种不同的鼓曲加上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等一起演出,起名就叫“十样杂耍”。这种杂耍具有集吹、打、拉 、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于一堂的效果,因而引起观众的热烈追捧。天津著名的杂耍节目有“快手刘”的戏法,王葵的抖空竹,常连安和小蘑菇父子的对口相声,攒底一般以众角色反串演出小闹剧《打面缸》结束。

2008年天津曲艺团再现了一台内容丰富的“什样杂耍儿”演出,安颖表演含灯大鼓,杨奇君表演飞叉,王梅表演魔术,李响演唱骆派京韵大鼓《伯牙摔琴》,陈春演唱河北梆子《苏武牧羊》选段,梁润珠、郝德宝表演男女对口河南坠子《打黄狼》等,向观众诠释了什样杂耍的真正内涵。

把杂耍儿叫做曲艺是解放以后的事情。所谓曲艺,也是早已出现的术语。但解放以后,将杂耍统一称为曲艺,一是为了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二是为了把杂耍之类的说唱形式提高到艺术高度来对待。

旧社会,艺人、伶人地位低下。尽管当时媒体上有了艺术家、曲艺家之类的术语、称呼。但艺人之间从不使用。他们互相称呼为“老板”,比如“马老板”、“梅老板”。到了园子的舞台上,新艺人自称“学徒”,老演员即时艺术水平再高,也谦称为“在下”、“不才”,这也是显示对观众的尊重。

园子的早场都是不入流的演员或新艺人演出的地方,他们上台会说:“学徒今天献给大家一个小段,让大家听个哈哈。”而来早场看杂耍的大多是附近的大妈、大婶,所以在她们嘴里,把看杂耍叫做“听哈哈”,这是典型的天津卫说法。

除了哈哈外,杂耍在民间还叫“玩意儿”,这来源于艺人的即兴表演。由于艺人地位低下,他们不敢把自己表演的段子叫做“艺”,而说成玩意儿。即使是艺术造诣很高的艺人,也说:“观众来看玩意儿来了,我们得尽心使活,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玩意儿在民间传开来,就成为曲艺的另一种代称。

把杂耍称作听书,是源于民间的俗称。杂耍内容繁多,但主要以鼓书、相声、快板书和评书为主,天津的老爷们把这些说唱类节目简化为说书,把“听说书”直接叫做“听书”,特别符合天津人干脆、直率的性格。

京津地区的杂耍园子里还经常演出一些地方小戏种,在市井百姓口里也叫做“戏”,看这类演出就叫“听戏”。听戏这个词得看啥人说,如果是出自地位显赫或文化人的嘴里,那就是听京剧、河北梆子这类的大戏,这些大戏都要在大戏园子里面演出,环境高雅,气氛清幽。而出自市民之口,所谓听戏,也许就是看哈哈,看杂耍或听蹦蹦戏去了。所以,听戏也是听玩意儿,看杂耍的代称。


--  作者:阿啰啰
--  发布时间:2010/6/1 22:30:00
--  

话说天津的园子6

天津解放初期,园子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曲艺演员开始了有组织的演出,当时成立了许多曲艺团和曲艺社。

这个时期成立的曲艺社或曲艺团有:兄弟剧团,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常宝堃、赵佩茹和杂耍艺人陈亚南、陈亚华、吉文贞等人组成的私营表演团体,在庆云戏院演出。1949年天津解放后,常宝堃任团长,陈亚南为副团长。1951年,常宝堃、陈亚南等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赴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剧团没有了负责人和主要演员,遂自行解散。

青年剧团,它是由天津军管会文艺处扶植起来的综合文艺演出团体。主要是配合形势演出政治宣传和除旧布新的曲艺、杂技和戏剧节目。1950年下半年解散后。

大众曲艺社,成立于1949年,是天津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为推广新曲目而组建的曲艺表演团体。有几名弦师,无固定演员。不久,天津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在燕乐戏院组建“红风曲艺社”,便取代了大众曲艺社。

红风曲艺社,1950年由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组建,该社除演出传统曲目,也排演新创作的曲目。红风曲艺社是当时天津市第一个民办公助性质的曲艺表演团体。1951年冬该社改组。

群声曲艺团,1951年建立的集体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演出场地在大观园、小梨园等处。1953年,部分演员调到中央广播曲艺团,部分演员调入天津广播曲艺团,因此该团于1954年解散。

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是根据常宝堃、程树棠二烈士的遗愿,在红风曲艺社基础上于19511215建立,为民办公助团体。曾创作了“曲艺剧”这一新剧种。19536月该团改为国营。到1955年末,为集中精力发展曲艺,逐渐停止曲艺剧演出,成为专演曲艺的表演团体。

天津市广播曲艺团,成立于19533月,为全民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隶属天津人民广播电台。195612月,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与该团合并,定名“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至19594月,该团举办过8次新曲目曲艺晚会,演出新编曲目录音后在电台播放。


--  作者:阿啰啰
--  发布时间:2010/6/1 22:30:00
--  

二是,社、团演员不固定,经常在各个茶园、小剧场赶场演出。

解放初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各个曲艺社、团,除少数几个具有民办公助或全民所有制外,大部分都是私人演出团体,没有固定演员,许多演员演完一场后,还要赶到其他园子演出。天津时调演员王毓宝晚年回忆起她跟着父亲赶场演出的情况时,谈到了临天津解放前不久,与电影演员郭振清巧遇的一段往事,颇能说明问题。“由于父亲年老,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都压到我的身上。那时候在天津,像我这样年纪轻轻就挑着沉重的生活担子的艺人是很多的,一般只有采取‘赶场’的办法,一天多跑几家园子,多拿几个份子。有一阵子我一天跑四家园子,早晚赶八场。....我和父亲只坐得起有轨电车,但大多数都是走路。我记得,每当父亲拎着三弦,带我乘电车从北大关到劝业场时,常遇到一位年轻的售票员,他总照顾我们父女俩,还经常打马虎眼不让我们花钱买票。虽然我们和他非亲非故,也从来没有交谈过,可是他对我们这一老一小卖艺人的态度,使我们感到天底下总还是有好人。”又说,“事隔四十多年后,我终于弄清了当年那位年轻的电车售票员,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演过《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郭振清同志。那是为庆祝建党六十周年,我去北京参加演出,郭振清同志特地到后台看望我,他说:‘王大姐,我打听您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前,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在电车上卖票,经常有位细高挑身材,面庞清瘦的男子,领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从北大关上电车,我恍惚记得他姓王,也是唱时调的,不知这人还有没有?’经他这一问,从前的事我就想起来了,我说:‘您打听的那人,是我父亲,那女孩就是我!’”

三是, 完成了园子向小剧场发展的转变,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解放前的戏园子所提供的特殊服务,有的属于为顾客娱乐着想,有的属于陋习。比如,演出曲艺的园子大都提供茶水服务。一般设备简陋的小园子就卖大碗茶,而较具规模的园子,像大舞台这样的大戏园子,通常都由茶房根据客人需求送上整壶的茶水。还有,茶房旁边设有戏院自营的糖果小吃柜台,客人可以点小吃。另外,园子在厕所门前代卖手纸,以供内急者使用,这也是园子的一项收入。像大舞台这样的园子茶房供应两种手纸,一种是本地产的灰纸,还有一种是质量稍好些的软纸,价格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顾客需求。除此之外,园子还有“打手巾把”的服务,手巾把由园子后院的水房消毒处理,每一条毛巾雪白透亮,打成麻花似的一把,冒着热气码放在竹篓里。打手巾把的一共两个服务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打手巾把的伙计以十条手巾为一捆,楼上楼下飞来掷去,很少有失手事情发生。

以上有些服务显然已经不适合新社会的形式了,所以解放后许多园子都作了改变。主要改变有,园子取消了饮茶服务,减少对观众注意力的影响,开始向小剧场演出形式转变。二是,取消了“打手巾把”的服务,这也是为了减少演出干扰所采取的措施。

由于园子没有了饮茶、打手巾板服务,所以园子的座位、格局也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八仙桌子式的布局改为长椅,向小剧场演出方式靠近,最终融合为一体。

如南市大舞台,解放后基本取消了饮茶和“打手巾把”的服务,完全转为小剧场式的演出,这种剧场不但适合戏剧、曲艺演出,挂上银幕还能演电影,成为各个剧场学习的榜样。历经近百年沧桑,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拆除的燕乐剧场,在进行最后一场演出时,人们走进剧场还能感受到上世纪的简陋:剧场内光线很暗,数张旧式的桌凳就是看客的席位,夏天,几台旧风扇吹着凉风。由于设备陈旧,因此票价也很便宜,是业余剧团和戏迷喜欢聚会、表演的场所。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10/6/4 10:28:00
--  

那些悠久的文化历史现在很多人大概都已忘记了,谢谢阿啰啰朋友让我们了解了天津园子的历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