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枪神
-- 发布时间:2011/4/2 15:02:00
-- 永远的望仙坡情结
永远的望仙坡情结
黄少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位于新民路北段的自治区交通厅,同人民公园朝夕相伴。庄严肃穆的南宁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公园内的望仙坡上。沿着157级台阶拾级而上,高大的南宁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仿佛用欣慰的目光俯瞰着邕城大地。我与望仙坡结下不解之缘,就是源于这座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始建于1956年的南宁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南宁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历史丰碑。1951年清明节,南宁市三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和省、市各界人士及学生几千人,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前身烈士公墓前悼念公祭先烈;1957年清明节,政府举行庄严隆重的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和公祭仪式;1958年1月,毛主席在烈士纪念碑下的广场亲切接见各族人民代表。这些长辈讲的动人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从交通厅翻墙进公园玩耍。而对烈士纪念碑第一次增添神圣感、使命感的,是在1959年清明节,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它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
那天,南宁市安宁小学的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铿锵有力的鼓号声中集合在烈士纪念碑下的广场上。大队辅导员用洪亮的声音庄严地宣布:“升旗,敬礼!”这时,几百只小手五指并拢,“唰”地一下举过头顶。此刻,望仙坡一片肃静,随着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个个熟悉的故事,顿时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我泪水模糊的眼前掠过。瞻仰望仙坡广场中央的一座“南宁革命烈士碑志”,碑志上铭刻着1927年至1949年12月4日为解放南宁英勇牺牲的103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和简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把红旗插遍全中国,用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迎来了美好的今天!这乳白色的旗杆,只有十几米的高度,然而它却展现了一段多么漫长、多么艰辛的历程啊!我凝视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激励着我继承先辈的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时刻准备着!
考上南宁二中并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后,1964、1965年清明节我在望仙坡主持的队日活动,使我对“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感受更为强烈。
我的同桌欧阳建中是位将军的儿子,好像父亲驰骋沙场的经历也遗传给了他,他能激动而热烈地说出不少惊心动魄的战役。他曾不辞劳苦地找来大榕树和松柏枝叶,一边跟同学们讲述父辈参加百色起义和红军湘江战役的故事,一边制作纪念革命烈士的花篮和象征革命火种的火把,帮助我成功组织“花儿朵朵向太阳”、“接过先烈的火炬”等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那时的大队委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全校过队日,清明节的队日最固定,每年都去望仙坡给烈士扫墓,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这种最深沉而又隆重的方式,重温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那座青松绿柏簇拥着庄严高耸的烈士碑,让同学们心生肃穆。
那时,中学生集体出门活动,极少有坐车的,多远都走路。同学们装午饭的书包左肩右挎,水壶右肩左挎,以中队为单位,半臂间隔向前看齐,就出发了。欧阳建中和几位同学抬着花篮走在队伍前列,沿途群众不由自主地向着红旗和花圈行注目礼。到了望仙坡,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震撼人心的情景——在烈士英灵和五星红旗下,“以少先队员的忠诚、红领巾的荣誉,宣誓”。记得少先队员们唱的一首歌是瞿希贤作曲的《踏着先烈走过的道路》:“在波浪滔滔的赣江旁,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多少先烈,多少红色的战士,忠于祖国忠于党。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
英名传万里,肝胆照千秋。望仙坡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绿城群众和13亿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块圣碑。尽管到了扭曲的1967年,许多人不得已卷入“波澜壮阔”的洪流之中,也有不少人心田骤然荒芜了,但我对望仙坡依然情深如故。那年清明节,我约上几个朋友,又一次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一起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前辈的无尽哀思,表达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的真挚愿望。
花谢必有重开日,人老曾无更少年。1968年国庆节,即将毕业的二中同学相约望仙坡,再次缅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同学们像出征前的战士,在烈士纪念碑前集合,鞠躬、宣誓,朗诵、高歌。原班级少先队中队长孙彤提议,在毛主席亲切接见南宁各界群众的地方学习毛主席著作。当时的小组长梁迪生当即组织大家学习起来,“随军记者”蒋和生、金绍侠同学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读书、宣誓、展望的难忘瞬间,就这样永远地留在望仙坡上,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是啊,祖国山川,八桂大地,有我们抹不去的望仙坡情结。
读中学时,我对班上一位烈士的后代牛晓钟格外敬重。2001年4月,她部队转业后从上海回到南宁,我在邕江宾馆主持了欢迎会。真是分别时青春岁月、风华正茂,相聚时人生过半、饱经风霜,几多感慨、几多悲欢。大家始终没有忘记她是烈士的女儿,曾一起参加望仙坡的主题大队会。
曾一同制作花篮的欧阳建中,多次从广州回来都住我家。1999年百色起义70周年时,他和全家人携父亲的骨灰回来撒在右江河谷。2009年12月应邀出席百色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后,我陪他考察了国际会展中心和五象广场,天色已晚,他还执意要上望仙坡。打道回府时,南宁已是万家灯火,满城亮堂。
提到百色起义,我珍藏着老同事吴加林女士曾发来的短信:“我也是烈士后代,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我爷爷的英名。”雷经天、韦拔群等烈士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韦拔群牺牲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纪念馆陈列和出版物上只能是画像。2010年“七一”,我径朝望仙坡瞻仰,拍下一组缅怀先烈的照片,似在情理之中。近主编《广西知青文集》,红八军何自坚将军的后代何培嵩竟在文稿中相会,恰似天公之佑!
这真是——
几度春风,日新月异,我们永远心系的红土地!
沧海桑田,千秋伟业,我们心中永远的望仙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