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记忆与珍藏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8)
----  [原创]蹉跎岁月 知青情结 (二)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8&id=94490)

--  作者:海雨天风
--  发布时间:2013/7/29 9:41:00
--  [原创]蹉跎岁月 知青情结 (二)
 

                                                                           蹉跎岁月  知青情结(二

                                                                                                                                     ——知青生活纪事

 

                                                                                                                                                                    ˙海雨天风 ·

 

       知青点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风苦雨中的一叶小舟,承载着我青春的记忆。数十年后来寻故地,面对知青点残存的老屋,恍然有隔世之感,但梦里依稀,终对

此未了情。

 

 

                             知青点的衣、食、住、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国人的衣着也越来越时新。看看大连国际时装节、青岛时装节、广州宁波石狮时装展,再看看“海派”时装 、“汉派”时装、“京派时装,真叫国人兴奋,老外赞羡。更不用说时下年轻人的衣着,越来越靓丽, 越来越大胆,以至于在“少而精”的前提下搭配以乳间沟、大胯骨和美肚脐。

      说来时下的年轻人可能不信,拿出知青点当年的老照片可以作证,风华正茂的我们,当年的衣着大多青灰色。就在那灰不土土的学生装上有的还有补丁。若不细看,是难从穿着上分出性别的。

       在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下,在那维纳斯被禁锢的年代,在那“极左”路线导致的物资匮乏时期,人们但求温饱,加上过年过节有一点肉吃就阿弥托福了,哪能哪敢去时髦穿着。但是,即便在那含辛茹苦的年代,我们知青点里“狮头狗脸”的男知青姑且省略不讲,就讲女知青们。她们中间除少数长发,大多张扬着羊角辫。细瞧她们在下地干活之前总要把额头的刘海张扬,或是编个别样的发辫,或在素装上套一个假领,以引来“贼眉鼠眼”,自得会心一笑。每逢休息赶场,她们更是一番打扮“素菜荤做”: 有的穿上粗格子春装;有的身着压出裤线的干净衣服;有的长发辫梢姿意卷曲;有的鬓角发丝勾划出别样风情。他们在田畦地垄阡陌小路上一路欢歌说笑打闹,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们下乡的地方是大米主产区,平时主食米饭。这比在黑土地、红土地、黄土高原上吃高粱小米,吃苞谷茬子啃土豆的知青们要好得多。  

       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我们在繁忙劳作之后累了饿了,捧起碗饭,尽管下饭菜是地里自产的青菜萝卜冬瓜南瓜扁豆辣椒什么的;尽管这些下饭菜缺油少味、清汤寡水,但是一个个呼噜呼噜吃起来照样香啊。粗菜淡饭把一个个供养的土豆似的。到了冬天,自留地里蔬菜没有了,每日就以自带的腌菜辣酱下饭。偶尔有人从家里捎来咸菜豆干炒肉丁,等主家打开一看,其中的肉丁早已被嗅觉灵敏的农友们给共产了。看看眼下居家饭桌上吃的与我们当年相比,如同在天天过年。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那物资匮乏、温饱不足的年代,人们除了想吃饱饭,还想在仅有的下饭菜里多放点油。即便过年过节,城里人凭票(肉票)卖肉,起早排队的目的都是想买点肥肉好多炼一点猪油。不过我们也有打牙祭的时候:就是农忙时节回到各自所在的小队插秧、除草、割麦、打稻收工后吃派饭(小队长要农户轮流管饭,年底以若干工分给农户补偿)。当地农户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风干腌腊肉(尽管那腌腊肉铜锈一般霉味严重),经过一番刮洗之后切成一块块薄片再滚上一层面糊,放入铁锅大火一煎,端上桌便是一盘油汪汪的肉粑粑,咬一口,外焦里嫩满口流油,那个香啊、爽啊实在解馋。

       还有就是冬天打狗子。到了冬季农村当地土狗发情的某时夜晚,我们知青点的王洪、畅襄生事先与村里的牛倌约好,先在牛栏里有意留只母狗以引诱公狗。午夜时分,待外来的公狗在牛栏外急得团团转时,就将公狗放入牛栏,然后关门打狗。我们几位夜猫子,每人手抄一根打狗棍,奋力把关进牛栏的倒霉的狗聚而歼之。第二天,狗肉就成了我们知青点打牙祭的美味佳肴。

       打牙祭还有一招,就是每到开春桃花汛时,雨水充沛,驻地坡下池塘水溢稻田,塘里的鱼儿随之窜进稻田。遇此良机,我们知青点的男男女女都拿起脸盆一字排开,齐心协力把稻田的水排出,然后,从泥水里逮出半桶鱼来……  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好事毕竟很少。这期间为解馋,我们还乘休息时间用自行车条磨成长钩,挂上蚯蚓钓黄鳝,或是打几只麻雀,扎几只青蛙什么的。

 

  

       我因故比第一批知青晩下乡两个月。记得那天我随运建材的汽车来到潭湾林场,是老同学、知青组长于兴海赶来接我,把我的行李在知青点上安顿好的。从那一天住下,我就开始了知青生活。

       听说知青点的住房是在当地农民帮助下盖起来的。1974年7月先期下乡的知青们暂时住在大队腾出的房子里或是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等8、9月房子盖好,知青们才搬进了知青点。

       我们知青点的几排房子建在潭湾大队林场所在的一片岗地上。红砖瓦房且通风透光,与当地农户住的茅草房和那些干打垒的经年累月烟熏火燎的小黑瓦房相比要好得多。我们住的房子当时远看起来突出抢眼,不过走近一看,却是土坯墙外表包了部分红砖的,原来是“驴屎蛋外面光”。开始住进房屋那会儿,房子里有股牛屎味混合腐烂稻草的怪味,细看房屋墙上砌筑的土坯里还有牛蹄印及牛屎夹杂的稻草碎屑。不过“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住得时间长了,我们这批学生娃嗅觉也就麻木了。

       在知青点,我们每两人或三人住一间房子。床是用不规则的杂木拼成的床架,床架上铺以高粱秆子,这层高粱秆子之上,便是我们各自所带的简单铺盖。一个个不安份的身子就压在上面吱吱作响。我们驻地的冬天也很冷,夏天也闷热。现在想来,那些日子不知怎么就度过来了。

       我们知青点地处鄂西岗地,又在三县(宜城襄阳南漳)交界的地方。这一脚踏三县的地方过去“三不管”,显得有些荒凉。后来这附近的三个林场先后建起三个知青点,随之而来的学生娃知青们给这荒凉之地带来了些许生气。瞧瞧每每西下的夕阳余晖,给这岗地勾画出一条条起伏错落的金线;自然的神笔给这亘古荒岗挥洒出一种迷彩和壮美!再加上耳边响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谆谆教导,所以我当时置身此地的感觉并不“荒凉”,——尽管野蜂飞来,偶尔有野鸡从林岗野草间惊叫飞起。

       站在我们知青点上环顾四周,靠北西南偏东方向全是丘陵,只是在东北方向可俯瞰岗下的水田、平地、杂树、农舍等,这些景物随着视线的延展一直向汉江河谷延伸。 

       再说与我们驻地有关的一处坡下堰塘。每日都是知青们轮流从堰塘里一担担地往上挑水,不过,累的口涎白沫的大水牛也常在这口堰塘喝水洗澡拉屎。带队干部眼见人牛共饮一塘水,长此下去,学生娃们因此得病不好向他们家长交代,于是就组织人力在堰塘边挖了口土井,预先埋入一些碎石砂子以过滤水源,改善堰塘的人需饮用水。这真真切切地造福了我们这帮知青,现在回想起来,真该向这位带队干部致敬。

 

        

       现在的农村都已修建了村村通的水泥路、泊油路,公共汽车一直可开到农家门口。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修建“村村通”公路一直实行着专款补贴,——这一惠农政策,大大造福了亿万农民。——这在我们上山下乡那会儿简直想不到。

       我们所在的鄂西北岗地农村都是黄褐色的土质,这种土质粘性大,形成“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记得当年我们到地里干活,一脚踩在泥水里被溅起一身泥水,脚拔出来了,鞋还陷在泥水里。我们就赤脚和农民一起在泥水中整田、起沟、挑秧、插秧。再说,我们每次探家返乡,从砖庙车站下了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往往要徒步十多里赶回知青点。每遇雨天,就要赤脚在那“一团糟”的机耕道或者田垄上,一身泥水,一驰一滑地艰难跋涉。若遇晴天,那“一团糟”的乡间道路立时干裂成一把把破鞋的刀子,坚硬难行。就是在那样的乡间小路上,我们曾黑夜打着手电,跌跌撞撞地一路请来乡村医生,或是把知青中突发疾病者护送到十多里远的公社卫生院。

       都是知青,大家在一口锅里搅稀搅稠,早晚相见,又生产生活在一起,日子久了就相抱成团。记得有几次,貌似知青的社会上的散兵游勇流窜到我们驻地,或想混顿饭吃,或想寻花问柳,立刻被我们知青点的畅襄生、王洪、小林等人抄起家伙,把来犯者打将出去。几位阶级兄弟真有些侠义肝胆,猴王护群的架势。

       还记得一次,农家狗主人已知我们把他家的狗当作无主狗给打得没影了,气鼓鼓地一路找到知青点。结果被“若有不平事  我来事摆平”的畅襄生、王洪等几个以好酒好菜米汤面汤底一灌,就把此事给摆平了。只见农家左肩搭着自家的狗皮,右手揣着一只小狗笑嘻嘻地离开了知青点。我至今不明,他们是如何在那么短时间弄来一只小狗哄人家的,真是神通广大。事后,当地大队书记笑呵呵地说:“你们几个可真行,换了别人,狗主人就会不依不饶”。

                                                                                                                                                                                     (正强2013年7月草于汉口花园)

 

 



--  作者:麻沙老农
--  发布时间:2013/7/29 20:00:00
--  
知青的衣食住行,生动再现。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13/8/11 18:07:00
--  

故事生动!文笔流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