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沽上鲁人
-- 发布时间:2010/2/7 21:46:00
-- [原创]戈壁红柳——记留守新疆的天津知青魏淑华
戈壁红柳
——记留守新疆的天津知青魏淑华
1964年,18岁的魏淑华跟随着浩浩荡荡的支边大军,从繁华的天津市来到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芳草湖农场4分场,在这块土地上落了户扎了根。这期间她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女工干事、女工主任、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她曾荣获兵团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称号,还多次被6师、农场评为优秀党员、模范职工之友、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女职工工作者。自1996年起连续3年被芳草湖农场党委评为十大生产(工作)标兵之一。四分场工会先后10年被兵团、6师、农场评为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工会、先进女职工委员会。1999年5月1日被6师评为十大杰出职工,荣获“准噶尔劳动奖章”。
四分场以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为主,种植甜菜、小麦、玉米、油料为辅,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大分场,魏淑华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一个人民公仆的磊落情怀,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默默地散发着光和热。她热爱边疆、热爱兵团、热爱农场,更爱农场的女职工。她的足迹踏遍了每家农户,汗水洒遍了每块条田,她的典型事迹传遍了960平方公里的芳草湖大地。场领导称她为“好搭档”,干部职工称她为“一员虎将”,女职工称她为“娘家人”,广大支边人员称赞她为扎根边疆、献身大漠的“戈壁红柳”。
对待女职工要像亲姐妹一样
魏淑华常说:“作为女工主任对待女职工要像亲姐妹一样,敬她们、爱她们。”十几年来她始终把自己植根于广大女职工之中,倾听她们的呼声,关心她们的生活,了解她们的疾苦,为女职工多办好事、办实事。她积极想办法、提措施,取得行政领导支持,在为女职工排忧解难上下工夫。她要求场女工委一班人要做好“三心”工作,即“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认真开展“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比团结、比成绩、比贡献”的“三学三比”活动,教育女职工树立扶贫先扶志、致富先学技的观念,加强对女职工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仅1996~1998年就有3456人参加了场女工委举办的女职工农业技术学习班,4人参加师工会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她积极想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女职工发展庭院经济,提出了“资金上支持、政策上倾斜、信息上服务、技术上指导、物资上帮助”的“五五扶贫法”。
魏淑华同志拿出了自己的工资买了两只羊送给了贫困女职工莫司兰和宋秀兰,在她的带动下,场女工委的同志和场其他领导也慷慨解囊,买羊送给贫困女职工。4分场5连民工唐惠霞一家4口人,刚到农场家庭困难,又无种棉经验,干了一年所收无几。魏淑华同志购买了生产工具和植棉书籍送给小唐,有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小唐学习种棉技术,在地头手把手教她如何整地、定苗、打顶。农忙劳力紧缺时,魏淑华同志动员干部义务给小唐帮工。由于措施落实、技术到位,小唐承包的棉田从1996年900元的收入增加到1997年的2200元。1998年魏淑华同志又帮她自费自理承包了40亩棉花,收入达18 060元。小唐逢人便说:“魏主任对我亲如姐妹,说啥我也不离开农场了,我要向她一样扎根农场干一辈子。”
5连残疾女职工阎友芳生活非常困难,1996~1998年连队划给她20亩生活地,免交利润。魏淑华同志经常带领女工委一班人“春帮种、夏帮管、秋帮收”,并且帮助她在自家庭院种菜,有时还带人给她扫院子、拉煤、扫雪。有一天阎友芳愁容满面地找到魏淑华说,有人说她种地期间不算工龄,她担忧晚年生活无着落。魏淑华听说后,骑上自行车一次又一次地找连队领导协商,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魏淑华又建议连队免去她往年欠交的管理费1万多元。阎友芳这个残疾女工在魏淑华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生活过得美美满满,不愁吃不愁穿。她逢人便说:“魏主任比咱亲姐妹还要亲。”
要对得起百姓给的这把椅子
1998年,她被职工推选为工会主席以来,坚持把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应尽义务结合在一起开展各项活动。1997年秋,为了尽快把丰收的棉花抢收回来,在分场党委统一安排下,她在全场组织开展“大干40天,拾花1万吨”的拾棉劳动竞赛活动,安排宣传车,制定竞赛办法。虽然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仍然坚持深入到秋收拾棉竞赛的每一个连队、每一块田,查质量、问进度,解决疑难问题。有一天,她跑遍了五连1600多亩地,由于过度奔忙和劳累,在一连检查拾棉质量时,忽然晕倒在棉田里。大家七手八脚用宣传车把她送到分场卫生所,医生让她住院,她心里惦记着秋收竞赛的事,哪能安下心来,就不顾大家的劝阻说:“不打针,拿点药,回去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大家拗不过,她又回到了棉田。
近8年来,她积极协同总场党委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在全垦区率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评比与优厚待遇挂钩活动,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在全垦区范围内推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分场内外债累计1 200多万元,职工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有80%的职工亏损挂账,有的亏损挂账高达2万元以上。部分连队老职工只剩下7~8人,第一线劳力严重紧缺。当时,魏淑华分管民主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感情留人,以优惠政策留人”。把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科技培训、法制教育、田管措施的学习培训作为再造农垦新军的工作思路,并提出“关心、引导、教育、巩固、稳定”的方针,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土地承包上等方面新职工同老职工一视同仁,号召全场干部职工做新职工的贴心人,把新职工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看待。魏淑华从点点滴滴做起,关心爱护新职工,并与大家共同努力,使四场形成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
每到节假日,别人全家欢聚一堂,子孙绕膝、欢歌笑语,魏淑华家却常常是她丈夫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等候着她回家。饭菜凉了热,热了凉。有时,魏淑华端起饭碗刚吃几口,场里有事要解决,或者职工有事来找,她二话不说,放下碗筷就走。特别在秋收期间,她和分场其他领导几乎天天都是凌晨5点出门,在全场巡视一遍,看拾花工是否起床吃早饭,询问民工是否有疑难急需解决。中午回家,随便吃点饭就赶往连队,深夜才回到家,同志们都开玩笑说,魏淑华人成了公家人,家成了招待所,丈夫成了招待员。
1997年4月,正是春播大忙季节,老家来电报,83岁的老母亲病危,让魏淑华速回。接到电报后,魏淑华心急如焚,但是她心里清楚,当时正值春播大忙,怎么走得开?她忍着眼泪把电报装进了口袋,几天后丈夫老吴在洗她的衣服时发现了电报,悄悄地向场领导汇报了这件事,在场领导的再三催促下,她才赶回了天津老家,可母亲已经去世。30多年来,为了工作,她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很少尽孝心。
1998年,秋收工作结束后,她丈夫和儿子嘟囔着回安徽老家去看一看,这是魏淑华年初和丈夫、儿女们商量好的,她这个过门20多年的媳妇还从没有去丈夫老家探过亲。可是,全家一等再等,直到如今,因工作实在脱不开身始终未能如愿,女儿经常埋怨:“我妈心里只有工作,哪有这个家。”魏淑华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心里要有全场这个大家,要对得起百姓给的这把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