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四海为家
-- 发布时间:2012/2/12 21:25:00
-- 衣食住行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我曾经历的:
衣
1 一箱老布衣软件
1963年10月,我隋支边热,没有和家里人商量,自个儿去县安置办报名申请支边。得到了组织的支持,批准,11月初接到通知。23日就要启程出发,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父母得到消息,晴天霹雳,又恨又气。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无奈,只好忍痛割爱,默认了。就积极为我做准备。临行前,妈妈特意请了一位裁缝师傅到家,给我缝制衣服。一连做了两天。从内衣到外套做了三,四套。布料都是用妈妈亲手种的棉花,自已纺的纱,又是自已上机一梭一梭织的布。虽然没有洋布那么样光洁漂亮,但这是全棉的,穿着舒服。《我们村里人都穿这种土布衣服》。衣服装满了一只凡布箱,我带着这只凡布箱上了火车到了新疆。这些衣服穿着身上,暖在心里,陪同我春秋冬戛。现在还有一件内上衣,保留在箱子里。
2 一套黄棉袄
我们到上海九江路新疆办事处接待站报到,登记完后,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套人字泥黄棉袄,另加一顶黄棉帽,算是见面礼了。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新疆农垦人。
11月天气,秋高气爽。上海还温和,可是到了乌鲁木齐下了火车,哇!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寒冷袭人。这套黄棉衣帽,给了我温暖。以后,这套黄棉衣帽就是我的好伙伴。它隋我渡过每个冬春。这套制服要是还在,送存军垦博物馆,那多有意义啊!
3 二件皮衣
老伴(应该是新媳妇)看我经常野外出工,怕我受冻,给我买了件没有挂面子的老羊皮袄。当时条件就那样,这已经是给我的最好礼物了。因这它没有挂面子,就叫它白羊皮袄。是由几张绵羊皮缝制成的。虽然缝制粗糙,但毛长厚,着身防寒。就是重一点,有些难闻。可实用,我喜欢。
文化大革命开始,老师们隋红卫兵去全国串联,而我,因为师生们的信任,被推举为学校领导小组成员,留下了。天天去北沙窝拉梭梭柴。《梭梭现在是保护对象》每天太阳西斜,头戴皮帽,脚踩毡筒,身穿那件老羊皮袄,带好干粮,坐着大马车上路。一路上靠那只铁皮炉子生火取暖。一次次熬过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拉回来一车车梭梭,卸到老师们的家门口,为过冬备足了燃料。
挖反修干渠那时,白天干,还天天挑灯夜战。白天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可想晚上呢!土冻的硬硬的。镐下去被反弹,效果无几。后来,用钢钎,大锤锤。扶钢钎的要带手套,不然就会被沾住。一但被沾,不要急需脱离,索性紧握住不松手,让手温融化了再挪开。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穿着这件老羊皮袄,腰扎一根草绳子,走向工地,下班穿着回家,不觉一丝寒意。
如今,我又添了一件黑皮衣。没有毛,皮子软,油黑发亮。这是儿女孝敬我的。平时很少穿着,只是出门参加什么聚会呀,晏会的时间穿穿。
4 喜欢中山装
记得,那时代买什么都要凭票,好不容易弄到一张缝纫机票,买了一台华南牌缝纫机。我喜欢穿中山装。就在这台机子上,曾经学习做过一件中山装。黄布做的,虽然手工艺笨拙,但是还着身。虽然不喜欢穿西服,但有一套西服。穿过一,二回,就被打入了冷宫。
你穿过光有衣领的衣服吗?我穿过。因为只有领子,没有衣体,所以叫领子衣服。当时很盛行,很多人都曾穿着过。穿着外观挺帅气,其实是骡粪蛋外面光。不客气的说,这只是贫困虚伪的像征。
我不赶时髦,穿着隋和。只要遮体温暖就行。
<!--EndFragmen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205118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