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梦萦天山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18)
----  [转帖]与祖国一起挺过三年自然灾荒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18&id=74731)

--  作者:冷燕
--  发布时间:2012/3/26 11:50:00
--  [转帖]与祖国一起挺过三年自然灾荒

与祖国一起挺过三年自然灾荒

 

     我虽然生在旧社会,我们的家境也不是太好,但真正给我留下饥寒交迫印象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解放前我太小,不懂事,当然不可能知道长辈们度日的艰难。而在我长身体的关键年份,由于吃不饱饭,全身浮肿。为了打发老是饥饿难耐的肚子,只要觉得能吃的,什么东西都往肚里填,结果害上严重的胃病。由于营养不良,该长个子的时候我没有长起来,五短身材使我即使是当姑娘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女人味。40多年过去了,那种窘迫的生活状况,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挥之不去。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怎么也体会不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受。理解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当孩子们不吃生了虫的米,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会生气,自己坚持把它吃完。当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会特别气愤,感慨他们不知道没饭吃的味道。我信服毛泽东他老人家关于广集粮的教导,也信奉过上富日子别忘掉穷日子的主张。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个个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哪里晓得饿得发慌是什么样的感觉?我并不想让子孙后代再挨饿,但是他们应该记得长辈们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懂得通过对比,珍惜今天的一切,并学会用宽厚之心善待日落西山的老人们。

    由于粮食定量低不够吃,我们就找各种代用品来冲饥,柳树叶、杨树叶我们焯一下混在粥里吃。杨树叶真苦呀,我那时候还没吃过黄连,都说黄连苦透心,我当时吃杨树叶的感觉,比现在喝莲心水的感觉还苦呀!就像戏词里唱的,黄连苦胆苦透心呀。但是即便如此,我和我的弟妹们仍然吞下了这些食物.说起来人为了生存,什么苦吃不了哇?为了有东西能填充饥肠呱呱的肚子,我和大弟到公社菜地里,挖社员割完洋白菜剩下的根,拣剩在地里的干葱叶、大白菜叶、红薯藤,拿回家母亲都把它们洗净,叶子和在包谷面中,做菜窝窝吃。洋白菜根茎煑熟以后当菜吃。上学的路上看到能吃的野菜也摘回家,还有大钟寺果脯厂倒出的垃圾里,有能吃的果皮也都拣回家,和在苞谷面中做饭吃。那年头为了填饱肚子,什么能吃不能吃的东西我们都拿来充饥了。记得有一次学校用干黄的葱叶子给我们包包子吃,我狼吞虎咽吃下去,感到像吃了什么美味佳肴一样。回到家我向妈妈夸耀学校的葱叶子包子如何好吃,妈妈叹口气到,那是你太饿啦。后来大钟寺居民区有人家吃野菜中毒后,妈妈帮助抢救,看到那一家的惨样,妈妈回家后对我们说:“咱们不能再乱吃了,要出人命的,也不能光吃稀的,那样越吃撑的胃口越大,还是正经吃粮食吧,虽然少点,但安全。”


--  作者:冷燕
--  发布时间:2012/3/26 11:57:00
--  

    那时侯中午再没有力气走回家去吃饭,早上,妈妈便让我带上点窝头贴饼子之类的饭作为我的午餐.因为饿我管不住自己,带到学校去的午饭,常在第二第三节课后就给吃完了。到了中午只能饿着,等到下午回到家,人都要饿昏过去了。妈妈发现后,就不再给我带现成饭了,而是每天给我饭盒里放一茶盅米,让我拿到学校食堂去蒸熟了才能吃。为了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母亲利用与豆腐房长柜的关系,设法经常给我们买点豆腐或豆腐渣。她给我的饭盒里放一块豆腐,上面撒一点细盐,滴几滴香油。就是妈妈的这一招,才保住了我这条小命。

    偶而改善生活吃点荤腥,那就要靠父亲到大钟寺外的树林里打麻雀.打麻雀也是父亲与我们的一项娱乐活动,这个时候的我和大弟就象两个快乐的士兵跟随大将军出征一样特别自豪。父亲用气枪打上麻雀,我和大弟弟捡起来,用树枝串起来提上。每次打上那么几只之后,我们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而归。回到家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拔去毛,破了膛,或烤或煮熟了,给我们一家人解馋。那是两个少年与一个象大哥哥一样的父亲,在苦难中共同渡过的美好时光。这只气枪父亲一直保留着,看到这只枪,就会让我们想起那虽然艰难却也充满乐趣的年代。

    那时我们家穷,没有富裕钱买煤球生炉子取暖做饭,我和其它大人一起,去农科院实验地拣他们留在地里的高梁杆、玉米杆,成捆成捆地背回家。我虽然个子矮小,但所背回的秸杆捆,绝不比大人少多少。我拣的黍秸在我家院中堆成一大垛,比我家的房子还高。我们冬天烧火炕既做了饭,晚上还能把土炕烧热,这样一来我们睡觉就不冷了。天暖和的时候,我们在院中搭一个灶台,烧上我捡来的黍秸就做饭了。为了有菜吃,妈妈在院子里种了菠菜和葱,葱长到能吃的时候,拔出来沾上点面酱吃,这就是我们下饭的菜了。菠菜长大,凉拌着吃、炒着吃、做汤喝都是它了。公家供应就是连土带烂叶子的没多少菜心的大白菜,一点青罗卜和胡罗卜,我记得还卖给过冻土豆。白薯是当粮食卖给我们的,一斤粮票可买四斤白薯,至于白薯干可就是一斤买一斤了吧。还有豆面,买回去做菜窝窝都不往一块粘,我们拿匙子挖着吃。到晚上睡觉时,屁声四起,每间屋子都臭气哄哄的。爸爸听到几个孩子此起彼伏的屁声,戏称我家战斗打响了。

    那时候,每逢肚子饥饿难耐时,我就一支接一支地唱歌,就像开独唱音乐会一样。我在院里唱,父母亲从不斥责我。有时候弟妹们围绕着我,听我唱歌。在我的歌声中,似乎大家暂时忘却了饥饿。时过境迁四十多年了,二妹还多次提到小时候听我唱歌的情景。父亲一听我长时间唱歌,就对妈妈说:“咱们丫头饿啦!”说归说,一个月就那么点定量,父母亲也没有辙。偏偏我那时候还是北大附中田径队队员和武术队的队员,一周要参加两次训练。运动量大,需要的卡罗里热量多,但我家没有多余的粮食补充我的能量。4000米长跑训练下来,我瘫倒在地,大口喘着粗气,浑身大汗淋漓,就象不堪重负的老马那样,真的好可怜。爸爸得知此消息后心疼地说:“咱们不参加运动队训练了,等到以后能吃饱肚子再说吧。我是个喜爱运动之人,尤其武术是国粹,既能健身又能防范坏人欺负,我特别喜欢。要不是学校考虑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承受不了停了下来,我还想坚持下去。


--  作者:冷燕
--  发布时间:2012/3/26 11:58:00
--  

    那个年月,一人一年才发三尺半布票,要想做件新衣服可真不容易。妈妈与供销社的人熟,千方百计买布头,拼拼凑凑给孩子们做件衣服过年穿。妈妈一生爱漂亮,她吃上可以很凑合,但穿的一定要整整齐齐。我一直都穿妈妈穿剩下的衣服,但绝没有总是补丁落补丁的。妈妈很爱面子,她绝不愿自己的孩子像叫花子一样。那时夏天最好过,每人一件夏布背心一条裤衩就打发了。更有甚者二弟常常是一身精光,成天在家就是光腚。那时光屁股的小男孩多了,倒也没谁大惊小怪的。再说了,我家是穷,可比我家还穷的,也大有人家在。好歹我爸爸还是中央直属文艺团体发给补养黄豆的干部,每月好几十元的固定收入有呢,只是他的孩子多而密,否则他和我们也都可以少受点苦。可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哪个孩子也计划不掉了,无奈只有大家同舟共济有难同当了。

    父亲曾在那个年月,作为国家友好访问团成员,到缅甸演出。当时的吴努总理,给中国纺问团成员每人一只日本产的钢笔,一块颜色鲜艳的尼龙布料和一个民族手工艺背包。爸爸疼我,把钢笔和背包都给了我,我一直用到高中毕业,当时觉得不能再上学了,就把钢笔又转送给了大弟。背着那个图案特别的背包上学,很多人投来羡幕的目光,我很得意。但当高中我背着这个书包一个人拿着行李到石油学院附中报到时,却让许多同学误认为我一定是个少数民族的孤儿,这后来也着实让我伤心过。爸爸想用那块尼龙布给我做一条布拉吉,让我也能像城里象样人家的小女孩那样漂漂亮亮的,但家里被子少,妈妈用它做了被面。我虽然想穿漂亮裙衣,但我深知三个孩子盖一床被子东拉西扯四处漏风的滋味,因此把爱美之心深藏在心底,只盼有朝一日家里经济状况好转了,我再去实现这个愿望。应该说贫困一直伴随着我们家,父亲说我这朵花没有鲜亮几天,为这他伤心过,这从他后来的言语中听出来。我知道在我长大后父亲是偏爱我的,但世上有许多无奈,谁让他有这么多孩子呢!僧多肉少顾不了那么多呀!

    那年月,家里吃喝穿用都成问题,一切都得精打细算。穷困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较早就懂得了不叫大人为我操心,一切全靠自己。大人能够让我上学已是万幸,我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去上学,从来没有让大人叫我起过床,也从来没有用大人给检查作业,一切都靠自觉自愿。为了给家里节约灯油,我在回家路上经过232工厂时,在厂区的树林里把作业做完。没有纸做练习,就地取材用小木棍当笔墨,把地当作纸写俄语单词,做数学演算题,写语文生字词。为了节省灯油,我从不在晚上复习功课.上下学走在路上,也抓紧时间背书。为了交学费,也为了帮妈妈一把,我在放学以后,帮助妈妈去卖冰棍。那时候一根冰棍才挣五厘钱。没有冰柜,妈妈用一个木箱里面垫上棉被把冰棍包起来。那时候大钟寺居民区的人家,能给孩子们买冰棍吃的还不很多。妈妈绕着居民区,从大钟寺乡直到双榆树商场,一天不知走多少里路。一边走一边叫卖着,嗓子都喊哑了。为了让妈妈能抽空回家吃口饭,我就替妈妈去叫卖。上面太阳晒着,下面热气熏着,卖冰棍给别人解渴降暑,自己却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但是舍不得吃一根。因为如果自己吃一根,就会少挣几厘钱。一天下来虽说挣不了几个钱,可毕竟是多了一点进项,最少可以买点油盐酱醋,解点一时燃眉之急。卖冰棍的就盼着天热,自己受点罪,但能挣上钱,要是碰巧阴天那可急大发了。我记得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们的冰棍才卖了一半,大雨下个不停,眼瞅着冰棍化了,我们急得直跺脚。钱是赚不来了,妈妈一狠心,把软得如泥的冰棍分给我们几个孩子吃掉了,这是有史以来妈妈最大方的一次。我知道妈妈心疼透了,一天白费力气了。但是她难受决不是仅仅因为没挣上钱,因为家里穷,处处捉襟见肘,实在让她犯愁呀。她从来不舍得给孩子们花一分钱买一块糖,要不是老天不作美,孩子们连根冰棍也吃不上呀。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妈妈的伤心深深扎痛我的心,以至许多年后,我不敢看卖冰棍的人,更不愿意吃冰棍,因为这会让我想到我那穷困的家和母亲那张饱经风霜的脸。


--  作者:冷燕
--  发布时间:2012/3/26 12:01:00
--  

    一个暑假,妈妈在一个建筑队给我找了一份当小工的差事。说是小工,那是相对当瓦匠师傅的大工而言,干的活可是最苦最累的。和泥、上房泥、上砖、上檩条等,那可都是力气活。我个子矮小,又吃不饱饭,这么强的体力劳动按说够我呛的,但我硬是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到假期结束。一天才挣一块五毛钱,但一个假期下来,我挣的钱正好够我交学杂费和书本费了。这样我不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妈妈的苦脸,自己也用不着以泪洗面了,所以累得其所。虽说小小年纪却像大人一样卖力,我也心甘情愿,用自己挣的钱我理直气壮。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使我早早便懂得当家人的难处。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一定不要象妈妈那样,再这么受穷。

    在我上初中阶段,我们国家和老大哥苏共中央的领导发生了公开论战,每天回家的路上,都能从单位的大喇叭里听到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夏青,齐岳,葛兰的播音。他们播诵的九评文章,“论与苏共中央的分歧”让人听了觉得特别解气。他们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播音,让人不仅了解了我党我国的立场,同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那时候自己就萌发了一种奇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当一名广播员,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全国,五湖四海,那该多好呀!自己经常有意识地开始多学习朗诵,上课也经常争取朗读课文。我记得我朗诵的魏巍写的“依依惜别的心情”,当时老师大加赞赏,这就更加强了我的自信。到高中我就考上学校的播音员,乃至大学,文化大革命及英吉沙革命委员会我都当了学校和单位的广播员。就是在喀什地区革命委员会,喀什地委宣传部工作其间,我不仅给领导干部传达过文件,给地区革委会主任们当过中心组学习秘书,在几千甚至几万人的大会上也宣读过文章。我的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富有感染力表达,都受到上下一致的好评。人们夸奖我念文章像中央台的播音员那样,让人听了感到舒服,这都得益于我受到这些老播音员的影响。这些难得的经历张扬了我的长处,对于克服我的自卑心理大有裨益。

    三年的时光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不过转瞬即逝,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永远如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深刻铭刻在我心中,任谁也抹不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毕竟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不以我们自己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们这一代人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人,虽说我们经历过太多的曲折和灾难,但是我们是坚强的一代人,是懂得珍惜的一代.我们不希望三年灾害再重演,愿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和我们孙子辈的孩子们更加茁壮成长!     

                                                   转自《月亮妈妈的博客》


--  作者:苦豆子1
--  发布时间:2012/3/27 14:57:00
--  

  一口气读完了《和祖国一起度过三年自然灾荒》,文章写得的确感人。作者对那三年的生活记忆犹新,说明那段经历在人生中雕刻了多么深刻的印记。正如文章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人,虽说我们经历过太多的曲折和灾难,但是我们是坚强的一代人,是懂得珍惜的一代.

  政策和策略关乎到国计民生甚至于国家与政党的兴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又如作者所述:我们不希望三年灾害再重演,愿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和我们孙子辈的孩子们更加茁壮成长!     


--  作者:天山行
--  发布时间:2012/3/27 21:05:00
--  
      “三年自然灾害”那年头儿,人们的日子虽然困苦,但意志坚强、有精神!
--  作者:芳草湖骆驼刺
--  发布时间:2012/3/27 21:53:00
--  
       自使七.
--  作者:苦豆子1
--  发布时间:2012/3/28
--  

谁能客观地解释一下三年灾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  作者:那排红柳
--  发布时间:2012/3/28 13:52:00
--  
  楼主转帖引起我们共鸣;马曲菜,榆树叶,楊树叶,麸皮,豆腐渣,烏鸦肉。这些都吃过。营养不良的这一代又奔赴边疆。活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惜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