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与国外“公办服务底层,民办面向高端”相反,中国的公办养老院普遍定位于老干部和华侨,真正的养老包袱抛给了个人和社会。而活在“自生自灭”的政策环境里,民办养老院举步维艰。一名院长面对强拆叹息:“我再也开不起另一家给穷人住的养老院了。”
02、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龄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对老年人的生活、康复、医疗、精神等照料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许多专家将中国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概括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03、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行为。但迫于工作压力,大城市的人们普遍没有时间、精力照顾老人,而且在北京请保姆的费用已超过3000元/月(包吃住),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把老人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04、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一家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被评为北京市首家五星级养老机构。凭借超高性价比,一福成为北京老人最想入住的养老机构之一。但该院只有520张床位,且定位于接收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和归国华侨,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据悉,目前已有9000多人在排号等待入住一福。
05、与一福情况类似的还有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第五社会福利院,以及海淀区四季青镇敬老院。住不进去的老人占到了绝大多数。老人和家属只能无奈自嘲:“死之前能排到号就不错了。”
06、也不是所有的公办养老机构都这般风光,不少社区、街道、乡镇的公办养老机构多存在硬件差、床位少、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位于钟楼湾胡同11号的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敬老院如今已变成一家连锁餐厅。原来托养的老人如果不回家,只能选择分流到附近街道敬老院,或收费较高的民办机构去。
07、大觉寺旁的民办玉福敬老院,以入住门槛低、收费低廉等优势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偏爱。如今,该院200张床位已经快住满了,这在举步维艰、入住率普遍不高的民办养老机构中比较少见。
08、84岁的吴钟珊老先生是原化工部离休干部,“一五计划”期间曾在苏联做翻译,为人正直,文革写入党思想汇报时为刘少奇鸣冤,不幸被打入冤狱,一关就是8年。老伴去世、儿女远赴海外后,老人选择离开自己的空巢,来到东方综合养老院。该院建于1997年,拥有床位3000张,入住人数近千人,规模在北京名列前茅。
09、住在养老院,平时难得见子女一面,每当子女来探望,老人都会紧紧握住孩子的手,想让他们多陪陪自己。
10、由煤炭企业投资成立的金泰颐寿轩敬老院已走过了10多年风雨历程,如今拥有4家分院、440张床位。多年的低收费运行,难以支撑略显庞大的运营团队开销,使得该院的日子并不好过,若不是有背后的煤炭企业长期支持,这家养老院恐怕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