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11/3/6 16:03:00
-- [推荐]南海子郊野公园
南海子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
为什麽叫做南海子呢?在我国北方,人们常把大片积水的湖沼叫做海子,如北京城内的三海,紫禁城北的北海子(即积水潭)等。明朝永乐年间在扩充元代下马飞放泊辟建皇家苑囿时,为了与城北的北海子区别开来,就把这一带叫做南海子。
“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南海子,位于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老北京城区的3倍,是古代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古代南海子内泉水、湖沼星罗棋布,河道纵横。如小龙河、凤河、凉水河以及一亩泉、大泡子、双泡子、后泡子、三海子等河流、泉、湖一直保留到今天。丰富的地下水源,适中的水、热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古代南海子地区成为京城近郊水草肥美,景色秀丽的旅游佳地和狩猎场所。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都要在南海子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和练兵活动。之后100多年间,明代诸帝在南海子内大兴土木,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灵通庙、镇国观音寺等建筑。并按照二十四节气修建了“二十四园”,派1000余名海户放养和守护麋鹿、黄羊等禽兽。经过明代历朝的多次营建修缮,南海子已经成为北京南郊著名的皇家苑囿。海子里绿草如茵,百花争艳;鹿鸣双柳,虎啸鹰台。每到秋季,晴云碧树,果红叶黄,别有一番特色。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南囿秋风》诗中有“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南海子的优美景色。
清乾隆年间疏浚南海子里的河流、湖泊后统计,南海子里共有苇塘泡子、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小海子、饮鹿池等大小湖沼25处。
既然是皇家猎场,老百姓是不允许进入的,所以在这个巨大的园林周围有若干个苑门。
据历史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扩充南海子时,辟建了4座海子门。即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
清初,在明代南海子4座海子门的基础上,又增辟黄村门、镇国寺门、小红门、双桥门、回城门5座海子门。这是因为南海子是皇家苑囿,里面有帝王行宫,古代以“九五”之数指帝王之尊,所以把皇家苑囿南海子的苑门增至9座。
此外,南海子还有十几座“角门”。清乾隆年间,曾花费38万两白银将明代土海子墙改筑成砖墙。在改筑南海子苑墙的同时,乾隆皇帝还命工匠在南海子四周围墙间开辟了13处角门。这是因为在南海子内沿苑墙一带“植柳为限”,柳树与苑墙间“近海子墙设庄头种地”,柳树以内皆为猎场。近海子墙一带土地还有许多海户地、瓜户地、苑户地、香火地等,而种地的海户、苑户们都住在南海子苑墙以外,苑内不准搭建棚舍。因此,海户、苑户们要进南海子耕种只得绕路从南海子9门出入,极不方便。
据说,南海子的苑丞把此事奏闻乾隆皇帝后,才获准在南海子围墙上开了13处角门。这些角门是:栅子口角门、马道口角门、羊坊角门、毕家湾角门、辛屯角门、房辛店角门、大屯角门、北店角门、三间房角门、刘村角门、高米店角门、潘家庙角门、马家堡角门。这些角门和南海子9座苑门加起来一共有22座。
南海子的苑墙和苑门,在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南海子时即遭到破坏,其后屡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基本上荡然无存。但南海子苑门作为地名却流传到今天,并将存留后世,至今北京的地图上还可以找到这些苑名。在北京地图上将这些地名连起来,可以看到原来的南海子是多么大的一片地方!
新修复的南海子郊野公园南门内有明清南海子地图,很多人在那里指指点点,寻找自己认识的地方。
清朝灭亡之后,皇家园林的建筑和围墙被毁,诺大的园林成了庄稼地,著名的红星人民公社就在这一带。南海子公园里海子干枯,垃圾遍地,成了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
十几年前就听说要修复南海子郊野公园,这还是我们这一带楼盘宣传的要点呢。房子都住旧了,公园终于开园了。
公园目前已形成东南部主门景观区、西南部山地景观区、西部湿地风貌区、北部南囿秋风景区和东部园艺花卉景观区等五大景区,有朱雀迎宾、昆石双柳、鸟语瑶台、枫林醉爱、溪谷春晓、观鹿台、圣石桥、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鹰台、银杏听涛、国色天香、海户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广场、上林花坞等16个景点,并与原有的麋鹿苑连成一片,景观总面积达3700多亩。
据说开园的一期工程仅是整个公园面积的五分之一,整个公园面积相当于4个颐和园。
我们从南门进去,绕着公园转了一圈,除了麋鹿苑没进去以外,基本上把所有景区都浏览了一遍。
这是门前新修的道路,为了方便游人十一假期前往南海子公园游玩,南五环路近日专门开辟了南海子出口。从该出口向南5公里,就能到达南海子公园。
这些年来,北京的气候变化很大,原来不时泛滥的永定河干枯了,原来这里的海子也早就成了大垃圾坑。为了重现原来对碧波荡漾的景象,将原先用来填埋垃圾的大坑,挖掘后做好防水,引入再生水,形成了新的“海子”。
同时,在水体内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动物,栽种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形成完备的生态圈,逐步恢复湿地景观及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