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旅游纵横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3)
----  【知老游记】(1)——巡游晋西北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3&id=2547)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16:00
--  【知老游记】(1)——巡游晋西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题图.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都市呆得久了,连梦都是黑白的。我渴望彩色的梦,像孩子一样。
5月2日 淅淅沥沥的小雨。
  清晨,吉普车载着我们,再一次逃离了城市,目标锁定在600KM外的偏关城。将行程置于雨中,是为了珍惜明日开始的晴朗假日。一路上,

湿透的空气,润酥的心情...
  出京、过冀、入晋。
  简单的“黄糕”“烩菜”,似乎只是“点”给我的“美味”,同行的人都难以下咽。看来,雁北荒原五年的青春岁月,给我留下的不仅是
记忆...。迅速穿越大同城区,在云岗前停车驻留。
  插队的第二年,我和伙伴们慕名前来。尽管那时的云岗荒僻、寂寥,佛像都披着厚厚的煤尘,我们仍被那神秘、肃穆、厚重的气氛所震撼
、震慑。四个人同时攀上五窟后室三世佛的掌心伏身叩拜,一颗砾石几乎碰破了我的额头。相信冥冥之中,那大佛一直护佑着我……。
  而今,像所有的旅游点一样,低俗的商气围绕着历经1600年沧桑的石窟,门票已升至60元。五万多尊石佛冷眼目睹和容忍着眼前的一切。
人们肆无忌惮的游荡其间,没有一丝的虔诚。这绝世精美的雕像只能沦为现代人数码影象中的陪衬。到处是被破坏的痕迹,厚重的历史似乎就要被掀去,他们还能再挺立1600年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小雨时下时停,穿越左云的109国道布满坑洼和黑泥浆,过往车辆脏不忍睹。云西收费站后的一个丁字路口,竟把朝南的路标牌转向朝东矗立,让我们走了2公里瞎道。不管怎样,像左云右玉这样的地名,读起来却是让人唇齿留香的。
  车进右玉,黄杨树多了起来。路旁的广告牌宣示:右玉是全国的绿化示范县。新生的杨树叶被雨水洗过后鲜嫩娇人,有湿润过的黄土映衬
着,那色调真是“养眼”。这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貌圆浑起伏,片片树林、层层梯田,一直伴在左右。在这样的公路上开车兜风真可以开辟成旅游项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c.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20:00
--  续1

      随着地势的升高,小雨竟变成雪花,渐成鹅毛。嫩绿的树叶在纷纷雪花中摇曳,从未见过的景观。赞美中,也让人心生一丝怜惜。其实,这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干涸的黄土地仰仗着老天的赐雨,无霜期只有一百多天。还记得那一年,突然的降温使大片地的玉米叶子,一夜之间由深绿色变成灰白的绿色,它们被冻死了。次年,领出的玉米都是瘪瘪的,磨成的面里也尽是皮子。
  到达平鲁,天色渐暗,距偏关82公里。这是我最担心的一段路:地图上显示为县级路,要穿越管涔山,跨过三道边长城。协商后,大家一
致同意:前行!路很窄,却非常平坦,看来从未被重车碾压过,更看出这儿的偏僻。
  深山中,忽见一组颇现代的建筑群,让人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原来是“引黄入晋”第三级提升的枢纽工程。这儿还在搞“人定胜天”呐,
我可怜的母亲河。
  终于望见了偏头关雄伟的城楼,映衬在漆黑的夜空中,高高的、静静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我居然置疑起眼前的真实。箭林弩雨、
人嘶马鸣、战火映衬着城楼…,那是昨天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驶入关城。窄窄的石板路应是当年战马踩踏过的路,两边店铺的门面却被粗俗的现代饰材装点的不伦不类,绿酒红灯闪烁其间,流行音乐随处可闻…可惜可叹。当然,人们首先要生活、要温饱,环保和文保离得还很遥远。
  县招待所条件还好,标间、套间都有,24小时热水,30元/床。
  酒足饭饱。招待所餐厅的“老板”热情的过来攀谈,让我们了解到不少关于偏关城的信息:现在小城里居住着10万人,都过着自给自足的
生活,500元的月收入在这里已经算是富裕,最好的公务员也就挣到600元,但这里的物价也很低,一桌结婚的酒席只需要200元。加上和外面来往很少,旅游也没有开发,所以民风还很淳朴。虽然偏僻,但人们的生活都还比较讲究,衣着也比较在意。不像一些印象中的偏僻小城,又脏又乱。
  提起当年的偏关城,老板更是自豪。人们常说的三关就是指偏头关、雁门关和宁武关。其中偏头关属三关之首!明朝万历年间的“九门”
中,就有偏关一个。
  当我们问到偏关城除了这两座门楼还留有什么遗迹的时候,老板却很难说清。在他小的时候,小城还保存着以前的风貌,文庙、衙门一应
俱全,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这些遗迹已经荡然无存了。说到这里老板很是遗憾——本来我们偏关不比平遥差!不过他还是给我们介绍了一处遗迹——文笔塔,据说是由于当年小城地理位置偏僻,为了出些人才而修的,故命名为“文笔塔”。出城1公里就可以看到。(第二天早晨,我们有幸远观了文笔塔的芳容。塔并不漂亮,通俗的讲比较像一棵莴笋插在黄土高原上,但很有乡土气息。)
  偏头关简介:
     “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人崔镛的《偏头关》诗说明了偏头关在当时边防上的重要地位。这座偏头关,就是现今晋西北

的偏关县城。西濒偏关河,邻黄河谷地,东倚芦芽山脉北端的黑驼山,地形东仰西伏,因称偏头关,亦称偏关。它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

一关,又有外关之称。
     偏头关城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3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
九龙寺。宋代,潘美镇河东,杨延昭威镇三关,沙场奋战,家喻户晓。现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O)筑起土关城,与内长城构成一套防御体系。万历三年(1575)关城再经改筑而成为一座要隘。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头道边在关北60公里处,东接平鲁县崖头东界,西抵黄河,长150公里,无墙而有藩篱。二道边在关北30公里处,北贯草垛山,西抵黄河岸老牛湾,南连河曲县石梯隘口,迤东达老营好汉山。长城至此分为内外,外长城即山西、内蒙古自然分界,内长城为雁北、忻州两行署分界。三道边在关东北15公里处,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四道边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存边墙最佳处为黄河东岸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明时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偏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初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
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这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这话一点不错。
     登上古偏头关,东望黑驼山,巉岩壁立;西望黄河,滚滚千里,长城与边墙依关蜿蜒,景色壮丽!诚然是一地险关雄,边防要冲,非属虚
言。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7/29 16:22:00
--  
坐着沙发等着看美文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未命名.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27:00
--  续2
5月3日
     偏关小城醒来的很早,当我们离开招待所时已经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了。关城下一溜排开几家早点摊,请看这“忙碌的一家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e.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偏关至万家寨是35公里山路。空气中还弥漫着雾气,广阔的黄土高原被大自然刻蚀成沟壑,再被人们装修成梯田、点缀上村落,纯天然的景色真令人心醉。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世纪的杰作,它把黄河又拦腰斩断一次。坝下没有泻水,干涸的黄河故道布满乱石,惨不忍睹。据当地人介绍
,万家寨水库控制着黄河的通断,只要这里三四天不放水,下游的黄河就要断流。想想3年前我们到达壶口,能看到那么壮观的场面还要感谢万家寨在那之前毫不吝惜的放水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f.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尽管出行时我会带上各式版本的地图,但随时与遇到的老乡攀谈问路是我的偏好,那常常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在问及河东岸有没有依河而行通往河曲的路时,老乡告知:由此过黄河大桥,进内蒙,沿河至榆树湾,再过浮桥进入山西,可至。另一老乡插话说:今日没有放水,浮桥不能通行。看来,我们没办法感受走浮桥的乐趣了。
     大坝上是另一番风光:近500米宽的黄河,安静、清澈,盘卧在山间。很难相信这就是那条桀骜不逊,奔腾咆哮了几千年的黄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晋蒙之间一条不宽的吊桥连接两岸,不为方便交通,只是个旅游项目:每人五元、每车六元,可进入桥头区。据说对岸内蒙有船,可走水路去游老牛湾,我们决定还是驱车前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32:00
--  续3
      老牛湾村孤寂地、静静地守在黄河边,他的主人们可是那戍边将士的后代?它的历史是否比护河楼或那个烟墩还要久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那墩台就像黄土高坡上的皇冠,但也是孤寂地、静静地挺立着,面对鄂尔多斯吹来的寒风。它那曾经坚固华丽的外衣,怕已筑进了农家的院墙或猪舍…。看着眼前的村民,想起当年戍边的将士。他们不会有我们感觉到的悲怆和豪迈,只有孤寂和清冷,他们曾在想些什么?我试想五年的插队生活如果在这个村中度过,该是怎样的心境?守着历史、伴着黄河,追忆金戈铁马带来的死亡和生气,感叹没有战争的被遗忘和抛弃。现实的情景似乎比历史还要凝重,让人有些伤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k.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汽车沿黄河而下。路在山间盘旋,长城在山上飞舞,山下就是梦一般清澈的黄河。遗憾我没有能力把这一切同时凝聚在一张照片中。应该说,从老牛湾到桦林堡是一段绝佳的风景区,该告知更多的朋友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l.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尽管黄河的水不多,可是两旁的峭壁还是可以让人想象到黄河奔腾时的景象。就在河岸的峭壁上,有一处“弥佛洞”的奇特景观。这就是我们下一个目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m.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36:00
--  续4

      正当我们欣赏周围的美景时,一个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由于我过于陶醉于身边的景色,忽略了道路的情况,车子一斜,一半车身歪进了路旁的排水沟。说来也很悬,如果这个事故晚发生50米,整个吉普恐怕就要翻入几十米之下的黄河河道了!真是很运气。挂上四驱,轻松回到了路上,经过简单的检修,我们继续前进了。
     没过一公里,“弥佛洞”的指示牌赫然路边。这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佛爷看你们一路有说有笑,这样简单的就能来见我怎还了得?!想
当年唐三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终得真经,所以在快到的时候给你们来个小小磨难,于是就有了一公里前有惊无险的一幕。我们戏称:车子一歪就算是给佛爷磕头了。
     LD下车问路,可能是由于刚才的事故还让她心有余悸,一张嘴就是“老乡,问您一下泥猴洞在哪?”老乡顿时语涩“·#%#¥%#¥……”
,相信老乡一定这么想:北京来的人就是不一样,敢管佛爷叫泥猴!
     停车在石城小学门口。步行500米进入一个貌似人家的院落,院内有一老汉看门,收票,票价好商量,我们共给15元。老汉看门的办法很
有趣,可能也是由于来的游人不多,交了钱,把一个木栅栏门打开,让你们进去,进去后就把门锁上,一会出来的时候再从里面叫他,不知这么弄是不是怕有漏网之鱼逃票进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一条修筑在河道峭壁上的“栈道”,一至两米,宽窄不等,垂直距河面有四、五十米高,一、两百米长,施以砖砌护栏。栈道尽头,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前被收拾成五、六平米的院落,高耸的崖壁成为天然的雨蓬。洞口的另一侧,有石阶小径可至河底,很险峻,该是僧人取水之路吧。洞口不大,里面竟分为两层,室内有梯相连,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尊菩萨泥塑彩像。不过除了这个洞,那些塑像明显是新做的。据看门的老汉介绍,相传在汉代的时候,这个河道峭壁上的石洞里有一尊自然形成的石佛像,十分灵验,逐渐声名远布,香火旺盛。后毁于火灾。现已有五台山高僧前来视察,决意重修。
     游览30分钟后离开。路边黄河河道的峡谷忽然变得开阔了,好象黄河奔出了一座山门,景色立刻变得豁然开朗。
     娘娘滩是黄河上的一个小岛。当年,在晋、陕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黄河出了河谷,就如脱了韁的野马,绿水横流,河面宽阔。娘娘滩如

江中的利刃,将黄河劈开成两半,前端不远处龙口峡峪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o.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汉朝高祖时代吕后专权,曾将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贬到云中州,住在娘娘滩上,生下汉文帝以后,因怕吕后知道,她就把汉文帝藏在水寨峙圪台上,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太子滩。
  娘娘滩虽仅高出水面不过数米,但历代洪峰均未上滩,当地人传说水涨时滩自高。不过由于近些年黄河缺水,尤其是万家寨大坝建成以后
,娘娘摊变成了半岛,岛东侧的浅摊水很少,但仍能感觉到是在河底行车。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41:00
--  续5

      驱车下公路,涉水上岛游玩。岛上有一座圣母祠(娘娘庙)供奉着汉文帝母亲。祠内有塑像和关于圣母生活的壁画,像小人书一样带有文字解说。娘娘庙不收门票,不过门口的小卖部会让你“请”香和炮,并称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上香不放炮、神仙不知道”!所以在这里烧香拜佛的人,都会先点几个“二踢脚”。娘娘庙后墙连同高高的基坐面对着黄河主河道,虎皮石墙面上题有“黄河第一岛”五个金色大字,成了这恬静小村极不协调的现代标注。岛上房室都被桃、李、杏、海红、海棠树遮盖着,绿树成荫,田园如画。其间,居然有新建的什么旅游公司,有汽艇冲浪,有黄河大鲤鱼等等,可没见有人经营。
     和小卖部的主人聊了会儿天,知道了不少滩上的故事。比如娘娘滩上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主要是老人,年轻人都不在这里住了。老人告
诉我们,这里有“娘娘滩上不唱戏”的说法,只要一唱戏,黄河就会有大水。1972年的一次大水把村子淹了,庙也毁了。现在新庙里,只有那两块石碑是当年的东西。72年还在文革中,那些荒唐事可能比唱戏要热闹多了。
     滩上有一个渡口,停着几艘破旧的木船,可以渡汽车到河对岸也就是渡到内蒙境内,而且收费也非常低廉,每次10元。由于现在游客的增

多,渡船也承担了载客游览的任务,可以用同样的价格载游人到黄河上转一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岛的迎水面,但见黄河水无力地冲刷着脚下的石阶,似被子孙们束缚的黄龙在低低的呻吟。遥望宽阔河道对面的内蒙古,不见人迹。按原计划,我们要在这岛上留宿一夜。体会一下电视报道过的李贵雄老夫妇那残破的窑洞和温暖的土炕,体会一下被黄河水围绕着的梦境,而此时兴致索然。
     接下来的路程让人感到了无奈。随着地势平缓,河谷渐宽,河滩上竟是一座又一座的小工厂,喷吐着或黑或黄的浓烟;路左边的陡坡上,
是一座又一座小煤窑,倾泻着或黑或黄的渣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q.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少得可怜的黄河水望着这一切,默默的向前流淌,我们伴着她来到了河曲。
     河曲是个古老的城市,“走西口”就是指山西人背景离乡去蒙古做苦力。当年出城的门洞阴森可怕,不知有多少人,出门就再也没有走进
门。古渡流传着的民歌可以作证。出行前,我特地下载了三个版本的“走西口”,一路常听。看来,也只有这凄婉的民歌留传了下来,河曲已不再留下任何遗迹。宽阔的柏油路、高耸的牌楼、华丽的路灯…。几经探索,终未能找到那阴森的门洞和那个美丽古老的戏楼。黄河永远不停地从他脚下流过,他知道一切,现在确总是沉默。“请你告诉我,哪个地方能够渡过,古老的约旦河……”。
     河曲到五寨120多公里,我们整整走了四个小时,路况太差了。一路穿山,山间遍布着数不清的作坊式的小煤矿,污染极重。这儿出了安
全事故,消息恐怕传不到山外边的。
     现在,是个县城就会繁华的让人吃惊,五寨也是这样。厕所砖贴得满城都是,霓虹灯映衬着巨大的广场,垃圾充斥着街道,各种车辆任意
的行走着…。五寨宾馆已经住满,对付了半个小时,总算能住下了。每人50元。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48:00
--  续6

 5月4日
     从五寨到卢芽山腹地东寨,是此行最大的遗憾。尽管事先规划要走这41公里山路,但几经打探却无人知晓,最终绕道阳方口、宁武,行
110公里到达。而后在各游览区间穿行时,发现了这条土路,它从一个狭窄、幽静的山谷中穿越出来,还有一块小路标→“五寨”。很难想象这条路上的绝佳景色,这是越野者的遗憾。
     从未听说过的卢芽山风景区已被当地人草草的开发了,幸好只是初级阶段。东寨镇坐落景区中心,已有了早期的“繁华”,一串并立的小
饭馆争相招揽着不多的游人。简单品尝了豌豆粉、蘑菇、悠面等纯地方风味,驱车进山。
     北行约一公里,路左侧依山势建成的庙宇-雷鸣寺,颇有气势,山门前的石阶怕有一百多级。山下的开阔地上一组簇新的建筑,原来这儿
被“确定”为716公里长的汾河的源头。人称黄河第二支流的汾河发源地,竟是一个五六米见方的水塘,山间清泉自石崖上人工雕刻的龙口喷出,塘水深3米,清澈见底。当地人对这水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冰洞来水、天池来水等等,而我们则认为这个源头有些牵强,顺着峡谷向深山寻去,因为山谷中始终有水流淌出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峡谷很美,一段是怪石林立,又一段是满坡华北落叶松,停车可闻松涛阵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一带就是宁武百里林海的核心区,华北落叶松分布最为集中,长势最好。华北落叶松,属中国特有树种,仅生长在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以及辽宁等地。这种落叶松喜欢凉爽的气候,湿润的土壤,耐严寒,怕干热,多分布于海拔1600-2700米的高山地带。据说,芦芽山自古林木茂密,为历代皇家建筑宫廷的取材佳地。在秦汉时期,“红扦”就被调运都城,用于丛台、阿房宫、昭丽等宫殿建筑;应县的木塔,也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材建成的,至今千年不朽不腐,巍然屹立。
     路旁,简陋的木制标牌“悬棺→”把我们引入一条更加幽僻的峡谷,入口石壁如门,沟内林木葱翠。行进3-4百米,见到了村民门设置的
栅栏门,每人20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t.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个典型的“退谷”,总长有2、3公里,地势渐升。谷左侧山坡密布落叶松,右侧石壁危岩高耸,陡直光滑,崖下零散地排列几十户人家。村民们平地架起一条5、600米长的栈道,让游人穿村而过,可能是怕影响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亦或是为了防止逃票。村后的山谷更窄了,右侧陡壁寸草不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地质造地运动时形成的皱摺和分层,每层岩石都有一、两米厚。陡壁中部距地面20米左右的一层,可能石质较软,竟被先人们凿洞、贯穿,像隧道一样,绵延数百米。穿行其间,大部分地段不能直起腰来,只有在隧道穿出崖壁的接口处,让人稍事喘息。隧道被一条峡谷切成两段,可能是分属两个部落吧,已被现代人用一道索桥连接了起来。 隧道外的石壁上悬挂着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数数竟有11具之多。此外,在石门周围一带的山壁上,还有零星的悬棺分布。接近隧道的尽头,倚着崖壁建有一座小庙,真真是微缩的悬空寺,只可惜在2002年被一个夜里来上香的僧人失火烧毁,太可惜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v.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51:00
--  续7

      这个景区很有开发价值,只是地处偏远,少为人知。倚着庙前的石栏,我与10岁的二愣攀谈起来。他给我讲那个倒霉和尚的狼狈像、指给我看山崖上那块巨大的“摇摆石”…;告诉我村里的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他已念完了。现在学校还有12个学生,一个老师。读四年级就要到七里路外的村子,所以他不再上学了,每天都爬上山来玩。当然,拣松子、挖野菜也是他生活的组成部分。我儿子在旁边默默地听着,他比二愣大九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jpg:


      回到正路上,向东北方行车30分钟,就是卢芽山最著名的景点—万年冰洞。这儿开发的比较早,建有宾馆,还出租棉大衣。门票竟要70元,比故宫还贵。      
     从一个几米宽的洞口进入,顺冰洞的一道木梯下行,越走越窄。洞顶、洞壁、洞地面全被冰覆盖,偶有裸露的灰岩。冰层的最厚处达七、
八米。据说,现在已开发的冰洞,最深处距地面有100多米,其下仍深不见底。这100多米深的冰洞,上下共分5层,最宽处的直径有20多米,最窄处仅一身之宽。我们钻冰甬道,下冰楼梯,过冰栈道,深入到各层观景。在领略过北国冰雕、南方溶洞后,并未感觉到这景观有多么瑰丽。但冰洞之奇,在于冰洞外面的气候条件,根本不能构成结冰的环境,特别是在这初夏季节,洞外碧草如茵,鲜花盛开,而洞内却依然是寒气逼人,冰笋玉立。更为称奇的是,就在冰洞的山之阳面坡上,处处冒着缕缕清烟,就像是整座山都在燃烧。据说是地下煤层在自燃。已经燃烧了几千年。通常说水火不相容,更何况冰与火!然而冰洞与火山却近在咫尺,隔岭共处,这种奇绝的自然造化实属罕见。

      车返东寨,已近黄昏。经过简单表决,否定了我去雁门关的计划,要去知名度更高的应县木塔和恒山悬空寺(去了就后悔的旅游景点)。为了明天行程宽裕,决定赶路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宿山阴或应县。车继续在分段修整的破路上颠簸着,忽见路边一岔路口上有“天池”字样的广告牌,路口有漆成红白相间颜色的拦路杆,小岗亭里坐着老乡。“天池美景,距离一公里,上山费5元。”我们想:不贵,也不远,顺便浏览一下吧。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7/29 16:54:00
--  续8

      在山间盘旋了近三公里,还穿过一个小村庄,思忖着又上了老乡的当了。转过一座山包,一车人都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夕阳的余辉下,一汪湖水静卧在群山的怀抱之中,水波不兴;湖边环绕着翠绿的杨柳,间或几块整齐的菜田;静的出奇,美的惊艳,像一幅油画,肆无忌惮地在你面前展开。吉普车欢快的轰鸣着冲下山坡,在湖边松软的土地上撒欢。无需讨论,这儿就是今天的宿营地。车上的人都已冲进画中,我开车去寻找住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x.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池管理区是唯一可以住宿的地方,有个十几平米的小饭馆和容纳二、三十人的客房。虽然简陋,却已没有空房。踌躇间,忽见一群人跑来围在吉普车的周围,我惊异地走过去。“是北京的‘火腿’吗?”,一个不修边幅的中年汉子问道。“BG1GSF,充其量是个‘车腿’。”我话音未落,五、六双手一起伸了过来,“欢迎北京HAM!”。汉子指指身前的胸卡,“BG3BX,我们都是忻州的HAM,在这里聚会,看到你车上背的‘苗子’,还没能扫描到你的频率,就都跑出来了,很高兴有北京的朋友参加活动。”HAM是国际上对无线电爱好者的简称,恰与“火腿”是同一个英文单词,所以在中国,无线电爱好者被统称为“火腿”,而且有“天下火腿是一家的说法”。
     忻州火腿们的热情让我们受宠若惊。知道来意后,BX立刻做了布置:“BSK开车带路,UR和UO开车陪同,频率统一到436.150,带BG1游览
天池,食宿由我们安排。”(火腿们之间是只称“呼号”的。)车队在湖区周围游荡着,车台里传来MBB的问候和介绍:
  天池又称“马营海”,俗称“母海”,与元池又称“玄池或公海”、琵琶海、鸭子海、老师傅海、里海、外海等七个较大的湖泊组成了这
个高山湖泊群——宁武天池,是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齐名等誉的避暑胜地。母海水面8.4平方公里,排行第二,湖面海拔1954米,湖水平均深度10米,形成原因不详,根据周围的地形分析,怀疑是原始陨石坑。天池水“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是古宁武八景中首推的“天池锦鳞”。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北齐皇帝高洋、高演及北齐后主、后汉刘渊、刘曜,隋朝杨坚父子、唐朝李渊父子等帝王均在此留下足迹。尤其是隋大业四年,隋炀帝敕令环天池起筑避暑行宫——汾阳宫,历经七年、迤逦百里达于今宁化乡。后因刘武周造反,毁于战火,其遗迹尚存……
     夜色中,湖岸上燃起篝火,篝火旁还架设起大型全段天线和几部电台。朋友们尽情歌着、舞着,并向全国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