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旅游纵横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3)
----  [转帖]老北京的地名与市场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3&id=466)

--  作者:设字209
--  发布时间:2008/6/22 9:37:00
--  [转帖]老北京的地名与市场
  北京作为著名古都,它的商业市场曾经经历过“万方辐凑极繁华”的盛况,今天,我们从北京许多老的街巷名称中,仍可以看出北京历史上商业市场的繁盛局面和分布情况。
  
  北京和市场有关的地名大概有以下几类:
  以市为名
  在北京以市为名的街巷举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骡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宝市街、菜市口、灯市口、羊市口、东晓市、晓市口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专卖市场所在地。
  例如位于崇文门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历史上曾是专门卖花的市场。它既是卖鲜花之市,又是卖假花之市。这儿售的鲜花多来自丰台、黄土岗一带的花农,也有一些是这里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这儿售卖的假花名气更大,既有绒绢制成的细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纸制花、绫缎花等大路货。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纷纷赶来趸货,在这条街上,仅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几家之多,足见当时的规模之盛。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京沦陷后,花市的买卖才萧条下来。
  再如东晓市、晓市口的得名也是如此。老北京把早市叫晓市,当时,四九城都有晓市,市场里多是卖旧货和杂物的小摊。晓市一般都挨着城根儿或坛根儿,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离天坛不远;德胜门外的晓市离城门楼很近。北京解放后,这些晓市渐渐消失,只留下东晓市、晓市口这样一些地名。
  再如前门外过去是商贾云集之地,集中有煤市、珠宝市、磁器市等等。现在,从这些仍存的地名中便可想象出当年市场的热闹景象。
  由谐音演变
  北京有的地名由于所在地的市场发生了变化,或因年代久远,名字逐渐演化,被谐音替代。
  例如朝阳门外原有个鸡市口胡同,成名于清代,因此处曾是卖鸡鸭的市场,故名鸡市口。(据《宸垣识略》记载,“东城副指挥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北营外西一守备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头条。”)民国初年,取其谐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为吉市口,吉市口胡同。鸡市口头条胡同易名为吉市口头条胡同。今吉市口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八条、吉市口东巷、中巷、下坡等,都是由当年的鸡市口演变而来的。
  再如西城区原有个驴市胡同,当时是交易驴马的市场,因这一市场后来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其地名也就逐级被居民以谐音所代替,演化成了现在所称的礼士胡同了。以商品为名
  老北京的一些地名虽不带“市”字,但却以其所售商品命名。如果子巷、鲜鱼口、瓷器口、粮食店街等等,从其名称即可知其当时是何种专业市场的所在地。
  例如果子巷原是清朝及民国时北京买卖水果的一个中心,在这条仅长约一里的胡同里,最盛时曾集中了40余家经营水果的店铺,其中有的商户甚至还持有清朝皇帝颁发的特许的营业执照——“龙贴”,可见当时这个果品市场的火爆。直至解放后,政府因为这条街道狭窄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才将这个果子市场迁到了永外沙子口一带。
  再如前门大街上的鲜鱼口,在清末民初时紧邻前门火车站的西货站,外地的鱼虾运到北京后,为了能够卸下后迅速运到市场出售,以保证水产品的新鲜,在其地设立了“公兴鱼市场”,鲜鱼口因而得名。
  以市场的别称命名
  北京有的地名现在仅从字面上看不出其和市场的关系,但在当时,其名实际上却是市场的别称。
  例如前门附近的廊房头条至廊房四条,其得名是这样的:“廊房”是过去的一种经商贸易点,在盖起的长廊似的屋子里,堆货、居住做生意,古时叫“房廊”,后来称“廊房”。明朝建都北京后,为了刺激商业发展,在城门附近修建了一些“廊房”,“召商居货”。这样一来,正阳门大街的客商渐多,居“廊房”做贸易,逐级发展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市场,廊房头条的商人富甲全国,廊房四条(即现今的大栅栏)繁华至今不衰。可见“廊房”其实就是当时商店的别称。
  廊房四条到清朝乾隆时改名为了“大栅栏”,其名称也与市场有关。早在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朝廷就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进入清代顺治年间,北京各繁华路口已设置了栅栏1750余座,对于一些重要的栅栏,每到晚上就关闭,还要派士兵把守。因为廊房四条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买卖多,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盗贼,其地的栅栏建得比其他地方的栅栏都大,而且更好看和气派,“大栅栏”一名由此而来。
  以个体商贩命名
  北京还有一些胡同,因一些人缘好、人气旺的个体手工业者,或者是小商小贩居住此地,制售产品,被往来顾客口口相传,其姓氏和其制售品逐渐被人叫熟悉了,慢慢就成了胡同的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以开粉房的刘氏而得名。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北城有个做豆腐的陈氏,其住地就被称为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还有诸如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胡同,以做沙锅的刘氏命名的沙锅刘胡同等等。北京在明朝时宗教活动盛行,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因此北京的胡同名字中就有以售卖纸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以商业作坊为名
  老北京还有一些以商业小工场、作坊为名的地名。如北草厂胡同、大石作胡同、小石作胡同、大酱坊胡同、皮库胡同等等。反映出当时这里曾是草料场、石料作坊、酱菜作坊、皮制品作坊等的所在地。
  这些和市场有关的地名,在历史上正是北京的繁华闹市及商业中心。从这些地名的变迁中,可以印证和折射出北京源远流长的商业发展史。
  目前,随着北京城市区的大规模的拆迁,许多老街老巷正在消失,那些与市场有关的地名有的仍然存在,有的湮灭无闻,有的被逐渐演化,更加难寻其历史渊源了。但与此同时,北京一些新兴的商贸场所却成为了新的地名,如公交车站中就有新东安商场、甘家口商场等等站名。也许,我们的后代也可以从这些当今的新地名中,追寻出北京商业发展的轨迹。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8/6/22 10:15:00
--  
  地名是一部历史,引领我们了解新老北京。
--  作者:悠然
--  发布时间:2008/6/22 19:18:00
--  《中国知青大画册》辽宁作品征集组成立

历史都要被湮灭在高楼大厦里了!
--  作者:晨曦清风
--  发布时间:2008/6/26 7:16:00
--  

  地名是一部历史,引领我们了解新老北京。

谢谢楼主祥介!多年之后会怎样?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