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知青网上发表的处女作,刚刚接触网络很稚嫩,连图都发不上去,鼓捣了好几天,到处求教,才弄明白了一点,如今又看到网友介绍杀虎口一文,很熟悉的场景,将拙文又翻出来整理一遍发表以飨看客。
一部电视剧《走西口》以出人意料的高收视率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西口,晋商,山西人又有了新的认识。其实,这不只是山西人的故事,从某种意义来看,它反映的是民族精神,或者说是民族文化品格的一次再现和重塑。 历史上,在与蒙古地区通商的交通要道上,自古就有“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说,西口则是今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杀虎口”古称“杀胡口”,地处山西西北端古长城脚下,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接壤。自古依为拱卫京师的屏障,边防的军事要塞。是北方游牧民族南拢中原的入口,也是中原历代封建王朝出兵征战的必由之路。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屯兵扼守。“杀胡口”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过无数战争史画。直至清朝,清政府为缓和蒙汉关系采取柔和政策,将“杀胡口”改为“杀虎口”,沿用至今。当时的“杀虎口”就像长城上的一颗明珠灿烂辉煌。“杀虎口”即是西征清军理所当然的大本营,又是长城边关重要的税卡,形成北方最大的边贸集镇,晋商著名的“大盛魁”发祥地就在“杀虎口”。清政府曾在此设有户部抽分署,中军都司,千总署等八大衙门,且衙门官吏都是朝廷命官。可见当时“杀虎口”之重要和荣耀。直到民国初年京包铁路修通后,作为边贸重镇的“杀虎口”才逐渐衰落下来淡出人们的视野。“走西口”是内地人民进入蒙古地区谋生,经商发展的代名词,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就在于加快了游牧地区文明形态的改变和进步。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典型地区。
日前,笔者有幸到“杀虎口”走上一遭,受到右玉人民的盛情款待,并浏览了初春的右玉风光。右卫古城,杀虎口古镇,历代土石古堡90余座,古关隘文化的各类建筑在右玉体现的最为集中和完整。全县一半土地林草覆盖,成为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动感起伏的丘陵地貌,谷地溪流纵横环绕,林草丰茂的生态环境,蓝天白云下的羊群,颇似北欧的田园风光。这里冬季冰雪豪情,夏季田园牧歌,加上遍布全县的古堡,烽火台,千年古长城和晋商古道“杀虎口”,使右玉的特色生态旅游彰显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魅力,正在成为我国生态旅游黄金走廊上的新亮点,北方大中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被中国旅游界权威人士评价为“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国家体育总局也将右玉县确定为“特种旅游基地”,把生态旅游与特种体育运动完美地结合起来。 知青朋友,有时间真应该去“杀虎口”看看,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亲身领略一下草原文化,长城文化,古堡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的魅力。自驾车:北京至大同360公里,全程高速,大同往西南走109国道,经左云到右玉85公里,右玉县城向西北35公里到“杀虎口”,一路都是景。沿途到处都有知青留下的痕迹。
精彩!看片片不止去过两次吧?还真有点“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