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静春
-- 发布时间:2011/9/5 21:30:00
--
二
我上山下乡插队时,读过一本太平天国史,那是从一个“老学究”处借到的。这个“老学究”原是大同一所中学的文科老师,既教语文、又教历史。因为出身地主家庭,文革中被遣返原籍。本来是让知青管束这些四类份子,孰料,后来他竟成为我的先生。从他的口中,我方知道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天国史中,最富传奇色彩,也最悲壮,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走过的征战路线与红军长征时的路线相近,但是他只走到大渡河安顺场便戛然而止。最后全军覆灭在大渡河的安顺场。而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却抢渡过大渡河,完成了北上抗日的壮举。大渡河、安顺场、石达开、毛泽东、太平天国军、中国工农红军便记在了我的脑海中,渴望着有朝一日,前往大渡河、前往安顺场去凭吊一番。
这位老学究是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诗词古文、国学历史无不精通。对于这位翼王石达开,特别是他在大渡河畔的做为,对我历数褒贬,既赞“舍命以全三军”,是一种“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但又贬指:石达开面临险径,不能带领全军将士化险为夷,反尔向清军哀求宽赦、虽然临刑之时表现出凛然豪壮,但变节耻辱终罩其身。
从这个老学究的身上,让我体会到旧知识分子身上具有的刚阿正直,认真倔强的气质,有时我发现他固执迂腐的可爱。他告诉我:文化人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是硬骨,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以谓之大丈夫。而另一种人则是媚骨,他们“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言不由衷”可谓卑鄙无耻之徒!
我打趣地问:“先生是属于那一种骨呢?”
他当仁不让地说:“我是硬骨头的文化人。”
我问,“媚骨头的文化人会是什么样?”
他说,“这种人笑里藏刀,为了个人目的,随时随地都会翻脸出卖朋友。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我说,“这么说我遇到您,算是我的造化了。”
他笑了,“反正你从我这儿学不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那些自私自利的东西,我只教我的学生视恶如疾,做个‘天下为公’的文化人。”
我说:“您是个良师,学生我一定遵从您的教导,学会做人的道理。”
以后,我便真的非常谦逊。但这种谦逊不是没有原则,这种谦逊是建立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有时既怯懦又傲慢,既开放又自闭、既随和又争辩,形成一种“另类”的性格。
老学究告诉我:读史书,为了全面,反正资料都应该多看一些。去伪存真方为有益。我们俩人在探讨天平天国这段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他告诉我:关于石达开全军覆灭于大渡河历史资料颇多,但正史多为清方当事人的奏禀、裨史也为文人以个人好恶而札记。民间传闻自为野史,倘若偏坦茅贼,则被官方视为“非法”行为,成为禁书查封而不许流传。可是自古以来,不论焚书还是坑儒,都不能将民声消灭。所以,才有了传说、传奇、传播。
在知青上山下乡风云四十年后,有的人写文章说插队时期是禁固青少年思想最为严厉的时代。可我的感觉插队岁月却是思想最宽松的日子。决非象某些人形容思想被圈进了牢笼。在插队的日子里,除了有时饿一下肚皮,生活还是蛮自由的,串村、周游、抬杠、争论------我有时真的怀念那种岁月,贫脊的生活,充实的思想,顽皮的本性,活跃的思维。虽然缺嘴,但兴趣决不是完全放在吃上,总憧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认为这只是一种煅炼、一种考验,一种时代的赋予而沾沾自喜。揭不开锅的沮丧连夜都过不了,因为天黑就可以到地里去“偷”庄稼,曾被村里的人发现,带到支书家。支书看着我们这些知青,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说:“这些个娃下乡受苦不容易,将来,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以后回了城,可别忘记祸害过庄稼这码事情。”
后来,我才理解支书并不说“偷”庄稼这个字,而是用“祸害”过庄稼这个词。一字一词,方显出支书的纯朴憨厚。
如今时过境迁,除了一小部分知青成为精英、还有一些知青过上了小康的日子,可也有一些知青遭遇到下岗转制的困境,他们养家糊口并不轻松。而如今,不管你是去偷东西还是去祸害人,都会受到法律的治裁。
后来我从插队地返回北京,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泡在北图。
想起老学究的教诲,我很是“系统”地搜罗了一些有关太平天国史的书,在北图有关石达开的图书目录检索中,查阅到一系例有关石达开的文献记载。并间接读到了出自石达开之笔的《翼王石达开致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此书为石达开自赴清营议谈判前所写。他在写此信的之前,的确是“山穷水尽”了,他曾陆续给松林地千户王应元,土司岭承恩写信,许以重金,诱其让路不允,乃“徇于众曰: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今不幸受土司诳,陷入绝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誓于死中求生。”其中薛福成著的《书石达开就擒事》一书中写道:石达开在太平军食粮告罄,“杀马而食,继啖桑叶草根皆尽”的情况下,“犹思拼死冲突,为困兽之斗”*1 石达开曾题诗明志说:“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江定不降。”并表示赞同军师曹伟人的意见说:“妖来背水一战,幸而胜则图前进,不胜则主臣赴彼清流,断不受斧钺辱。”*2 但均未获隙缝之光。实属无奈,才给四川总督骆秉章写此书信。但就在得到答复后,下自赴清营议和决定后,他已经察觉到此去“凶多吉少”,故在赴清营前,令其“妻妾五人携其二子自沉于河。”*3 但不管石达开是怀着一种什么愿望自赴清营议和及下“俱令部下弃械投诚”的行动后果是“害自毁众”,太平军的将士的性命不但没有得到保全。被解除了武装的千太平军将士都惨遭围杀,尽数贻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可见石达开这一行动的后果既沾污了自己,也葬送了部下。
*1参看薛福成《书石达开就擒事》和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见《太平天国资料》第218页。
*2都履和:《翼王石达开□江被困死难记实》见《新中华》复刊三卷九期。
*3薛福成:《书石达开就擒事》《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上册第178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1_调整大小.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2_调整大小.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3_调整大小.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4_调整大小.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_调整大小.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