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旅游纵横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3)
----  [分享]偶入牛街礼拜寺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3&id=84216)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32:00
--  [分享]偶入牛街礼拜寺
    题目为偶入是因为不是特意去的,昨天周六下着雨,是因为老婆想吃羊蝎子,孩子在网上搜到牛街有家羊蝎子饭馆,正好坐公交车在牛街礼拜寺下车,等我们一家3口吃完羊蝎子临时动议看看礼拜寺去,到门口有人说要买门票,我们说要买门票就不进去了,我们就想放弃离开了,遇到一个管事的说既然你们慕名而来就进去吧。
    因为是为吃羊蝎子而去的,我就没有带像机,孩子就说用她的手机拍吧,所以全部照片全是手机拍摄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1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33:00
--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伊斯兰教古建筑。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回民聚居地牛街,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主要建筑有礼拜殿、邦克楼、望月楼、碑亭等。建筑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式,内部装饰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寺内有明弘治九年(1496年)刻汉文、阿拉伯文“赖赐礼拜寺记”碑。它是北京地区最早最大的清真寺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37:00
--  
牛街礼拜寺 - 景点介绍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牛街礼拜寺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曾于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对该寺进行修葺。
    牛街礼拜寺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并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宣礼楼、望月楼、碑亭等。
    寺內保存着一批重要文物与碑刻,其中有两块阿拉伯文墓碑,以及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文、阿拉伯文两种文字所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是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此寺尚有举行宗教活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49:00
--  
牛街礼拜寺 - 建筑特点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两座,亭内碑石记载了该寺历史沿革,惜字迹已斑驳不清,牛街礼拜寺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筛海(筛海,阿拉伯语译音,对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的称呼)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979年人民政府曾两次对该寺进行全面修葺。公元1996年(正逢建寺千年纪念),北京市及宣武区人民政府又拨款300万元对礼拜寺进行整修,使千年古寺再放异彩。 
    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殿外正东还有一座二层楼亭,称为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是为呼唤人们来礼拜而建。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保存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种印版的经典。
    第二进院落东南角有一跨院,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有两座黑砖矮冢,下方上尖的筛海坟,即宋末元初两位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该寺的长老的墓。据阿拉伯文墓碑记载,两位筛海,一位名叫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内)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玛顿丁,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两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赞了两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2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54:00
--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圣旨”竖额一块,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皇帝颁发的恩纶(手谕)。其来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上虚报,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查明伊斯兰教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发下恩纶“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
    礼拜殿为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内普相仿和天花板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博古”和“花卉”都是礼拜寺壁画常用的题材。礼拜殿内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
    梆歌楼在礼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梆歌楼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所以又叫宣礼楼或唤醒楼。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19:56:00
--  
    碑亭在礼拜殿前的月台两旁,左右对称,亭重檐歇山顶,碑是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礼拜寺后所建。碑文原用汉阿两文刻成,现已剥落不清。
    除寺内建筑物外,重要文物还有:一座高2.70米,上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铁香炉;一口高0.50米,上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的铜香炉,重达1800多斤,清乾隆四年(1039)造的大铜锅,以及一块明万历年间记载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礼拜寺的建筑,采用了中国木结构的传统形式,但在主要建筑物的细部装饰上,带有伊斯兰教建筑的阿拉伯装饰风格。
    牛街礼拜寺是中国伊斯兰文物宝库之一。寺内两座筛海坟,是元朝初年徒阿拉伯国家前来讲学的伊斯兰长老之墓。墓碑镌刻阿拉伯文字,苍劲有力,年代久远,为中国少有的文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20:00:00
--  
牛街礼拜寺 - 景点历史 
    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丽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赐名“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初为辽代入仕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所创建,历经元、明、清各代扩建与重修,使其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全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寺院坐东朝西,殿堂楼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中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 
    牛街礼拜寺是中国伊斯兰文物宝库之一。寺内两座筛海坟,是元朝初年徒阿拉伯国家前来讲学的伊斯兰长老之墓。墓碑镌刻阿拉伯文字,苍劲有力,年代久远,为中国少有的文物。还有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圣旨”牌匾、明代古瓷香炉 、纪事石碑和已保存300多年的《古兰经》手抄本,以及清代的铜、铁香炉、铜锅等,都是历史珍贵文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20:04:00
--  

牛街礼拜寺 - 年代考究 
    牛街礼拜寺,在北京市宣武区的牛街中间,东为教子胡同。礼拜寺建筑古朴,结构紧凑,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据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引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白纸坊在新城广宁门(即今广安门)、右安门西南角,五牌二十一铺,有小圣安寺、宝应寺、礼拜寺、相国寺、崇效寺。”《日下旧闻考》的按语说:“小圣安寺、相国寺今俱无考。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寺内碑褐皆回部书。”清乾隆年间的《宸垣识略》与清光绪年间修的《顺天府志》,其中有关牛街礼拜寺的记载,均转述了《日下旧闻考》的话,没有新的内容和考订。又据《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此书现存于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冈上志》)称:(牛街礼拜寺)“肇于宋朝,有筛海(《冈上志》注:西域传教师通称日筛海)那速鲁定奉敕所建立。缘宋太宗时,有筛海革哇默定者,西域辅刺台人氏,来东土传教,生有三子,长子筛海赛德鲁定,次子即筛海那速鲁定,三子筛海撒阿都定。其(那速鲁定)异禀而有异能,性喜居僻静处,不干仕进,上赐官爵坚辞弗受,因授清真寺掌教,留居东土。后赛德鲁定传教远出各方,不知所终。那速鲁定与撒阿都定知燕京将为兴隆之地,请敕建该礼拜寺于南郊(《冈上志》注:在宋朝时,牛街正是柳河村地名;时曰南郊,即城外)。 牛街礼拜寺礼拜寺仍存有两座碑亭,分设于大殿前的左右两侧,碑亭里的石碑并非“回部书”,而是汉文。据说石刻由于印拓多年,字迹损毁太重,以致无法辨认。但也曾有人依稀辨出,碑是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估计这一汉字碑文如果不毁,则该寺的兴建始末及寺的四至,都可一目了然。可惜《日下旧闻考》诸书的作者,当初对于寺中的汉字石刻未予留意,仅以“寺内碑碣皆回部书”一语带过,致使该寺的确切兴建年代湮没难考。而《冈上志》及《碑文总序略》的记述,所谓“寺肇建宋太宗至道二年”一语,如揆诸史乘,此中疑点颇多,有不能使人深信之处。所以说,牛街礼拜寺的肇建年代,是值得探讨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20:12:00
--  
    要探讨牛街礼拜寺的肇始年代,应先确定牛街在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牛街地处唐代幽州藩镇城,即后来的辽、金的都城之中。唐镇城或辽、金故都的具体位置,就在现在北京市城区的西南部,其西遍及今广安门外一带。据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南城在今城西南,唐幽州藩镇城及辽、金古都也。”《日下旧闻考》中说:"辽、金故都在今城西南,元代尚有余址,当时多谓之南城,而指新都为北城。嘉靖间兴建外罗城,故址遂渐湮废……“据《日下旧闻》:“唐幽州悯忠寺,在城东南隅,辽之南京因之。”从这些引文中可知唐幽州藩镇城的方位,同时也知道,辽、金故城都是依唐镇城改建和扩建的。上面提到悯忠寺(即今法源寺),它的存在,不仅对唐幽州藩镇城及辽、金放都的遗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为历史上牛街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提供了依据。因此,有必要先谈谈有关法源寺的记载。据王晋卿《法源寺志》:“法源寺在北京市宣武门外西砖胡同之西,西为教子胡同,寺前后街咸以寺名。寺初名悯忠寺,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建也。”唐僧俊严《重藏舍利记》:“大燕城内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日下旧闻考》引文维简《塞北事实》:“燕山京城东壁,寺名悯忠,盖唐时幽州镇城遗址,在外城之西及广宁门地,故寺其东。”采师伦书《重藏舍利记》称:“寺在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又唐景福元年碑亦云:“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可互证也。”从这些记述中知道,唐幽州藩镇城之内尚有子城,法源寺就在这个子城之东百余步。法源寺在唐城的位置确定之后,再来看牛街。法源寺西临教子胡同,再西则为牛街,相距半里之遥。法源寺既在镇城子城之东百余步,法源寺之西相距半里的牛街,已在镇城的子城之中是无疑的了。况且牛街礼拜寺的位置与法源寺的位置几乎在一条线上,展开北京市地图看去,便可一目了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3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4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2/11/4 20:13:00
--  
    牛街在唐镇城即辽、金故城中的位置得到确定之后,再来看看北宋王朝与幽州一带的领土关系。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王朝起,为了统一,曾平定了当时一些割据藩镇。但在他的征战中,只重南进,而略于北伐,尤其对于辽更是采取了守势,以致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战均告失败。从而使北宋与辽之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辽早在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即将幽州城升为南京,作为辽的陪都,并就幽州城的子城,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即所谓“大内”。直至女真族的金国倔起后,于公元1122年把辽赶出幽州。时当宋微宗宣和五年(1123),金人曾将燕京六州归宋,宋改幽州城为“燕山府”。但是没多久,宣和七年(1125)金人灭辽,幽州又再次落入金人之手。到公元1153年,即金海陵王贞元元年,金改燕京为圣都,后又称中都,至此金人正式宣告建都于幽州城。据此,可以看出,北宋王朝自建国起直到南渡偏安的一百六十多年中,仅仅在微宗宣和五年至七年的短短两年当中,对幽州在名义上可谓“恢复了领土主权”,而其大部甚或是全部时间,幽州的主权都陷于辽、金两朝的控制之下。很难设想,幽州在长期沦陷的情况下,在北宋与辽对峙的局面下,那位筛海那速鲁定能在宋太宗至道二年“奉救建寺于燕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34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