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天伦之乐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49) ---- 儿童成语动画视频课堂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49&id=62825)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5:39:00 -- 儿童成语动画视频课堂 儿童成语动画视频
这里是成语的儿童动画视频,以及成语解释和成语故事(解释和故事是家长们看的),孩子们如果没能听懂、看懂,家长们可根据成语故事协助孩子们理解,进而熟知、牢记,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做积累、同时也打下基础。
成语:对牛弹琴
解释 :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故事: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5:50:00 --
成语:守株待兔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11/7/4 15:55:00 -- 衷心感谢叶姥姥送来儿童成语动画视频!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5:57:00 -- 以下是引用金色童年在2011-7-4 15:55:00的发言:
衷心感谢叶姥姥送来儿童成语动画视频!
童年老师好!不用谢,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事,很乐意。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5:59:00 --
成语:虎口余生
解释: 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故事: 宋朝湖州农民朱泰家贫,靠打柴为生养活家中老母。一次打柴途中碰到一只老虎,他被老虎扑在地上,他大喊:“我死了,老母怎么办?”老虎被吓跑。乡亲们赶来看他,庆贺他从老虎嘴里逃出,把他的名字改为 朱虎残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6:38:00 --
成语:过河拆桥
解释: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6:57:00 -- 成语: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7:05:00 -- 成语:盲人摸象
解释: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说不一,争论不休。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看问题片面。
故事: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7:13:00 -- 成语:大才小用
解释:大器物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当而屈才。
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
-- 作者:叶飘零 -- 发布时间:2011/7/4 18:30:00 -- 成语: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