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天伦之乐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49)
----  抄转;为学境界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49&id=74968)

--  作者:小豆子
--  发布时间:2012/4/3 14:01:00
--  抄转;为学境界
 

   我等草民碌碌一生,实在无力改变什么。但是切肤之痛常常令人纠结难释。读到一明家之谈,虽然也是不能马上改变什么,却掷地有声,颇对心思。抄转下来以示激愤。


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

读者诸君,你们发现没有,今天中国反映现代人生活的电视剧凡有儿童的画面,都是在做作业。家长看到放学回家的孩子,说话都是;“快去做作业”。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业无可厚非,可孩子不是机器,而是需要加被呵护的小人儿。“加倍呵护”也主要不是吃好喝好,汽车接送。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清儒陈灃在《东塾读书记》里对“加倍呵护”的点评;“教小儿,亦当常使其有喜悦意。不然,彼不好学矣”。同时还必须“早放学,使其嬉戏”

是啊!要鼓励人学习,就要顺乎人情,有轻重缓急,使上者能体会其中的愉悦,下者也不至于感到苦恼,对小孩,更要努力营造喜悦的气氛。我以为喜悦的缺失是读书太功利。我自己做老师后,常向学生建议;“即使为谋出路,也不必找什么时尚的热门专业,而是尽量寻求性之所近的方向和题目。因为只有自己爱好,才能坚持认真地做;坚持认真做,才能真正有所得;自己有心得,学问才能做好;学问做得好,自然有出路,并且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少许多烦恼。简而言之,只有“学也乐在其中”,才能“学也禄在其中”。这个道理尽管仍然有功利的色彩,却也是获得功利的正道。

今天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实在做不到“学也乐在其中”,更做不到“放学后还要嘻戏”。上课拼命的灌输,下课大量的作业,致使今天中国的少年是全体中国人群中睡眠最少的人群之一,这太不正常了。久而久之,学习不成了“不亦恼乎”,“格外使人不耐烦的事了”。学生如果天天处在“不亦恼乎”的状态,老师也绝不可能轻松愉快,于是大家都在烦恼和郁闷中生活。这正是今日学校的常态,却绝对不应是学校的常态!

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对中国“为学未有欢喜境界”异常厌恶,断言此为“民族丧亡之象”,这实在是令人警醒之言。我们还能找回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丢失的那份乐趣吗?教书的,学习的是否都要想想“欢喜境界”的问题?

   摘自文摘报3·22-(《文汇报》3·13柳延延)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12/4/3 16:36:00
--  

(只有“学也乐在其中”,才能“学也禄在其中”。)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