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岁月98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52) ---- 走了一百年,为什么还没有到达目标?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52&id=69688) |
-- 作者:西部情结 -- 发布时间:2011/11/28 22:08:00 -- 走了一百年,为什么还没有到达目标? 走了一百年,为什么还没有到达目标? ——在“辛亥革命的意义”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延明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分隔了中国历史两个不同的时代。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我们实现了共和吗? 共和制即民主制,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国家主权由全体选民掌握,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命运由全体选民决定,这种决定的途径是票决。 当前在我国大陆,谁执政谁不执政并不由全体选民决定,而是由共产党决定。宪法中虽然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项利权,但是这些利权不经号称“公仆”的政府同意并不能自行实现。国家主权实际上掌握在共产党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全体选民手里。宪法中的民主条文并没有成为现实。显然,我国大陆还没有到达共和的目标。 为什么历史走了一百年,我们还没有到达目标? 这既有历史路径的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创造者思想认识的主观原因。这两个方面交互作用。 先说历史路径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由武昌暴动启动,但政权交接、制度转换却是在革命派与清王室之间经过妥协以非暴力方式完成的,这既保住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1],又为它走上民主轨道预敷了一座引桥。辛亥革命成功之初,新建立的国家定名为“民国”,总统和议会需要由选举人授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等已经实现,因而可以说已经近似地达到了共和的目标。之所以说“近似”,是因为当时公民利权还没有真正普及于全体国民,民主仅仅存在于城乡士绅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范围内。 然而,袁世凯对民主制度设计师宋教仁的刺杀和自己登基称帝,却把中国从民主的轨道上猛地推了出去。从此,中国历史就跌入了一条岔道。 为了恢复共和制,以蔡锷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用武力逼迫袁世凯放弃了帝制。蔡锷等人的目标是民主制,所使用的方法却与民主原则相违背。当时,对付恢复帝制的袁世凯军事集团,除了这种方式,确实也别无它法。然而,这样一来,“民主方法行不通,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却变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共识,丛林法则重新主宰了中国的命运。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民主的第一次历史机遇就这样失去了。 [1] 不参加革命的蒙古和西藏曾经企图脱离中国。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除了助力君主制转向民主制之外,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客观上保持了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躲过了一劫),虽则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世史家也大多忽略这一点。
[2] |
-- 作者:西部情结 -- 发布时间:2011/11/28 22:10:00 -- 苏维埃俄国为了改善自己的国际环境,推进世界革命,通过共产国际,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促成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这两党发动了北伐战争。 如果国共两党都承认全体国民是国家的主人,愿意听候选民的选择,那么在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以后,由它们带头,实行多党和平竞争,使中国重新走上民主的道路,不是没有可能的。 然而,此时的孙中山已经仿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改组了中国国民党,“以俄为师”的国共两党已经走上了“狮王争霸”的道路,“和平竞选”并不是它们的理念。 终于,北伐进行到半路,国民党蒋介石就对中国共产党举起了屠刀。 蒋介石的屠杀使得中共除了武力反抗,别无它法。以武装斗争对付屠杀方针,是天经地义的。残酷的内战使得双方都远离民主道路。 蒋介石即将消灭共产党之际,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入侵使他不得不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围剿。通过在敌后与日本侵略军的对抗,中国共产党重新发展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120万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已经不是绝对劣势,而是相对劣势了。 在联合抗日这个惯性的作用下,在美苏等国的压力下,1946年,国共两党坐到谈判桌上,商讨和平建国、民主建国的问题。建立民主制度的机遇又一次降临中国。因为,一般来说,在各方力量比较均衡的条件下,容易走向民主。1946年的中国恰好是这种情况。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双方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军队和地盘,都想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终于,建立民主制的机遇又一次丧失,一方吃掉了另一方,国内不再有能与胜利者相抗衡的力量。 因为在国民党执政时,国家主权并不在全体国民手里,而是在国民党手里,所以共产党胜利时自然就拿到了国家主权。
... ...以下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