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同是一代人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53)
---- [原创]生产队的柴米油盐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53&id=91927)
|
-- 作者:老阿剑
-- 发布时间:2013/4/25 1:44:00
-- [原创]生产队的柴米油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了三年的农民自然也和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之插队的地方又是鱼米之乡,免不了闲暇之时喜欢念叨一下那里的柴米油盐。虽然今天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当年的柴米油盐、民风民俗依然有它独特的韵味,将此作为一个话题和大家说一说、聊一聊,和“同是一代人”的朋友们共同努力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
-- 作者:老阿剑
-- 发布时间:2013/4/25 1:51:00
--
当年生产队的柴米油盐就从柴说起吧。
社员家中做饭、炒菜、烧水、煮饲料的燃料,主要靠的是一年两季收割后的水稻稻秆。这些稻秆要先给队里的耕牛备足,然后再根据人口、劳动力、出勤率三个条件分给每户社员,分到户后各家将稻草晒干,堆码在房前或屋后,并取出一部分编成绳状或饼状待用。当然,知青烧柴生产队还是给了“优惠待遇”…
这里没有外出上山打柴一说,去几十里外的“山”上打柴路程远不说,能不能打到柴,“山民”是否同意你打柴都是未知数。谁家盖新房,家境稍好的人家就会雇人到山上去买一种柴草盖屋顶,柴草比稻草盖屋顶更耐用。
烧柴需要土灶。每家灶形状都一样,90公分高,占地约2平方米左右,土砖砌成。2个灶镗口成v字形,两个灶膛墙中嵌着一个瓮坛,灶膛口上方留个放炊壶的地方,利用焖饭炒菜燃火的余热烧水,灶膛上各放一个大铁锅,厨房称灶屋,灶称灶台。
宁乡县也属产煤地,但每年分到每户只有几斤煤炭,如果需要用煤,由多户人家集资派人专程雇船(车)来回几百里路的社队煤矿去买。家里赶上婚嫁寿喜那就要考虑燃料问题了……
|
-- 作者:大雁
-- 发布时间:2013/4/25 19:34:00
--
祝贺老阿剑楼盘越盖越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
-- 作者:老阿剑
-- 发布时间:2013/4/26 9:00:00
--
谢谢大雁工友的鼓励!
|
-- 作者:清泉。
-- 发布时间:2013/4/26 9:59:00
--
大雁同学编的这个花篮真是好看!赞一个!
|
-- 作者:清泉。
-- 发布时间:2013/4/26 10:02:00
--
老阿剑说到“柴”这一话题,不由使我也想起了当年烧柴的情况。我所在的生产队位于山脚下,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烧柴自然不成问题,可是砍柴却是我及知青姐妹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我们,砍柴就是体力、耐力的磨练,在山上砍柴以及挑着柴在崎岖、陡峭的山路间行走,个中艰辛不想多说。
砍柴辛苦就要节约烧柴,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土灶换成小土灶,于是我们在大灶旁边砌了一个小灶,这样一担柴能多烧两天了,这大概是插队第二年的事。可毕竟还要去砍柴。第三年又借鉴了其他知青点的经验,用旧脸盆糊上泥巴,搭根炉桥,制成简易的小炉灶,买回木炭和火炽作燃料烧火做饭,把柴留着急需的时候偶尔烧一次…
|
-- 作者:老实人
-- 发布时间:2013/4/26 18:01:00
--
“柴”的议题说得好!没有知青经历,是体会不到烧柴问题的重要性。烧柴容易砍柴难啊!
|
-- 作者:屹梁梁
-- 发布时间:2013/4/26 21:05:00
--
老阿剑工友开的这个栏目真好,咱知青可以在这儿聊聊咱的那段往事。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可没少为柴禾问题操心!怪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要以柴字打头呢!尤其是第一年,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日子里。一开始烧的是生产队分的麦秸、玉米杆,是我们烧过的所有柴禾中最不经烧的,不仅炉灰多,火力也有限,远不及其他柴禾。后来生产队也不让烧了。
其实,说起来,在我们住的山沟里,烧柴对于当地人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城市出来你的北京娃,还真是大问题!我们常常为柴禾问题发愁。有一次,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日子,我们好不容易下了决心,拿起撅头扁担柴绳,准备学当地人,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可回来后,根本背回来没几根能烧的东西,看来砍柴也是个功夫,没有一定的锻炼是不行的。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一年后才过了砍柴关。
|
-- 作者:老阿剑
-- 发布时间:2013/4/28 9:06:00
--
茶余饭后聊一聊柴米油盐,欢迎老实人有空常来看看这个农家小院。
|
-- 作者:老阿剑
-- 发布时间:2013/4/28 9:12:00
--
欢迎梁梁工友抽空常来生产队走走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