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艺海拾贝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60) ---- 从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看格律诗的主要特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60&id=38699) |
-- 作者:樾下客 -- 发布时间:2010/3/24 13:14:00 -- 从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看格律诗的主要特征
前面的话 这是我为北京知青网《知青诗社》写的一篇普及诗词常识的稿件,主要对象是初学诗词者,如果对他们有所帮助,我将很高兴! 从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看格律诗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毛泽东的诗词题材广博,内涵深邃,文情并茂,气势磅礴。他的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在这里,我不准备评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点,仅仅就其格律诗的严谨性作一粗浅的介绍,以使广大诗词爱好者从中了解到毛泽东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从而增强学习、掌握古典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信心和勇气。 现在有一些喜欢吟诗作赋的诗词爱好者,对格律诗的主要特点不大清楚。有的人以为写出八句诗就是律诗,写出四句诗就是绝句,凑齐某个词牌的字数,就是完成某首词了。其实不然!格律诗是有着极其严格的格律要求的。正如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格律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声调优美,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流传不息。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束缚。然而,任何游戏都是要讲求游戏规则的,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何况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瑰宝的格律诗词呢。 其实,如果你掌握了有关方面的知识,它必然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对于诗词初学者,普遍觉得掌握诗词格律很难,但是,如果你喜欢并有兴趣,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起来也并不难。任何事情都有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当我们学习、掌握了诗词格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下面让我们在欣赏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这首诗的同时,以此诗为例,了解律诗的主要特征。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①。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②浮黄鹤,浪下三吴③起白烟。 陶令④不知何处去,桃花源⑤里可耕田? 【注释】 1、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2、九派: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3、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4、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5、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诗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然而,本诗的确是一首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 作者:樾下客 -- 发布时间:2010/3/24 13:15:00 -- 【格律】 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从唐代开始形成,格律诗又称作“近体诗”或叫“今体诗”。主要是用以区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格律诗的主要特点是:在句数、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一、格律诗的“定字定句” 关于“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七律是八句七言,五律是八句五言。七绝是四句七言,五绝是四句五言。至于排律就是十句及以上了。毛泽东的这首《登庐山》就是八句七言即七律。 二、格律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远代少数诗例外)或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押韵(也叫压韵)是使诗歌音韵和谐优美的形式。没有韵就不能成诗。所谓押韵,就是在诗词中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借以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同韵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韵脚”。律诗至少应该在第2、4、6、8句押韵,在第1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其他的单句尾字也要求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就是在第1、2、4、6、8句押平声韵的,其韵脚分别是:“边、旋、天、烟、田”。而其他单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字。 关于韵部,是有韵书的,此首“七律”,毛泽东采用的是《平水韵部》中的【下平一先韵】。平水韵属于旧韵,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有所不同,现在有一种新韵,基本与普通话发音一致,新学写诗的人可以采用中华新韵韵表。无论是旧韵、新韵都可以从网上查到,但是注意,一首诗不能新旧韵混用。此问题结合本诗,后面会涉及到。 三、格律诗的“平仄” 平仄(平声和仄声),是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古代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说明平仄的具体规定,有必要把律诗关于平仄的具体要求讲一下。律诗关于“押韵”和“平仄”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说来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分别各有四种固定的格式。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采用的是其中一种格式。具体的四种格式不在此一一例举了(可以自行在网上查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本文仅根据《七律·登庐山》这首诗,对照说明律诗的格式要求。
|
-- 作者:樾下客 -- 发布时间:2010/3/24 13:17:00 -- 七律类型二 格式范例 首句平起平收 平 表示平声,仄 表示仄声,⊙ 表示可平可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一山飞峙大江边, ⊙仄平平⊙仄平(韵) 跃上葱茏四百旋。 ⊙仄⊙平⊙仄仄 冷眼向洋看世界, ⊙平⊙仄仄平平(韵) 热风吹雨洒江天。 ⊙平⊙仄⊙平仄 云横九派浮黄鹤, ⊙仄平平⊙仄平(韵) 浪下三吴起白烟。 ⊙仄⊙平⊙仄仄 陶令不知何处去, ⊙平⊙仄仄平平(韵) 桃花源里可耕田? 应当指出的是,古代诗人采用的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较大差异,这也是旧韵与新韵所以不同之所在。比如:毛泽东这首诗中“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白”字是入声字,在《平水韵部》中属于仄声,所以并没有出律,如果按照新韵的话,“白”属于平声,就出律了。 也有的时候,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会出现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这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此问题操作难度较大,对此,本文不作进一步的阐述,需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学习、掌握。 四、格律诗的对仗 五律、七律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排律也是如此,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律诗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某些词牌也有明确的对仗要求)。所谓对仗,就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
-- 作者:樾下客 -- 发布时间:2010/3/24 13:18:00 --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比如毛泽东的这首诗中的对仗就完全符合对仗要求: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冷热” 形容词;“眼风”名词;“看世界、洒江天”动宾短语;“横下”动词等等,不再赘述。 在对仗上,注意不要出现合掌现象,合掌是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都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 五、格律诗的节奏 格律诗的节奏从句式上看,七字为二、二、二、一式,如“一山、飞峙、大江、边”,有时因表意需要也可如:“冷眼、向洋、看、世界”。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其他诸如二、一、二、二或一、二、二、二的句式读起来是非常难受的。不可取! 总之,格律诗应在考虑诗歌的内容完整,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注意词义、词性的同时,兼顾音节停顿,用词一定要节奏清楚。
|
-- 作者:樾下客 -- 发布时间:2010/3/24 13:18:00 -- 六、格律诗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孤平 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的情形,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2、三平调 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3、三仄脚 指诗句末三个字全部是仄声字,诗词界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至今三仄脚仍是在禁忌和被反对之列。 4、失对与失粘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所谓“粘”,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现在,网络上有检验诗词格律的软件,只要把写好的诗词放进去,软件就可以为你检查格律是否正确无误。这样,即便出现“格律不符”或“失粘失对”,也会及时发现,以便及时改正。
本文仅仅结合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格律诗的基本常识,不透彻、更不全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提高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兴趣,繁荣我国的古典诗词百花园。
|
-- 作者:怡然 -- 发布时间:2010/3/24 15:05:00 -- 谢谢樾下兄!怡然慢慢学习中的。辛苦了! ![]() |
-- 作者:水击三千 -- 发布时间:2010/3/25 7:54:00 -- 难得的学习教材,赞!感谢樾下兄。 |
-- 作者:内蒙五原 -- 发布时间:2010/3/30 10:41:00 -- 学习了。谢谢。 |
-- 作者:艾之青 -- 发布时间:2010/3/30 21:32:00 -- 受益匪浅,收藏待细细品读、消化。 |
-- 作者:闲云居士 -- 发布时间:2010/4/26 10:30:00 -- 谢谢提供教材,注意学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