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诗词曲赋楹联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7)
----  [原创]狗眼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7&id=46024)

--  作者:小豆子
--  发布时间:2010/8/12 12:32:00
--  [原创]狗眼
  有感而发;

             狗眼

     媚眼游离瞅一番,摇头晃尾主子欢。

     趋炎附势残羹满,奴颜渗骨笑藏奸。

     狗尿登台阔变脸,狂犬吠日血口鲜。

     忽而梦惊回眸看,人畜难分青白天。


--  作者:怡然
--  发布时间:2010/8/13 16:50:00
--  
豆子老师诗作多多的,呵呵!喜欢,欣赏着。
--  作者:吾乃剩闲
--  发布时间:2010/8/23 19:42:00
--  

豆子老师写个像狗的人,我写个象人的狗。

由狼到犬走一番,忠心耿耿与人欢。

放牧狩猎不自满,贫贱不移辩忠奸。

不畏强梁恶嘴脸,哪管果腹陈与鲜。

放眼世上四面看,有人难与共顶天。


--  作者:额尔古纳河
--  发布时间:2010/8/24 0:03:00
--  
 

本月14日我们天津老知青12人自费回到阔别30多年的欧肯河农场,农场的现任领导与职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年和我们一起战斗过的职工与领导不是退休就是离世了,现任的领导与职工把我们当作开发垦区的前辈接待,另我们很受感动。更令我们感动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记忆已经没有痕迹了,过去的路现在变成水泥路,过去的低矮土房变成砖瓦房,那里正经进行着棚户区改造,尤其这路30是多年前,一下雨就泥泞不通,只能坐着耙犁,链轨拖拉拉着,我们在水与泥的路上行进,可苦了。现在水泥路已经从40里外的火车站修到场部,只有个别的连队今年就通水泥路。当时与我一起下连队海拉尔青年看到这变化,跟我说早是这样我们就不走了。农场的的变化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再回来的火车上我和咱们的版主也交谈过,感到整个垦区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甘河、巴彦、东方红农场我们都参观过,都在变了。在我们心中也有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我不知深浅,写了《重回欧肯河农场》多余的文字。请见谅。


--  作者:水击三千
--  发布时间:2010/8/24 2:44:00
--  

 

          与豆兄同感:

 

          狗眼看人低,天生是奴颜。

          鲁迅言痛打,致今未除干。


--  作者:额尔古纳河
--  发布时间:2010/8/24 3:16:00
--  
 

说到痛苦的记忆,我们12位知青中有的因某些问题曾经在农场开过批斗会,有的到每个连队批斗游街,我也因某一问题发配到偏僻边远的连队,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难以忘却。然而回到农场后,那里的人们把我们当作亲人一样,有专职的干部全程陪伴接待,30多年啦,我们都是第一次回去,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啊,尤其是那位被批斗游街老知青,农垦局的党委书记亲自找到他合影留念,交谈到深夜。当农场主要领导领着我们这些自费回来的老知青参观荣誉室时,看到那一面的奖牌,更感到欧肯河人的变化,忘却了欧肯河给我们留下的痛苦记忆。在老伙伴们撺掇下,才写下这不知深浅的文字。令朋友反感了,请见谅。


--  作者:设字209
--  发布时间:2010/8/24 9:46:00
--  
好诗!顶!!!
--  作者:额尔古纳河
--  发布时间:2010/8/24 12:25:00
--  
 

说到欧肯河农场的领导我们现在还清楚的记忆:有两位天津知青因犯错误被劳改,关押在公安局的劳改大队里。那时正赶上知青大返城,这两个人的刑期还没到。欧肯河的连队领导奔走在农场局,公安局,上下疏通硬生生把这两个人的档案关系要回农场,并减了刑期提前释放,安知青正式返城,档案丝毫没有此事的痕迹,给他们买新衣送上火车。当年参与事的天津老知青在火车上说起此事,还那样感叹,仍然感谢当年那些领导。就怕比呀,许多地方的知青因犯错误被劳改后,刑满释放农场不要了,回原籍带着一个劳改犯的称呼。说起我们对农场的情怀,无法回避的一个工资问题,69年70年我们到农场是挣的得工资,每月50多元,比起兵团,插队,要好。加之与连队其他老职工和睦相处,我们的痛苦指数不向兵团、插队的知青那么重。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我们只感觉每年的回家探亲,像候鸟一样往返迁徙,很累啊。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的人们宽恕了我们的许多无知的日常行为:打仗、群殴、小偷小摸……因此这次听说农场局举行50年大庆,我们自发地自费要到农场看一看。这就是我们与农场不解的情缘,令朋友们见笑了。


--  作者:额尔古纳河
--  发布时间:2010/8/25 10:46:00
--  
 

我们虽然返城离开农场,当年离开农场时车站送别的场景就不用说了。这三十几年中我们和农场没有中断密切的联系,农场多位职工来津看重病,家属住在我们家里,直至病愈为止;到天津购物我们带领;出差路过天津我们接待……其中事业有成的三位天津知青负责主要接待,听我们领队老大哥讲:三十多年来他们几人付出的接待费大约30多万。由于现代的通讯的便利,我们与农场的普通职工日常电话联系频繁,年节相互问候成了惯例。同时与各地下乡的青年也保持着联系。当我们乘火车到达时,我们还没有下火车,站台上就喊着我们的名字,有农场工会主席带领的接站人员,更有那些从几十里外赶来普通职工子弟,那场面很令人感动。临回津时送别的场面我就不说了。我们下乡的经历可能与许多知青经历有所不同,这也正是我们知青史的一部分,可能只占这历史中的千分之一吧。基于以上历史的、现实的生活与情感基础,我写出以上文字,令各位朋友见笑了。


--  作者:额尔古纳河
--  发布时间:2010/8/25 17:10:00
--  
 

在回农场的人员中,有第一代农垦人,就是他们从军队复员直接开进大兴安岭,在日本人没有建立成的房屋基础上,开始建立连队,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妻子与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农场,多处参观,在参观农场荣誉室后在座谈会上感慨地说:“欧肯河河水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愿欧肯河取得12连冠。”我们一行12名天津知青中有当年副连长、副场张,他们也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交谈中不停的赞许。这些人们包括我们当年普普通通农垦人—知青,发自内心地为农场取得成绩而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在那里生活过,知道他们取得成绩来之不易,三年作了十年的事情!(场长向我介绍农场发展情况时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