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静春
-- 发布时间:2011/9/11 18:27:00
--
以下是引用知青老王在2011-9-11 16:45:00的发言: 静春兄,我在《雾锁人生》“九月悲歌”那一幕都是真的,我一生不知眼泪为何物,只有在那一年,我自己躲在自己屋子里偷偷哭了一场,而且泪飞如雨。那真的是真情流露。信也好,不信也好,当时就是那样
王兄:
我会相信您的这份真挚情感。正是由于细细读完兄的这篇“长篇小说”《雾锁人生》,弟才感于兄的文采与人品。特别是读过“第十四章 九月悲歌之《九月思》诗词:“情系三湘大地,气挟九州风雷。亲燃秋收星火,挥手万民同归。谈笑绿林赤染,围剿强虏灰飞。滚滚铁流万里,堂堂雄师北挥。八年东驱倭寇,三役横扫国贼。三山五岳共舞,四海九州同辉。忧国披肝沥胆,为民折骨滴髓。功垂千秋巨业,魂铸万古丰碑。”更能体察出兄是个“义气中人”,故冒昧写了一些随感文字。未想到,竟与兄相照,令弟欣慰。
时至今日,静春一生可能一无所有,但还敢言是个“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的人。在网上也飘了十余年的时间,经常笔论、与人争辩、但都是搞“阳谋”,而非搞“阴谋”之人。只是在知青网上竟遇到了几个小人,让我终于明白,林子大了,一定是会什么鸟儿都有的。所以,对于知青网上的“网友”我便有了一次疫苗,让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态度、交朋称友。古人云:“文如其人”。就是说从文章、文字便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及休养。也可以这么说:文章就是作者的镜子。毛泽东如何?从毛泽东是著作、诗词皆可看出其人品伟大。否则,你看到的就是些“二奶日记”“腐败手册”之类的私人腌臜记录。我曾借教师节之际,给金色童年兄写了一封信,在[天伦之乐]块,《教师节致金色童年的信
》其中,引用了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记忆深刻,是因为这封信中毛泽东赞扬徐特立的话能体现出毛泽东的人格是伟大的,而非“自私自利”。
在我们上学时,受到的教育是“艰苦朴素”、“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领袖。”“为人诚实
”“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这是公开的教育,而私下的教育,如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也是总给我们这些孩子讲莫要“
嫌贫爱富”“见钱眼开”的为人处世道理。并且用中国古代的一些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天仙配”来告诉我们人间的美好便是情感真挚与真挚情感的基础便是人品、人才,而非财富、地位决定幸福。
当然,我不否定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已经掉进了“金钱的沼泽”之中。比如看病,前四十年吧,你去医院,带一个挂号证和五分钱的挂号费(顶多后来再从单位拿一张三联)既可,而现在,去大医院看病,不带个几千元也许会让你非常尴尬。所以,在金钱的这个旋涡中挣扎,谁还去侈谈理想、信仰、精神。可是一个没有了“理想、信仰、精神”的民族还会建设出一个伟大的国家吗?我是走过长征路的一个知青人,今天,我走长征路已经非常现代化了,既便徙步,也有一身暖衣、一双好鞋、一些食品、而红军当年衣衫褴褛、脚穿草鞋、没有粮食,而且,道路崎岖、满野荆棘。还有追敌、土匪、部落、民团等武装追围袭扰,可是,红军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是什么支撑着这些战士,主要地来说是战士们生存的精神,和那些革命家的理想信仰。
到了六十花甲之际,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大彻大悟”,但到了这把年龄,倘若没有一点“事非观”真的应该说是一种可怜了。或者用一句俗话说:“你白活了这大半辈子”。所谓“老来倔”,其实就是道不同不为谋也,或者是“敬而远之”。以体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真谛。
我喜欢清水之交的君子风,也尊敬那些清清爽爽的君子为人,不说违心背意的话,如果说静春写些文字“哗众取宠”以此行骗,我也不以为然。那只是因为我的简单,我尚有简屋、素食、爱人、及真正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