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静春
-- 发布时间:2011/12/1 23:26:00
-- 写给二黑,写给自己
有尔先生是赴延安地区的北京插队生。
后来他从插队的农村抽调到汉中三线的工厂,据说是军工企业,好象是中国的飞机制造业。他们那一批抽调的北京知青学生中,便有我的中学同学。而我与我的这个中学同学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学生时代的静春,因着身体很弱。只能在学习上刻苦一些,力求象那支歌所唱,“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 。没有学问(啰)无脸见爹娘。”可是一场文化大革命,革掉了我们上学的机会,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是在山西雁北插队,离着黄河的那一端延安其实还很远很远,记的一九七0的春节前,我在回北京前,接到延安插队同学的来信,便心血来潮,萌生了赴延安革命圣地一瞻的念头,于是,我和另一个同学走五台、过汾水,抵黄河,从河津来到韩城,经过司马迁的故乡,一路逶迤,来到延安,走进冬季的延安城,看到的不是革命摇蓝的火热,而是一种荒凉败落,那印象很深,然而更深的印象是我来到沟里的插队同学处,方才理解了窑洞的洞穴意义,与同学见面,相对无言,然后同学拉着我的手,开始掉泪,然后便抽泣,再后来便开始失声痛哭,好不凄凉。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我们还仅仅是二十岁的孩子,既没有热腾腾的米酒,也没有香喷喷的油糕,窑洞里的黑暗给人一种窒息,以至我们流泪过后便不得不走出窑洞,来到外头,沁凉的空气吸进肺里,虽然山风凛冽,可却能使人精神一振。然后也许是老乡们听说知青来了同学,便有人来到知青宿舍。我看见了他们头上的白羊肚围巾,虽不太白,却扎的是英雄结,那种纯朴,象我们雁北黄土高原的乡亲仉一样。
我没有听到“信天游”,但我看见了绵延的黄土高原长天一色,我与我的陕北插队同学一起回京,从延安乘长途车颠簸在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上,从西安转道回京,可谓一路悠长。
在途中,我知道了在陕北插队的同学要比我们在雁北插队生还要艰苦,革命摇蓝已经成为了历史,北京学生来到这里,已经难以享受到“摇蓝”带给他们的革命激情,于现实中的希望,便是尽快、尽早离开那个他们想往的土窑和插队的村庄。
后来,我得知这些同学被抽调出来了,奔赴各个工作岗位,其中最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就是去汉中的军工厂,而且是到飞机制造业工作。尽管这些知青还是开拓者、还是奠基石,但已经是从极落后的农村一下走进了现代化工业领域,就仿佛是从奴隶到将军,这飞种飞跃不可谓不大。而那时我,仍在村中放羊,对于抽调出村没有非分之想。
当然,后来,我还是抽调出村,并且文革命结束,回到北京。有一年,不知怎么就兴起了一般“同学聚”之风,自然我们也没能脱俗。我们同学聚合过,以前要好的同学又拢到了一块儿,真是一张旧船票大家又登上了学时的客船。
也许是投我所好吧,我的同学便讲了一番他在陕北插队时认识的插友、以及后来到汉中工厂的工友,并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尔先生。亦能算他的知青文化老师。
然后,因着某种原因我飘到了北知网,看到了有尔先生贴在网上的诗词。
于是,同学便有引见之意,因为我和有尔先生并不熟悉,但通过其他朋友之口,知道有尔先生在诗词方面的精深造诣。虽然我也喜欢诗词歌赋、涂鸦文章,但我也许连个小文痞的帽子都戴不上,只能是文曲星门外的一个窥客,对于“方家”,连探头探脑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不置可否。
此次手伤后,同学得知,电话垂询,听我毫不在意,甚是着急。因为白求恩也不过是因一个小小伤口而成为倒在中国抗日时期的国际主义战士。于是,他便告要约几个朋友到静春处看一究竟,并让我认真,因为到了这把花甲年龄,刚刚退休,据说,退休后要十八年才能拿回以前存支的那笔社保。否则,就可能成为贪官的坏帐。
没想到,在来的这些朋友中,便有有尔先生,这让我有些意外后高兴。有尔先生给我带来知青书籍《一路悠长》。此书是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共五册,码洋180.00元。在拿到书后,看过售价后,我曾对在场的朋友开玩笑道:对于退休的知青工薪阶层来说,花一百八十元钱买回这五本书,显得有些贵了一点,朋友笑着说,书价可能是高了一些,可没办法,水涨船高,出这么一套知青的书,对于出版社来说,不赔钱已经是万幸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是知青人自己的书,便象自己的孩子,呵护有加,显出知青情结。既然是一种知青情结,此书拿在手中便感觉到沉甸甸的了,因为静春就是当年这些知青中的一员,静春虽未到陕北插队,但在雁北的黄土高坡上渡过了难忘的整整五年。便对农村、农民、沟壑、长天、黄土高原远远望过,我们插队在一个极小的山村,小到当年据说日本人从村庄的崖下走过,而没发现在山凹中散落着几户人家,也许只有当凫凫炊烟升起时,你细心凝视,才能发现那里是你插队落户的家园。那时,我回北京,便总有一种外乡人的感觉。以至我在回村时,下了火车沿着小路登坡往村中行,爬过粱、下过涧、再登上坡,看见村口的那株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了,于是,脚步便快、心口便跳,只想家会是什么样子?而回到家,走进土窑,便嗅到独有的气味,是家的气息。生着火,乡亲们便来了,羊皮袄的羶、小兰花的呛、再加上方言的说笑,总给人一种亲切,这是我们知青的家。
然后,我的心境便有了一种宁静,一种信天由命的随遇而安。喝一碗小米粥、吃几口烂淹菜,或剥几个从火堆里扒出来的烤土豆,都感到十分惬意和满足。似乎我从来没有什么沮丧,因为我太小吧,只感觉天地广阔,一路悠长!
后,我们这些上山下乡者便就插队、知青、诗词、文章泛泛而谈。显得随意。此书收有有尔先生的诗词,介绍了一些出书的情况。同学让我能看过此书后说说感受。我明白同学之意。但我如真的看过此书便夸夸其谈,会显得肤浅,而我缄默,又会拂了朋友的好意,但我毕竟还是有一些自知之明,我是没有资格对这本书的任何一篇文字进行评论的,如果褒,我既没名气又没地位,我的褒便没有含金量。而假如贬,我凭借什么理由去贬?这些都是真情文字,毫无作做,所以,我只能认同序言所叙。看到有尔先生在中网此版粘贴的诗词冠于精品文章,可见此版版主慧眼识珠,我仅希望有尔先生多贴佳作,并落墨些文字。以资庆贺这部文集的诞生和纪念陕西知青联盟成立五周年。
再次感谢有尔先生赠书,并祝文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