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茶余饭后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24) ---- 细语汇集,声声入耳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24&id=94543)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1 9:26:00 -- 细语汇集,声声入耳 细语汇集,声声入耳
十七年前在四川山沟沟泡了十八天,其实只需一天的活,就是嘉阳电厂一台轻轨衡需要鉴定,而这台动态轻轨衡的核心动态称重仪表是我做的,鉴定需要我在场,顺利的话一天就能鉴定完成。山沟沟的人干事顶真,早早通知我到场。到了石溪镇才发现,来这么早干嘛,厂方连个磅房间还没造好,还十万火急通知我到场,我是大呼上当了……
不过到了石溪镇,却把我留下了,一个是自然风光美,岷江就在眼前,山里油菜开花,如此壮观还是头一回见。我也不住电厂临时招待所,那个饭菜辣得实在受不了,盘算一下小镇消费很低,包一间房间一天才15元,小饭馆抄上两菜加上早点也就是五六十块钱。除了岷江哗哗流水声与沿江小街的麻将声,还有就是独特的岷南方言吸引着我…… 这就引出本文的主题《细语汇集,声声入耳》。这个石溪镇是犍为县的一个小镇,也因为嘉阳煤矿而威震大西南。说民国时期民国政府的能源委员会与煤炭部部长是嘉阳煤矿的董事长与总经理这是极其罕见的,也是国内第一个中英共同开发煤矿,抗战那会儿,蒋委员长把她视为心肝宝贝的。前些年瓦特的后人专程来嘉阳,坐坐嘉阳的蒸汽机小火车,还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这在世界上仅存蒸汽机火车通车营运线路,我的工作就是要称一称在运行的列车到底有多重?而犍为是乐山地区一个边缘大县,同兴桫椤湖历史已有七千万年,也是四川首片湿地,原始的湖光山色美轮美奂。这里的女人长得漂亮,细声细语,富有磁性,声声入耳…… 技术监督衡检所有位与我同姓的姐姐,非要认我这个同姓的“弟弟”。他们不懂动态轻轨衡的技术与鉴定规程,而我又是国家标准与鉴定规程制定基本参与者,这个我教他们。而她们说我五音不全非要教我基本发声。我教她们电子衡器技术及其相关术语,她们还是能懂,但她们教我发音,可我总不得要领。后来,她们约我到县城去玩,路过一所中学,我那同姓的姐姐说,我们这边专门开设地方方言的语文教学课,弘扬祖国语言文学。这一点我倒是很感动。 她们为什么说我“五音不全”呢?关键是缺一个“音”,而这个“音”不知道怎么发出来的?舌头与嘴唇是怎么配合的?有时像了,过一会儿又不像了。说认弟弟还不如说,是要认“徒弟”!说白了,不会发“入声”。现代汉语拼音只有“四声”,简称“一二三四声”,实际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中国宋代之前,都是“五声”,也称“五音”。比如“徒弟”的“弟”与“弟弟”的“弟”,有其是第二个“弟”,那要读成“入声”,那才显得“亲近”? 她说郭沫若是咱乐山客家人,他的《女神》用这里方言颂读才有味,用普通话朗诵就没味了。她说这个“的”字,我们读“le”是“入声”,还有“我去打麻将,你去不去”这个“去”读“ji”音还要拉长一点才有“入”的味道。我说了俏皮话,“再整下去,就成了姐弟恋了”。她立马说,对了,你这个“了”就是“入声”了,说得大伙儿哄堂大笑…… 我这个《细语汇集,声声入耳》无非就是出个“题”,汇集大伙儿关于“入声”的题材,来追溯那个声声入耳的语境。我想起一个已故演员叫“赵丽蓉”,她的语言特点就是“入声”用得好,无论是她的《苍生》还是她演的小品,那是“声声入耳”的。也许吧唐山人与乐山人一样,还保留了很多带“入声”的发音技巧和习俗。唐山人闯关东,也带去了“入声”发音法,比如东北人的“浪”,本是褒义的,夸女人长得漂亮:“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得,让莫言与张艺谋的《红高粱》形象与无“入声”发音的“浪”,这美女自然也变得轻薄狂荡,甚至还有淫荡的味道。 古代诗人用“入声”也很多。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首诗中最后的,“绝、灭、翁、雪”古人都读作入声。再比如,岳飞激奋人心、满腔豪气的《满江红》词,那也是“入声”韵,而为这《满江红》谱曲,也只用“五音”。典型的“五声”配“五音”,“五声”、“五音”、“五谷”、“五畜”、“五脏”……这都是“五行”中国哲学观的具体表现。 我先说到这儿,问题是《细语汇集,声声入耳》中的“入声”,咱们能用“键盘”敲出来吗?兄弟姐妹们,加油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8-2 10:09:30编辑过]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1 11:30:00 -- 先从“嘚瑟”说起……
“嘚瑟”的读音“dè se”,这个“瑟”读“入声”,“入声”可以认为是“轻声”,现代汉语拼音中该是“sè”是“去声”。
我在学校开设《小波分析》课,第一堂课就是从音乐的组合说起,其中就有“得瑟”。世界上乐器的祖宗就是中国。《古史考》记载: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也称,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帝王世纪》辩,神农始作五音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这是从音律方面去考证。也就说,“琴瑟”的发明最晚也是“炎黄”时期,那也是五千年,“五音”全不全那个时期就有说道。这也寓意着“五声”发声也同时存在。“五音六律(十二律)”也在尧舜时期定下了。周文王时期也已经明确“八度”定音法。而孔夫子许多都是后人“添砖加瓦”的圣人,但有一点孔子确实是“得瑟”专家,号称“孔门之瑟”。也就说读孔子,看看《史记》就成。 “瑟”是大型乐器,而“琴”是小型乐器,操作力度也不同,称为“操琴”与“鼓瑟”。然能“鼓瑟”的就是音乐大师了。你看记载“绠桑为瑟”,这“弦”不是“藤条”就是“牛筋”之类的。要想象“瑟”,那就看看早些时候“弹棉被”的,那个大弓和长弦,还用锤子敲,这才叫“鼓”!传说伏羲的“瑟”为五十弦,跨四个八度音区,一个人还干不了呢?而黄帝之“瑟”为廿五弦,跨两个八度音区,这才是一个人干的活,但也只能人高胳膊长的才能干得了,孔子家人长得高大,“鼓瑟”非他莫属,所以才有“孔门之瑟”,这都礼宾司司长一级待遇。 然孔子后这“瑟”销声匿迹了,那叫“失瑟”,也正因为“失瑟”才想“得瑟”。“得瑟”实乃“想瑟”……想了一千年,古人才整出“像瑟”的乐器,但个头太小不够格,所以管这种小个子“瑟”称为“筝”,也就是今天咱们所说的“古筝”。所以,人们还是不停地“嘚瑟”,然而这里的这个“嘚瑟”的“瑟”只能念“弱声”……而现代人“嘚瑟”这“瑟”可是大嗓门的侃大山…… 国人“嘚瑟”却“失瑟”了,欧洲文艺复兴而真的“得瑟”了,这就是钢琴,不是黄帝的两个八度,也非伏羲的四个八度,而是七个八度,八十八弦,从A2到C5…… 你知道A2的振动频率是多少吗?是880Hz;A1的振动频率是多少吗?是440Hz;A0的振动频率是多少吗?是220Hz。为什么都是二的倍数呢?呵呵,请看,下文分解。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13/8/1 21:42:00 -- 感谢小红柳朋友的介绍!
“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已不复存在。北方人几乎接触不到。拜读《细语汇集,声声入耳》简单了解了“入声”学习了。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2 7:06:00 --
《庄子 天下篇》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乐器制作上来说“五音”。比如一根竹管,吹一下,音为A1(频率440Hz),取其长度的一半,再吹一下,音为A2(频率880Hz),前者是低音1,后者是高音1。其中的五音怎么分布呢?中国音乐中用来定音规律是“三分损益法”。 ![]() ![]()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2 9:50:00 --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2 10:12:00 --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2 10:45:00 --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3 8:27:00 -- 客家人与中古音
客家话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迁徙史与民族关系史。客家人的语言中保留着较多汉语中原古音韵,而与汉语其他方言不同”。客家先民,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那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族的北方官话,也即河洛话。河洛是以洛阳为中心,以黄河与渭河为纽带的华夏中原腹地,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就开始了,带着浓烈的华夏中古音……
然而,迫于北方外族入侵,自东晋开始,他们渐次南迁,远者到达江西中部,近者到达颍淮汝三水之间。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为战乱所迫,客家人再次南迁,到达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他们与操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的人们交往,不断吸收这些方言中的有用成分,使自己语言更加丰富。到了宋末、明初,闽、粤、赣边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客家民系形成了;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时基本形成了。大致在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的“湖广填四川”中,客家人大量进入四川,这是客家人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移。由于明清之际的战乱,四川赤地千里,人民稀少,百业荒废,清庭鼓励各省移民实川;而与此同时,广东东北部的客家人遇到人口膨胀和灾荒,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入川的客家人大多出粤北,取道湖南郴州、邵阳、常德、湖北恩施、重庆,到达成都、广汉、仪陇、会理等地,多数定居于丘陵、山区和交通不便的乡村。与此同时,嘉应州和惠州地区的客家人还有不少东渡台湾。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话也被远播到了四川、台湾。据统计,目前,四川有客家人近300万;台湾有客家人400万左右。四川和台湾成为除闽、粤、赣大本营以外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 千余年来,客家人不断迁徙,落业于全国十来个省,有的甚至移居海外,使自己得以生存和发展。客家人的祖训是,“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也正因为这一祖训,虽然不断地迁徙,但却总保留着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话相对稳定性。所以,想了解华夏古音,客家语就是活化石。也成为知晓中古音最可贵的活材料。 然而,客家话由于地理不同与形成时期区别,客家话大致上又分为三大类。梅州客家话、东山客家话与台湾客家话。而梅州客家话是东山客家话与台湾客家话的源头,也就是说,客家话以梅州客家话为“源”,而这个“源”又以河洛话为真正的“源头”。所以,时常去听一听梅州电视台用标准梅州话播讲的节目,这就仿佛回到了“中古时代”去领悟远去了的“中古音”…… 嘿,研究发现这梅州音,不是“五声”而是“六声”,完全符合中古时期的“五音六律”哈!是哪六个音调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与“阳入”。在一段普通的梅州话中,“阴平”出现频率为27%,“阳平”出现频率为7%,“上声”出现的频率为19%,“去声”出现的频率为31%、“阴入”出现的频率为13%,“阳入”出现的频率为3%。(学者的数据) 那么,为何客家话还保留着15%的“入声调”呢?除了本来的“入声”发声法之外,客家人还喜欢带有“舒声”音节。什么是“舒声”?“舒声”是指带有元音韵尾、鼻音韵尾和零韵尾以及促声音节。什么是促声音节呢?是指带有-p、-t、-k等的尾音短音节。然而这些-p、-t、-k等的尾音短音节,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在各地方言中,还保留着这些-p、-t、-k等的尾音短音节。比如我老哥战友“三阳开泰”是台州人,而台州语系的的尾音短音节经常出现“-q”,这也是在台州话中“入声”发音比较多一个原因。这就说,除了“舒声”(轻声)发音外还有那种类似于英语句尾的轻声发音法,轻的有时只有嘴形而听不见声,却也入耳了……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3/8/3 8:44:00 -- 以下是用客家话语标识的入声韵《满江红》 满江红 man kong fung 岳飞 ngok fi 怒发冲冠 nu fat tshung kuon 凭阑处 phin lan tshu 潇潇雨歇 siau siau ji het 抬望眼 thoi mong ngan 仰天长啸 ngong thien tshong siau 壮怀激烈 tsong fai kit liet 三十功名尘与土 sam sip kung miang tshin ji thu 八千里路云和月 pat tshien li lu jun fo ngiet 莫等闲 mok ten han 白了少年头 pak liau sau nian theu 空悲切 khung pui tshiet 靖康耻 tshin khong tshi 犹未雪 jiu mui siet 臣子恨 tshin tsi hun 何时灭 ho si miet 驾长车 ka tshong tsha 踏破贺兰山缺 thap pho ho lan san khiet 壮志饥餐胡虏肉 tsong tsi ki tshan fu lu ngiuk 笑谈渴饮匈奴血 siau tham hot jim siung nu siet 待从头 thai tshung theu 收拾旧山河 su sip khiu san ho 朝天阙 tshau thien khiet |
-- 作者:紫嫣墨韵 -- 发布时间:2013/8/3 8:56:00 -- 谢谢小红柳朋友,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