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油灯
-- 发布时间:2009/11/23 0:22:00
--
网文摘录:
二战时打动所有敌对双方军人的一首德国民歌《莉莉·玛莲》
60多年前,有一首很著名的德国歌曲《莉莉·玛莲》,也是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从来也没有象这样一首歌曲,带着些哀宛气息,带着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带着爱情与死亡的振颤,带着美丽与残酷的强烈对比,曾经同时感动和影响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特别群体——敌对阵营的军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它流行于德国士兵之间,进而流行于盟军之间,流行于整个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
歌词大意是描写一个叫莉莉·玛莲的女孩在军营外等待上战场的男友归来。战争总是那么的漫长,没有结束的时候,女孩就这样一直在路灯下静静地等候,痴情的她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中焦虑担心的心情。这首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一位德国女歌星翻唱,并在贝尔格莱德电台向所有战场上的德军士兵广播。《莉莉·玛莲》非常受士兵们的欢
迎,也许,在那些被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所蛊惑的德国小伙子家里,都有一位莉莉·玛莲在等待他们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吧。很快,这首德语歌曲越过敌对的国家,越过你死我活的战线,越过敌对双方士兵心中的鸿沟,传遍了整个战场。从突尼斯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的某个时刻,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去倾听那首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 此时的战场上,不论是德军士兵还是盟军士兵,不论他们的母语是德语还是英语,都会暂时忘记不久之前及顷刻之后的撕杀,放下手中的武器静静地体会那位女孩焦虑的等候,去感受战争带走的一切美好回忆。可惜好景不长,盖世太保以扰乱军心及间谍嫌疑为由取缔了电台,女歌手及相关人员也被赶进了集中营。但是《莉莉·玛莲》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唱越响,纳粹德国也走向了命中注定的灭亡。半个世纪以后,这个故事被德国拍成了电影,从而让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成为和平的象征。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Hans Leip在俄国写了这首诗,1938年Norbert Schultze为其作曲。和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演唱过它的著名女性:Lale Anderson和Marlene Dietri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