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音画交流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37)
----
[转帖]千古绝唱-邓丽君古词专辑《淡淡幽情》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37&id=4281)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9/3 15:07:00
-- [转帖]千古绝唱-邓丽君古词专辑《淡淡幽情》
[全屏欣赏]
http://mv.baidu.com/export/flashplayer.swf?vid=2518a56251f9cb59f8ef3bd5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9/3 15:08:00
--
词专辑《淡淡幽情》是邓丽君个人演艺事业处于颠峰时期的经典之作。于1983年面世至今已近二十五年,岁月的滚滚红尘未能遮掩她美丽的光华,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显出非凡的魅力。
《淡淡幽情》是邓丽君个人演艺事业处于颠峰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她亲身参与策划的第一张唱片。与其它专辑不同,这张碟中的十二首歌均选自宋词名作,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配上现代流行音乐后,由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张最具邓氏特色的专辑,充分彰显出邓丽君情歌演唱的绝代才情和旷世才华,碟中的歌曲除了《但愿人长久》这首较为中性的歌有歌星能够翻唱外,迄今尚无人敢于尝试其它歌曲,因为任何翻唱都将会因为破坏了邓丽君最恰切的演绎和独具的天韵而变得俗不忍听。
多年来,这张唱片一直被发烧友们作为完美人声的试音碟。从音效上看,整张碟以人声为主,配乐的音量较低,乐队的位置也明显靠后,《独上西楼》出场时的的清唱如真似幻,具有极好的表现力和空间感,歌者的身高、姿势和口型仿佛历历在目;人声如水晶般纯净,音色如温暖清丽;配乐方面亦表现不俗,民乐和管弦伴奏音质平滑有光泽,那两段不疾不徐富有节奏的梆子声带有清亮的回音,使你几乎能“看”到周围空气的流动——即便是在普通的器材上播放亦能感觉到,可见录音效果之好。尤其是当你想到这张唱片从作词到作曲、演唱,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凝聚着十几代文艺人杰的超卓才华时,会更加感到她的珍贵!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9/3 15:10:00
--
●独上西楼 (词牌:相见欢)
词 李 煜(南唐) 曲 刘家昌 编 东 尼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今译]:
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寂寞的梧桐树啊~(是否和我一样的孤独?)(窗外)庭院深深,冷清的秋天也被锁在了里面。而那剪而不断,理之愈乱的却是我的离愁啊~仿佛是另一番滋味在我的心头!
[背景]: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乌夜啼》。一开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短短九个字就包孕了欲说还休、和无法与外人道的凄凉之情。它的妙处即在于人“无言”而景“有情”,全让意境本身来向读者说话。接着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又是笔力峭健之语。“寂寞”者,实非梧桐深院,而指人也;“锁”者,也非锁住清秋,而指锁住人也。所以仅在外景上着一“寂寞”和“锁”字,词人本身家破国亡的心态和处境就昭然若揭了。而这“离愁”也并非平常的“离愁”可比矣的了。下片的用笔越臻巧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首先呈现给人们的便是他内心的挣扎烦乱。这其实是一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更是一般的离愁所无法比拟的别一种愁情!既写出了他亡国之后那种辛酸苦辣,百味从生的复杂感受,同时又写出了此种况味只有自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和“冬天饮凉水,点滴在心头”的深锐痛苦。
[结合]:
作为南唐最后的皇帝——李煜,从小就无心从政,只喜诗词歌赋,是一个很单纯的国君。但最终被敌国所抓获,终年关在一个冷清的院落里,也就是他词中所谓的“西楼”。然后在他生日的当天,被人在饭菜里下毒身亡,年仅42岁。他的词多半凄美哀怨,似有小儿女之态,被封为“花间派”词人。在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中,李煜的词占有三首,是花笔墨最多的一个。可见,邓丽君也非常喜欢李煜的词,难道是因为心境相同?邓丽君在出这盘专辑的时候,适逢她感情最失意的阶段,所以她所选的词大半是哀怨而又缠绵的,而这一切又以“离愁”为主线,可见她当时作为一个异乡浪子还是非常的渴望回归故里。但戏剧性的就是,她仙逝的年龄和李煜一样,都是42岁,这是巧合还是上天埋下的伏笔?便无从考据了~
●但愿人长久(词牌:水调歌头)
词 苏 轼(宋) 曲 梁弘志 编 肖唯忱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今译]:
明亮的月儿啊~你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夜空的?我手持美酒,向青天发问:不知你天上的宫殿,今晚已是哪一年了?我真想乘着风儿回到月宫,但又怕在这玉石砌成的楼宇和白玉雕成的楼阁高处,禁受不住那袭人的寒气。反不如翩翩起舞,玩赏自己在清光下的身影,(更何况)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月光在华美的楼阁上悄悄移动,斜射进刻有美丽雕饰的门窗,照在失眠人的身上,惹起他无尽的愁思~!月儿啊~你不应该也有什么遗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刻变圆呢?不过,人的一生充满了悲还离合,就像月儿阴晴圆缺不断变化一样。这类事从古以来就是难得两全的。我只希望彼此健康长寿,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对一轮明月!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9/3 15:11:00
--
[背景]:
这首词是出自苏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咏中秋的词。当时苏轼在密州,而其弟苏辙正在济州,双方已七年没见面,词人思亲怀弟之情便油然而生。在写作技巧上,它和屈原的《天问》一脉相传,但又继承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把酒问月》。张若虚和李百的诗多为写实,苏轼则多了一些飘逸灵秀之气。此首长调,集中体现了苏轼苦于仕途进退而思绪纷扰,内心矛盾交织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那独特的豪迈性格和昂扬意气。它以问答的方式,自说自回,词人的艺术灵感在问答中自然逬发涌现,并在一问一答中把情绪艺术地推向了高潮,从而引发了千古的感情共鸣,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结合]:
苏轼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这可以从他的《江城子》(叹亡妻之诗)中看出。这首《水调歌头》也是以离愁为主线,但却和李煜的风格截然不同,一洗儿女之态。整首词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虽然体现了无限的离愁,但却哀而不伤,还时时透露出旷达而不颓唐的顽强信念。邓丽君在演唱这首歌时,也是细腻婉转,并无透露出丝毫的悲凉之情。可见,她对整首词的意境还是分析的较为透彻的。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在唱“低绮户”的时候,把“绮”(音“奇”)字唱成了“衣”字,略微有些遗憾~但还无伤大雅。记得她在这首MTV中,穿的是件纷色的裙子(古装),而场景布置的像个月宫,给人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常娥奔月”,如今回想起来,唱这首歌确实有些不祥之兆,不知她现在是否独自一人在冷清清的月宫,低声吟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呢?
●几多愁(词牌:虞美人)
词 李 煜(南唐) 曲 谭健常 编 陈 扬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一壶冰》等)
[今译]:
春天的花儿秋天的明月,什么时候才会竭尽?过去的事情你又能记得多少?昨晚,小楼又春风拂栏,但故国家园却不堪回忆,淡淡的笼罩在月明之中。雕花的栏杆,白玉石砌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如今人事已变,宫女们的娇颜也渐憔悴。请问您的忧愁能有多少啊?就像是一江春水默默的向东流去。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8/9/3 16:09:00
--
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唱的真棒! 没听说谁能学邓丽君的歌. 谢谢楼主,辛苦了!
-- 作者:武汉知青
-- 发布时间:2008/9/3 19:30:00
--
喜欢邓丽君
1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8/9/3 19:50:0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作者:紫嫣墨韵
-- 发布时间:2008/9/8 23:11:00
--
好喜欢邓丽君的歌,谢谢真情姐姐!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8/9/9 8:01:00
--
多漂亮的大歌星早逝, 太可惜了! 特喜欢听她的歌,
歌声感人,动人心弦,有的歌 能听的掉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作者:荷风溪雨
-- 发布时间:2008/9/10 10:25:00
--
我最喜欢听邓丽君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