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儿歌《丢手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一首耳熟能详的《丢手绢》伴随我们成长,传唱了几代人,但知道此首歌曲作者的人并不多。2007年12月一次偶然谈起,我才知道这首歌词的作者是鲍侃老人,她是我的老友、陕北知青蔡大成先生的母亲,那一年老人九十岁了。于是我前往北京东单一个普通的单位宿舍拜访了这位抗日老战士、全国妇联的离休干部。老人知道我来了,高兴地出来见面,谈及她的经历,声音清晰而坚定,还打着节拍唱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说到曾在延安与毛泽东等领导人跳舞,就起身跳起舞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南姑娘的她毅然辞去教员工作,投笔从戎,北上抗日。先到了山西的抗日决死队,又从那里渡过黄河到了延安。由于在宁波老家担任过教师,性格开朗,爱唱爱跳,1941年还没有从延安女子大学毕业的鲍侃就被分配到延安保育院当文化教员。 那时延安保育院缺医少药的,为了让孩子多运动,增强体质,在保育院的课外活动上,孩子们在游戏中奔跑时的快乐情景让鲍侃产生了灵感,在很短时间内就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丢手绢》儿歌。老人回忆起当年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仍然思路清晰。1948年,偶然听到这首儿歌的著名作曲家关鹤岩先生重新根据歌词作曲,将旋律改编得更加上口,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得以更广泛的流传,这就是我们传唱至今的儿歌《丢手绢》。可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两位作词、作曲者竟素不相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把两个陌生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直到2005年关鹤岩先生去世的时,大家才重新关注起《丢手绢》和作词者鲍侃。老人的儿女们这才知道,母亲竟是自己从小哼唱歌曲的作者。
鲍侃在延安工作时,经贺龙同志介绍,与经过长征的蔡国明结婚。他们也数次遭到极左路线的不公正对待,但历经坎坷,信念愈坚。谈起抗日,说起延安,一代豪情溢于言表。他们育有三个子女,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孩子们生活简朴,谦虚谨慎,努力工作,事业有成,是真正红军的后代!
2013年9月10日,鲍侃老人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归,享年98岁。根据老人遗愿,只有子女和少数工作人员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今天上午蔡大成才告知我老人的事情,特写此文,深切悼念。鲍侃老人去了,她留给我们的精神,代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