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书画艺苑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42) ---- 爨味儿清风句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42&id=32212)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12/4 13:49:00 -- 爨味儿清风句
《爨宝子碑》乾隆年间才出土,其石一出,即成为名碑。它的问世有三个意义:
1 打破了“晋朝无碑”说。按时间推算,此碑刻于王羲之死后40年。自曹魏政权下令,刹住立碑风气后,晋承魏制,不管你多大的官,死后也不许立碑,故,以后就有了“晋朝无碑”说。此碑是当时晋朝边疆一个军事干部死后立的,之所以无视朝廷规定,猜想是因当时的云南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老子就立了,你管得过来吗?”
2 由此碑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汉字正于处由隶向楷的过渡时期。我们从曹魏时代钟繇留下的字迹,再看到晋朝的《爨宝子碑》,说明人们写字亦隶亦楷的状态,是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时期,中国人写字时可能就是这种状态,有的人写字时隶多楷少,有的人则隶少楷多。
3 《爨宝子碑》情趣多多。其字给你的扑面之气、整体意象是庄重的,但去细看每一个字,又是那样得活泼可爱。就好像大臣穿好了朝服,正好了冠带,但临出家门前,又逗了逗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我在爨味里又加了点我自己的东西,哪些是我的?熟悉《爨宝子碑》的人,自然是能看出来的,我就不在这里卖关子了。厚厚。
(完)
|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09/12/4 13:59:00 -- 漠公《爨味儿清风句》, 书出兔师博大的胸怀 和精深的笔力! |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09/12/4 14:05:00 --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1. 烧火做饭:分居各~。 2. 灶:“客传萧寒~不烟。” 3.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4.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5. 姓。
详细字义 1. 烧火做饭 [cook]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12/4 14:16:00 -- 谢谢童年及时解释!
此句是清风出岫写的。 |
-- 作者:清风出袖 -- 发布时间:2009/12/4 14:25:00 -- 谢谢勤奋的兔师!爨宝子风格的书法太雄奇了!厚重又古朴!真正做到董其昌说的“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欣赏、学习! |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09/12/4 14:27:00 -- 以下是引用兔子念经在2009-12-4 14:16:00的发言:
谢谢童年及时解释!
此句是清风出岫写的。 童年不识 ,查了一下。
谢谢兔师!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12/4 14:38:00 -- 清风姐,写《爨宝子》这种风格的字,由于大多数笔画是方起方落的,故书写速度不能快,写时要沉下心来,效果才好。写《张迁碑》那种风格的字,也是这种情况。
童年再查一下“爨宝子”,你又会有新的收获。 |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09/12/4 14:56:00 -- 童年听老师的,查了一下。转录一文,如下: 爨碑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长期统治云南,现存两块爨碑是最好的证明。这两块爨碑分别叫《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保存至今,被誉为神品。分存于云南陆良贞元堡和曲靖一中校内。。 1、爨(cuàn)宝子碑 爨(cuàn)宝子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爨宝子碑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扬旗田村,咸丰二年(1852年)移至曲靖城内武侯祠,1937年移到曲靖第一中学。 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4年),碑身长方形,通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首半圆形,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5行15字。碑文400字,13行,每行7~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均为正书。除最后一字缺损外,其余都清晰可辨。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爨宝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绩,爨宝子是衅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爨氏是汉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宁(今曲靖地区)、晋宁(今滇池地区)两郡,是爨氏管辖的中心地区。碑末的职官题名,记载了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南宁府邓尔恒题跋,记载了此碑的出土和流传情况。 碑文字体雄劲古朴,用笔方折,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中国书体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小爨”,与南朝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 爨(chuan 四声)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扬旗田。咸丰初年,因重修县志,首录碑文,有关人士认为有价值,才移至城内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学,建碑亭保护。滇人袁嘉谷为碑亭撰书一联: 奉东晋大亨,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立碑至现在,已1 570余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碑文共388字,立于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已四月上旬”。。 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就“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南中志》)至晋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这“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早在爨宝子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从碑文看,这位23岁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将军是袭职。碑末署名的,有主簿、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千吏、小吏、威仪等大小官吏13人,这,可看出官吏权势者的阿谀、依附,也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以补史志之缺。 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在隶楷之间,结构古朴,方毛有劲,拙中带巧,古气盎然。前人多所称道: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碑质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宙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 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12/4 17:57:00 -- 童年辛苦!多谢多谢!
《爨宝子碑》乾隆年间才出土,其石一出,即成为名碑。它的问世有三个意义:
1 打破了“晋朝无碑”说。按时间推算,此碑刻于王羲之死后40年。自曹魏政权下令,杀住立碑风气后,晋承魏制,不管你多大的官,死后也不许立碑,故,以后就有了“晋朝无碑”说。此碑是当时晋朝边疆一个军事干部死后立的,之所以无视朝廷规定,猜想是因当时的云南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老子就立了,你管得过来吗?”
2 由此碑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汉字正于处由隶向楷的过渡时期。我们从曹魏时代钟繇留下的字迹,再看到到晋朝《爨宝子碑》,说明人们写字亦隶亦楷的状态,是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时期,中国人写字时可能就是这种状态,有的人写字时隶多楷少,有的人则隶少楷多。
3 《爨宝子碑》情趣多多。其字给你的扑面之气、整体意象是庄重的,但去细看每一个字,又是那样得活泼可爱。就好像大臣穿好了朝服,正好了冠带,但临出家门前,又逗了逗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我在爨味里又加了点我自己的东西,哪些是我的?熟悉《爨宝子碑》的人,自然是能看出来的,我就不在这里卖关子了。厚厚。 |
-- 作者:清风出袖 -- 发布时间:2009/12/4 20:09:00 -- 以下是引用兔子念经在2009-12-4 14:38:00的发言:
清风姐,写《爨宝子》这种风格的字,由于大多数笔画是方起方落的,故书写速度不能快,写时要沉下心来,效果才好。写《张迁碑》那种风格的字,也是这种情况。
童年再查一下“爨宝子”,你又会有新的收获。 我们以前专业课,必定要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只是一直没写过《爨宝子》碑,所以一直是自己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