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书画艺苑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42)
----  【诗画拾说】二:画翁亦合做诗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42&id=50454)

--  作者:习玲
--  发布时间:2010/11/3 10:26:00
--  【诗画拾说】二:画翁亦合做诗翁

         我在上篇【诗画拾说】一:“更向其间赋小诗”一文中写了诗画互动、诗人或自勇、或应约,为书画家或作品赋诗题咏的事,总的说那些都属于他人(诗人)行为,是他人(诗人)站在门外唱情歌。我下面想写些画家自己心血来潮,或意绪蓄结,于翰墨淋漓之初、或之际、或之余,再展诗思,再抒块垒,以墨彩难尽心志、兴致,再用诗文辅之、咏之的事。

 

青藏公路边的冰封雪地

摆着一只只美丽小鸟的尸体

它们冻僵在失血的太阳底下

它们饿死在大地干瘪的胸膛

还有一双双小翅膀在寒风中扑楞

还有一对对小眼睛在惊恐中忽闪……

有一只落在我的车窗口

想随我去远方旅行

好吧就让我伴你一程

喂饱你温暖你

再去搏击高原的风雪

记住

即使这世界有太多严寒

仅仅因为我们的这段情缘

也值得深深留恋……

 

(缪又凌)

 

         这实实在在是一首诗人写就的诗,也实实在在是一位画家绘成的画(油画)。画家既是诗人,诗人也是画家!你看看画家(诗人)饱含对生命的真切和关爱,捕捉的画面情节和细节又有多么的逼真和生动呵!(我们不必亲见其画就可清晰想见......)“他把诗行写成画面,字符变成形象,光、线条、色形。那强烈的绘画语言,大美的笔触和画面令我们震撼。诗人作画与不是诗人画家的画一眼便能看出来。”(《诗刊》:李小雨)

 

        上面我先举的是一段自由体诗和现代油画家的例子。实际我更想多说的还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画和画家、以及画家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句(包括浮溢出的诗情)。

 

        讲究立意、讲求境界、讲求韵致,是中国传统画的基本宗义。也可说:诗在必求。类如:“诗画一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类释悟诗画根性相近、相互渗融的话语,也近乎被人们叨咕烂了。为画咏诗,并直接题于画上,查唐既有,又兴于宋,延脉至今。但求别人题诗麻烦太多,也未必恰好,倒不如“骋怀操画笔,余事做诗人”、 “兴来泼墨倦吟诗,魂入丹青水墨中”,自画、自吟、自题来的惬意、痛快!所以见中国古代以至近代,许多至尊大师级的画家,很少有只会砍一板斧,只会局促笔墨纸砚,而不通风雅颂、不解赋比兴的。历史上可拿来说道儿的如:唐有王维,宋有苏轼;而元有赵子昂、赵孟,明有徐渭和唐寅(伯虎);清有郑燮(板桥);近现代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以上诸家都可说是集画家诗人为一身的双栖式的文化大家。在这些大家的缤美画作中,好詩佳作也比比皆是。近代山水大家陸儼少先生對此曾有過深刻論述:“我國自唐代以降,及其末季,士大夫兼擅丹青,打破自比工匠觀念,日漸取代民間藝人,登上領導壇坫。馴至五代兩宋,沿習不替,操觚之士,無不兼擅詩文。蘇子瞻、黃山谷輩領袖群倫,相扇成風。一圖之成,兼以詩賦文章,敘述緣起,抒發情感,文字既佳,而又書字遒美。清辭麗句,蠆尾銀鉤,相得益彰。向之僅書名姓於樹根石罅間者,一變而佔據突出地位,成為一圖之有機結合。明清代興,蔚為風氣,圖成而題句缺如,號稱窮款,終成遺憾。於是向學之士,留意詩書,翱翔於翰墨之林,圖文並茂,始稱聯璧。”

 

        方寸见意境,泼墨即文章。花木有通窍,山水寓襟怀。郑板桥画《墨竹图》,自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唐寅画竹亦诗云:“醉墨淋漓写竹枝,分明风雨满天时;此中意恐无人合,更向其间赋小诗。”一个“总关情”,一个“更赋诗”,足见画蕴诗情才显阔荡、才出境界。清代扬州画派画家李鲜有《鸡冠花》一画,如仅观其画,并无独享之处。但有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借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他同代的李方膺是个画兰大家,他的《破盆兰花》画,画面上花盆既破旧且坏损,却在破盆中长出春兰数枝。画家在画中题诗云:“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诗最后一句成心漏一个“盆”字。虽没写出,却收到了缺字点题的艺术效果,让人感觉情趣盎然。近代齐白石老人曾用简略水墨画了一个不倒翁,画面用行草潇潇洒洒、错落有致地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他用漫画的手法和妙趣横生的诗句深揭了腐败官僚的丑陋,令人拍案叫绝。这里我想多说几句的是:白石老人出身农民,并非是书读五车的硕儒,但其后学却机敏勤奋,攻艺之外,亦涉文韬。“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这才有了后来诗文上的成就。(一九三三年,《白石诗草》有八卷刊行)。白石老诗文不求藻饰,文白雅致,甚至口语入诗。每每题画落款,闪见新意,倍增情趣,使的画作品格更胜一筹。所以,其老来谈到自己的艺术成就时,甚至说过一句颇令人惊悟的话:“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记得我曾读过一篇学者写的文章,他对一些画家话说的很不留情面。他说:“笔者不为画,因工作关系结识不少画‘家’,一些自称著名画‘家’者,文字功底不如小学生、文笔臭得像个白痴。再观其画,技法、风格也不过是模仿某某人或者跟某某家学得罢了。”“ 有人画了多年画,以致两鬓渐白而孑然一身。可是画作却难以得到喝彩,因为画中缺少了诗意。”他甚至据此得出结论:“不会为诗者则不可称‘画家’!” (艾君)

 

        “不会为诗者则不可称‘画家’”,这句话我以为针对现代的画家们来说是有些过于硬生了,容易打击一大片(凡学画、画画的整体都算)。但必须承认,当今画坛画技好的画家虽有很多,可学养深的画家却还显太少。特别遗憾的是,现代人既懂诗又懂画的也不多见了。本来诗境之美由画看,画境之妙从诗品。一般人却往往注意到绘画的有形之趣,却多忽视了其画外之音。就眼前看,市场经济大潮虽对中国画这门民族艺术有过强大驱动,可负面影响也巨大。它致至使许多人急功近利,情绪浮躁,令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画家应该坚持的自然成长与发展的道路。这就仿佛水果、蔬菜、肉食等物注入了“激素”,样子好看,品质却不佳。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佳的天然养料是中国文化,是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学识修养。但现实严峻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由于“气候”的反常,致使许多产品却出现了“不足月”、“畸形”状态。就是一些看似“雄浑”、“大气”的作品里面也恰恰少了些过去常说的“文气”“书卷气”,竟至影响了作品的深度。

 

        自然,一个画家能词善赋未必就等于具足了文蕴学养,提倡以诗思对画也并非一定要每个画家都做诗人,硬求每画必诗,这在当今时代实际是无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但“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天的画家,尤其是想创新传统绘画的画家,学古人的笔墨技法,也要学古人的修养、气质、品行,也无妨以诗(可以是古体也可以是今体诗)为好、为学,借此增积学问,惠通灵根,以诗境引领画境,以诗情充溢画情,这对众多画家提高画艺水平,提高画作品格,无疑是会有很大裨益的。记得前段时间,我曾绉过一首题画诗,别管歪正,其中有两句云:“诗思拓的画境阔,画翁亦合做诗翁  ”,要“画翁亦合做诗翁”— 我自觉说的还是不会错的!

 

相关链接:【诗画拾说】一:更向其间赋小诗 

http://www.chinazhiqi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Id=50409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10/11/3 14:59:00
--  
学习!
--  作者:姜钧杰
--  发布时间:2010/11/3 20:19:00
--  
“诗思拓的画境阔,画翁亦合做诗翁”说的好! 
--  作者:长安自牧斋主
--  发布时间:2010/11/3 20:31:00
--  
     先收藏,再细读。
--  作者:习玲
--  发布时间:2010/11/5 14:50:00
--  
谢谢楼上诸位老师!
--  作者:墨黛
--  发布时间:2010/11/5 23:00:00
--  
辞典迂心 积思涌汇  好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