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东西南北大家谈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3)
----  兵团四十年感怀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3&id=21790)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2:33:00
--  兵团四十年感怀
 四十年前全国几百万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中,既没有上山也没有下乡, 而是在全国八大军区的建制里, 沿着祖国的边海防围成了一圈.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的的请示报告里对这些兵团的成立做了屯垦戍边的批示.

四十年风云变幻, 我们这一代兵团人冷眼看世界, 追今抚昔,无不感叹共和国曾在1968-69年与两大强权进行的斗智斗勇惊天地泣鬼神的坚决斗争是多么意义深远. 这一代最为引以自豪的是我们亲自参加了保卫新中国的斗争,那段历史的秘辛很多在今天已无人知晓, 但是随着卷入了当年那场以原子战争对峙的中外各国档案的解秘. 历史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
正如很多关心兵团的战友所说,兵团组建的原 因以及兵团的性质和任务是众说纷纭的,必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论证才可能揭开秘底。

于我而言,在开始写作时的想法非常简单,从直觉中感到我们中很多被冠以“被淘汰的一代”的下岗,失业的战友曾经对祖国是有巨大贡献的! 这些贡献不仅仅是在内蒙自治区成立50周年报刊上所说的兵团在工农业上对内蒙所做的贡献,而最被后来的影视报刊所忽略的正是1969年三北兵团广大 兵团战士在强敌压境和核威胁下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196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十几万人离开城市西出边关在千里边境线上组成了那一道血肉长城? 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无声无息灰头土脸的返回家园? 从以往披露出来的史实和最近成立的黑龙江兵团网前兵团现役军人所批露出来的相关中央文件以及当年外电对兵团的评判可以得出一个论断: 全国兵团组建目的是应对美苏夹击而紧急组建的战略预备队,兵团所处位置并不是完全为了农业生产而挑选的, 就是为了打仗。 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不征召正规军? 答案是69年军备已大大增加了,再扩军不论是国内的经济压力或对国外所造成的影响都不允许,适逢由红卫兵自发的上山下乡刚刚开始, 因文革造成的应届毕业生需要分配,而原子战争的威胁迫使党政军中枢和城市人口知识精英大疏散, 文革中积压在城里的几届学生不就是首选的舒散对象和准兵源吗? 你可以猜测这是一石三鸟的谋略,但说成是迫害知青的政治阴谋就太情绪化了,如果有人是冷静的在上纲上线那就有别有用心之嫌了!

总之, 共和国应该记住我们这些“被淘汰的一代”,如果没有全国450万兵团部队沿着祖国疆土部署成一圈防线配合正规军对侵略者构成强大的威摄力从而吓退了敌人, 那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整个中华民族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关键时刻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演出了一场联美抗苏的“三国演义”大戏,从而瓦解了美苏钳制中国的同盟,兵团在完成 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历史史命后全身而退,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很多中美苏三方暗斗的史料让人触目惊心,我将新补上来的资料贴在备忘录中。 我的资料重在给兵团定性,重要的是要重事实找根据, 不断的探索这段历史的真实含意。

最后一点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这一代并不比我们的先人更倒霉,或许我们更走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管怎样说我们不是孬种,我们不比古人做的差!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全兵团.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待续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7/5 12:55:00
--  
翘首以盼。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3:45:00
--  
 回莫班:

当年我们在一起与共和国同在.



本楼是与 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定性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向 那一楼相配合.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3:50:00
--  
 中蒙边界距北京540公里, 摩托化兵团如无阻挡按每小时50公里的前进速度计算, 11小时就可到达北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40公里.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9/7/5 14:49:00
--  
图文并茂,介绍的好详细。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5:06:00
--  
 什么是兵团成立的大背景呢? 首先是越南战争的爆发.




1964 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早在4月就已制定了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37 号作战方案”的美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 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6日清晨6点,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的一个多年宿愿——骑马沿黄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诗情驱动,又有现实的经济目的,可惜就此中断。

对于越战本身,美国讲明了是为了维护民主自由,必须遏制中國共產主义对东南亚的扩张,一旦失掉越南,将引起骨牌效应,波及其它东南亚各国。对中國而言,越 南是中國的南大门,攸关国家的安全,岂能置于美国势力范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中國为了保障东北的国防安全而抗美援朝,现在基于同一考虑,不惜以任 何代价,抗美援越,直到取得全面胜利为止。

   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 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 是,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再度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三线”,成为当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新名词,向各个方面 部署和宣讲。

  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将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对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的专门报告退回给罗瑞卿、杨成武,批示说:“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他还关切地问道:“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说:我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开了会,会议决定:

  (一)在国务院成立专案小组。建议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十三人组成,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

  (二)各个方面的防备措施,除作战部提的四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各有关方面,都必须按照主席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原则,尽快进行研究,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

  (2)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

  (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

  (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

  (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报告将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参加专案小组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应的工业、国防、农业、教育、铁道、城市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纳入明年计划和“三五” 计划。报告还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谢富治任秘书长,日常工作由公安部负责。同时,恢复北京地下铁道建设筹备处,积极准备北京地下铁道的 建设,并考虑上海、沈阳两市地下铁道的建设,通由铁道部负责。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关于三线建设,中央和国务院曾经发出过多种文件,但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的第一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报告确立了今后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建设的战略方针。

  其次,报告制定了一线的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

  最后,报告提出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

  9月5日,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主要内容是:

  (一)三线建设要落实。铁路建设队伍要在9月底到达工地,计委、经委成立落实小组,楼堂馆所要利用起来为三线建设服务。

  (二)三线的调整要立即行动。留下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提高产量。

  (三)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四)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成立铁路指挥部、西南筹建处、后方支援小组,要什么给什么。西南建设以攀枝花为中心,重庆周围搞成一个小体系。在后方搞的厂子,一定要采用新技术。

  以上这些指示表现出,中央书记处已经彻底放弃了6月试图将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并重的最后努力,不遗余力、急如星火地把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

   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9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 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 方基地。”

   在1965年的基本建设总投资133.9亿元中(中央投资89.7亿元,地方投资44.29亿元),三线建设占42亿元,约三分之一;初步安排的690 个大中型项目中三线占187个,不到三分之一。但在实际中按照这个安排,包括生产建设各个方面在内,木材不足150亿立方米,水泥不足80万吨,设备中的 短线产品缺口也很大,在尽量安排国防和三线建设需要后,则难以照顾其他方面的需要。

  阵阵袭来的战争阴云,使祖国广袤的西部地区,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占有空前的重要位置。


国务院知青办顾老透露了一段毛泽东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与战备结合的指示:

当时为什么叫上山下乡呢?这 里面有一个历史背景.64年或65年谭震林根据总理的指示,那时毛主席已经提出来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建设三线.所以这样的话就动员城市人口特别是知青去占 领山头.那个时候叫的很响,国务院也有文件,就动员知识青年下乡去占领山头去.占领山头的意思呢就是将来防止特务.毛主席提出来建设三线嘛,备战备荒为人 民,所以这个知青工作呢正好和这个结合起来,要占领山头.所以在64年65年就开始提出来去占领山头去,那时候还叫下乡上山,不叫上山下乡.所以当时有这 么一个历史背景.

我也找到了相关的毛泽东的原话:

"1965年开始,根据毛泽东主席加强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知青安置工作中,突出上山。毛泽东主席说:"要防止帝国主义向我们进攻。1964年我国的原子弹一爆炸,赫鲁晓夫一下台,中国就特别引起世界注目了。我国有那么多山,丢个万把特务下来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占领山头。谁去呢?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去,像江西办垦殖场那样,把山头通通占领。福建、浙江、江西和苏南、皖南以及河南、湖北、四川的山头,都得占领,这叫第三线,我们要加强这个三线"


同时在《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中也透露出了大专院校战备疏散的初步构想:

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这在1969年都应验了!毛泽东说:所以我们要占领山头。谁去呢?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去,像江西办垦殖场那样,把山头通通占领这段话中的江西垦殖场就是文革中成立的江西农建师.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5:34:00
--  
以下是引用槐乡在2009-7-5 14:49:00的发言:
图文并茂,介绍的好详细。


回槐班:

这楼的资料有些在<研究与探索>发表过了,现在重新整理依新题目再发.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7/5 16:13:00
--  
上节中有一段毛泽东的话:"要防止帝国主义向我们进攻。1964年我国的原子弹一爆炸,赫鲁晓夫一下台,中国就特别引起世界注目了。"

粗看上去这段话不难理解, 但是当我们知道内情后就不由得感叹了. 四十年后, 当我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网站上看到了一则寓意深长的报道后深受震动! "社科院报告披露40年前我国调整经济发展计划原因.


 首页 ; 中美关系



 社科院报告披露40年前我国调整经济发展计划原因(05/30)

一部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经济研究专著透露,美国在中国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前夕曾秘密酝酿突袭中国核基地,这迫使毛泽东等最高领导层紧急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转移到易守难攻的西部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30日在北京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这部由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主编的当代经济史首次向公众披露了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重大转变的重要原因。“三五”计划是指导1966年至1970年国民经济工作的国家计划。  
   
    由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要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提出要重点“解决吃穿用”问题。然而,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使毛泽东改变了“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确认中国核武器计划的存在,评估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大约在1961年底接近完工,在1962年提供钚。美国判断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在1964年制定了突然袭击中国核基地的计划。

    根据美方已解密的绝密档案,美国国务院曾建议对中国核基地采用“公开的非核空中打击”。一份由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官员乔治·拉特延斯署名的绝密文件称:“为把中国可裂变物质生产设施摧毁到需要完全重建的程度,就必须采取‘相对沉重’的非核空中打击。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打击水平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1964年9月15日,美国最高决策层形成了最终看法:在中国爆炸原子弹,与美国对中国采取不宣而战的打击之间,还是后者更有风险。对中国核设施的攻击,应该在“军事敌对”发生时才可进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尽管美国突袭中国核设施最终没有发生,但中共中央已决定要战略转移全国的经济力量。

    60年代初期,中国14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全国14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和20个人口50万至100万的中心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

    “三五”计划调整后,发展重点放在了西部地区的三线建设。计划确定了今后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建设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一线的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三线建设的选址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

    调整后的“三五”计划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中央甚至考虑开工修建对输送战略物资具有重要意义的青藏铁路。

    经济学家指出,因国际形势而发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也产生了积极意义——“三五”计划实际上第一次吹响了开发西部的号角,如果不是当年的三线建设,现在西部发展的基础条件将更为薄弱。



                                                                                                                     

--  作者:内蒙五原
--  发布时间:2009/7/5 17:34:00
--  
最后一点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这一代并不比我们的先人更倒霉,或许我们更走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管怎样说我们不是孬种,我们不比古人做的差!

--  作者:内蒙五原
--  发布时间:2009/7/5 17:34:00
--  
 四十年前全国几百万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中,既没有上山也没有下乡, 而是在全国八大军区的建制里, 沿着祖国的边海防围成了一圈.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的的请示报告里对这些兵团的成立做了屯垦戍边的批示.

四十年风云变幻, 我们这一代兵团人冷眼看世界, 追今抚昔,无不感叹共和国曾在1968-69年与两大强权进行的斗智斗勇惊天地泣鬼神的坚决斗争是多么意义深远. 这一代最为引以自豪的是我们亲自参加了保卫新中国的斗争,那段历史的秘辛很多在今天已无人知晓, 但是随着卷入了当年那场以原子战争对峙的中外各国档案的解秘. 历史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
正如很多关心兵团的战友所说,兵团组建的原因以及兵团的性质和任务是众说纷纭的,必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论证才可能揭开秘底。

于我而言,在开始写作时的想法非常简单,从直觉中感到我们中很多被冠以“被淘汰的一代”的下岗,失业的战友曾经对祖国是有巨大贡献的! 这些贡献不仅仅是在内蒙自治区成立50周年报刊上所说的兵团在工农业上对内蒙所做的贡献,而最被后来的影视报刊所忽略的正是1969年三北兵团广大兵团战士在强敌压境和核威胁下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196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十几万人离开城市西出边关在千里边境线上组成了那一道血肉长城? 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无声无息灰头土脸的返回家园? 从以往披露出来的史实和最近成立的黑龙江兵团网前兵团现役军人所批露出来的相关中央文件以及当年外电对兵团的评判可以得出一个论断: 全国兵团组建目的是应对美苏夹击而紧急组建的战略预备队,兵团所处位置并不是完全为了农业生产而挑选的, 就是为了打仗。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不征召正规军? 答案是69年军备已大大增加了,再扩军不论是国内的经济压力或对国外所造成的影响都不允许,适逢由红卫兵自发的上山下乡刚刚开始,因文革造成的应届毕业生需要分配,而原子战争的威胁迫使党政军中枢和城市人口知识精英大疏散, 文革中积压在城里的几届学生不就是首选的舒散对象和准兵源吗? 你可以猜测这是一石三鸟的谋略,但说成是迫害知青的政治阴谋就太情绪化了,如果有人是冷静的在上纲上线那就有别有用心之嫌了!

总之,共和国应该记住我们这些“被淘汰的一代”,如果没有全国450万兵团部队沿着祖国疆土部署成一圈防线配合正规军对侵略者构成强大的威摄力从而吓退了敌人,那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整个中华民族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关键时刻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演出了一场联美抗苏的“三国演义”大戏,从而瓦解了美苏钳制中国的同盟,兵团在完成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历史史命后全身而退,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很多中美苏三方暗斗的史料让人触目惊心,我将新补上来的资料贴在备忘录中。我的资料重在给兵团定性,重要的是要重事实找根据, 不断的探索这段历史的真实含意。

最后一点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这一代并不比我们的先人更倒霉,或许我们更走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管怎样说我们不是孬种,我们不比古人做的差!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