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东西南北大家谈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3) ---- [原创]再论“青春无悔”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3&id=4405) |
-- 作者:苍狼向月 -- 发布时间:2008/9/6 13:57:00 -- [原创]再论“青春无悔”
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知青”这个特有的名词,1800万热血青年被冠上了“知青”这个名词。超大规模的不合情理的迁徙,使这1800万知青远离家园故土,父母和亲人,开始完全陌生的生活。1800万个家庭陷入亲人离散的悲惨境地。
知青生涯是我们的磨难, 也是中国的磨难。还有一些知青,因为出身不好的“原罪”而遭受到毁灭性的惩罚,招工.招生的择优录取,从根本上把他们排除在外,他们的命运更为坎坷。当他们用羡慕的目光欢送着高高兴兴离去的朋友时,他们心灵上的伤痛有多沉重,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觉到。
|
-- 作者:苍狼向月 -- 发布时间:2008/9/6 13:57:00 -- 现今社会上没有人会去纪念“大跃进”多少周年,没有人会去纪念文化大革命多少周年,没有人会纪念“五七干校”多少周年,因为这些运动是祸国殃民的。倒是知青们在纪念“知青运动”多少周年,知青人还在,知青们的热情还在。而且纪念“知青运动”多少周年的,都是知青运动的直接受害人---知青自己!看来倒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不忘国耻而去纪念“九一八”。但又不像,一个是恨,一个却是爱。甚至有的高论觉得此法不失为培养人才的一条道路,换个角度;假如有人说如果日本占领了中国,中国就会像日本一样富强一样。你一下就会觉得其丑陋起来。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9/6 14:50:00 -- 知青自己上山下乡的经历和这个运动本身之间既是同一件事,却又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区别.毕竟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绝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真实人生,也给很多乡村的民众留下了至今难以忘怀的印象.仅这一点就值得大家进行一番深思. 至于是不是"无悔",或者说应当从哪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总结,知青们是一种自我思考,而作为历史却应当或者说可能需要从另一种不同的方向上去进行总结了. 苍狼兄的帖子相当精彩!由此大概能够引发更多的朋友来就此话题进行讨论.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要想就得出一个大多数人相当统一的看法来,毕竟为时过早. 对于历史,很多时候得到了时过境迁以后,当人们能够把很多当时现实中虽然普遍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对历史进程并没有发生有效作用的因素逐步剔除之后,才可能形成一些相对统一的结论来. 所以,就我本人的观点看,现在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大多数朋友能在这里玩得开心吧.这应当是我们总体上目前奋斗的一个具体目标了. |
-- 作者:呼盟知青 -- 发布时间:2008/9/6 21:17:00 -- 精彩!无奈上网不便,不能常来,也就不发言了!但我是支持楼主的观点的。 |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8/9/6 21:49:00 -- 我是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不管对于个人来说,那段经历是起了什么作用,作为上山下乡整体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于国于家于个人都带来灾难,也许有些事今天看得还不够清楚,但几十年后,历史会有一个判断的。 |
-- 作者:设字209 -- 发布时间:2008/9/6 23:23:00 -- 由于学历的劣势,使老三届知青如今在社会发生转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后,又成为最先下岗的一群人。在舆论中最容易听到是功成名就的知青讲述劫后辉煌,而不容易听到知青中的利益受损者述说的不幸。其实,沉默者才是大多数。他们小时候生活在国家的困难时期,青少年成长在“文革”的政治局面动荡的年代,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下岗”又成了他们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 |
-- 作者:胡子 -- 发布时间:2008/9/7 8:32:00 --
读了您的大作,心灵为之震撼。您的论述全面、精辟、深刻,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高度总结。我是1975年下乡的小知青,至今没有什么成功,在金字塔的底层,也可能不是最底层维持着基本生活。我为了消磨时间,开始上网写点东西。于是写了回忆下乡生活的《我是文化人》、《难忘兴隆河》等。我的文章发出后,一些网友回复说,尽管你的回忆是真实的,但那毕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年代,你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等等。今天看到你的文章,我有点不自量力,好象也把自己划到高喊“青春无悔”的那个人群中去了。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只是还是想说几句话。因此,我把我对网友的答复和我接着又写的一篇《寻找快乐和美好》放在下面,算是袒露一下我这个没有遭过大罪的小知青的心扉吧。
我们下乡地处东北平原,且是知青运动后期,政府在福建莆田李庆霖事件后,对下乡政策又有所调整。但春天,我们也是吃不到蔬菜,一年很少吃到肉,所以才去偷吃老百姓的鸡鸭鹅狗。冬天,我们睡觉要戴上棉帽子,胡子上都结满了霜花。我们的同学被河水淹死了!被知青殴斗打死了!被疯狗咬死了!被蚊子叮死了!都是有名有姓的!
我们今天回忆那段岁月,是在寻找我们青春的浪漫,我们青春的美好。我们说青春的浪漫和美好,就象说生命的浪漫和美好一样,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不论经受什么样的磨难,人的青春和生命都是值得回忆和赞美的。实际上,很多优秀的知青文艺作品已经展示过,知青们在艰难中照样有着快乐;在痛苦中照样有着人生追求,照样有着美好的爱情,他们的生活照样有着鸟语花香、花好月圆。我们承认,我们的快乐和追求被时代扭曲了,但我们还是从那个痛苦的年代走过来了!
今天,我们高兴看到,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并不断在愈合那个时代流下的滴血的伤疤,我们的民主和法制正在不断健全。因为那场灾难,我们这一代人至今还在吞咽着它的苦涩,但是我们的后代已经过上了还算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已经在抱怨儿女们没有经受过磨练和苦难,不懂得关心别人,以至于道德水准下降了。但愿我们的后代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我们的回忆中汲取一些健康的东西,而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在赞美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 前些日子,我和田园分别在五十相聚发表了两篇散文,追述我们在农村那段生活,搜寻我们青春时代的浪漫和美好。一眼如梦的清泉和一条难忘的小河,给夏日中的网友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同时也荡起了一点点浪花。有网友说,我也度过了那段生活,可它带给我的是不尽的苦与痛,没有看到什么美好与快乐。有网友说,之所以他们如此快乐,是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者,受到了当时农村的重用。还有的网友说,尽管你描绘的如此美好,但那也是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年代,等等。我们非常感谢网友们对两篇小文的关注,一篇文章能够在读者中引起争论,这对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鼓励和鞭策。
在我们五十相聚,大多数网友都是那个痛苦年代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对那样一段岁月,我们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我们必须肯定,网友们所陈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一代知青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尽管在那苦难中还有一些快乐。对那些美好和快乐,我们当时只是一些感触,只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体会得更加深刻一些。
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题目。但真正用生命去体味和感受,却需要我们用掉一生。回味昨天,感受今天,展望明天,是一本厚厚的书。谁能准确地说出它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忧伤呢?
度过了五十几年的人生,我们多多少少对此有了一点点的认识。面对痛苦和忧伤,面对失败和挫折,面对误解和刁难,面对病痛和折磨,面对强权和打压,面对战争和灾难,面对一切烦恼和忧愁,这世界和生活中的美好还存不存在呢?我们怎样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呢?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暗淡的岁月没有错,错误的是我们自己让自己暗淡下去。
当我们从无边的痛苦和折磨中挣扎出来,我们一定会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生活中快乐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生命的颜色是如此的鲜艳和夺目!因此,面对那样的苦难,我们才不言放弃,我们才昂首阔步的走了过来!
大自然是美好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一种选择。我们的生活虽然苦,但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朝阳、晚霞、彩虹,有清泉潺潺、流水声声,有鲜花、青草、绿荫。我们村旁的那条小河,给了我们太多的安慰。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当我们脱去衣服,跳入清凉的河水,我们的心情便豁然开朗了。今天,旅游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一个原因,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好和快乐是不是另一个原因呢?
音乐是美好的。那流淌在我们心头的音乐,释放着我们的愁绪,陶冶着我们的情怀。我在《夜半歌声》中,对集体户里狼嚎鬼叫的夜半歌声,做过尽情的描述。田园的《乡村池塘》,留下了我们一把二胡,一根短笛,一只口琴,一副竹板演奏出的美妙声音。如果没有音乐和歌声,我真不知到怎样度过那些难熬的夜晚。
爱情是美好的。美好的爱情让我们受用终生。一个人在最痛苦的岁月,只要他获得了爱情,他就不怕任何苦难。《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众多文学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人妖颠倒的岁月里,爱情带给人们的伟大力量。那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知青恋人间的两只手。那时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敢拥抱和接吻的,他们只有把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除去吃饭、劳动和睡觉,他们的手就那样旁若无人地相握,久不分开。我的一生都为我只有牵手的初恋而惋惜。是纯真无暇的爱情让多少知青度过了艰苦岁月,成就了那么多幸福美好的姻缘。
生命是美好的。再痛苦的岁月,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我们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我们有亲人,有他们对我们的牵挂,有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我们每时每刻被亲人的关怀和爱包围着。我们有朋友,是朋友让我们倾述情怀,携手向前。我们有生的欲望,我们期盼着明天早上那轮升起的朝阳。只要我们热爱生命,我们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青春是美好的。尽管我们的青春被无情的岁月剥夺了,但他还是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顽强的足迹。青春使我们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充满了友谊,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充满了欢乐,让我们把那些痛苦和忧伤轻而易举地抛在了脑后。青春是上天恩赐给每一个人的,谁也不会把他夺走。就象我们的童年,时代再复杂,我们的童年是无邪的;社会再黑暗,我们的青春是闪光的。我们常说青春无悔,赞美的是我们自己的青春,而不是伴随我们度过青春的那个年代。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痛苦中有快乐,艰难中有追求。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生活的路就无比宽广。逆境是痛苦的,但有多少人在逆境中挺起了自己的身躯,用顽强的抗争成就了伟业。当年的知青中,有多少人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了现在的企业家、科学家、作家、诗人、校长、教授,成了祖国的栋梁。让我们这些共同走过而碌碌无为的人感到汗颜。我理解他们不去抱怨那段痛苦和艰难的岁月,因为正是那些磨练,为他们的生活做了积淀,使他们有了骄傲和自豪的今天。我们今天还会有逆境,还会面临下岗和失业,而下岗和失业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知青。但我相信,把你打倒的不会是生活本身,只能是你自己。我们的生活真的不乏美好,还有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等等。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明天肯定还会到来。我们也许还要面对我们经历过的苦难,我们也许还要面对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更大的苦难。朋友,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和快乐吧!但一定要付出代价,那就是热爱,那就是坚强。我和田园衷心地祝福每一个朋友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9/7 10:55:00 -- 好精彩的各位跟帖!与楼主的大作共同构成了一套绚丽的画幅! 作为一代人的青春,它恐怕不会轻易地被一段历史所完全泯灭掉的. 作为一个人的青春,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特有的一份光芒来.这应该是我们更需要发掘的吧?因为,我看着上面的帖子,突然想起了铁窗下的一个鲜活生命--小萝卜头.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9/7 11:46:00 -- 顺便把我原来的一个帖子发过来,算是一种意见来参加讨论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了。 这些天在论坛中看了很多朋友的回忆与评价。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整理出来,供朋友们参祥。 第一个层次:从社会大环境上分析。 缩小乃至消灭“三大差别”,是我们当年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说是一个理想吧。 三大差别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它,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整体上的提高,而绝不会是让城市再返回到(本质上则是破落到)与三农平齐。后者似乎是当年“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等人的做法。实践已经无情地淘汰了它。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角度看,城市和工业客观上先行一步地获得了大机器生产的优势,从而成为新兴生产力的领军部分。当这种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三农”能否亦步亦趋地跟上这个总体发展的步伐,则成了城市与工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于是“反哺农业”成为势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原始动机或者说客观环境却与此相反。抛却当时的各项政治因素不谈,它应该是在城市一片混乱、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再因此而无法正常接收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发动起来的。这就已经是很不正常、也就是已经违背了客观规律要求的做法了。 第二个层次:从知识青年自身的状况分析。 最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毛主席相关指示发表以前),似乎多数是从奉献的角度出发自愿选择的人生道路,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因家庭原因被迫前往的。 可是到了伟大领袖一挥手以后,上山下乡立刻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滚滚洪流,真的像山洪暴发一样。要不是各自先后建立大规模的兵团,这么多人真得把咱们的“广阔天地”给挤塌了!而在这大拨轰的人群中,想法可就肯定已经是无奇不有了吧。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尽管大家的初始想法各种各样,但应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的认识绝对地不足!因而,“准备不足”就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体归于失败的内在原因。 我接触过北京67年首批自愿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那批知青战友。他们十人下乡后真的按照自己的决心很快与当地牧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过只是在追求“融合”,而并没有真正找到如何“改天换地”的道路(我感觉)。 当然,无论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融合”作为第一步的实践总是必要的。只能融合,才能站稳;只能站稳,才能迈步,然后才提得到如何“前进”。 可这融合绝不是单方面的事。像大家的帖子中,似乎就不乏对方(贫下中农)不买帐,甚至敌视知识青年的事实。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识青年的到来,客观上增加了农民负担,用当时的话讲就叫“争口粮”。 知识青年绝大多数肯定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他们所能直接体会到的自然只有他人对自己的排斥与压迫,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到这是整体方针设计上的不足呢? 但是,青年人是不会轻易在命运面前低头的!天生的朝气和文革中锻炼出来的勇气始终在大家的心底里起着作用。“奋斗”成为我们向命运抗争的实践行动。大家为此投入了大好的年华和无数的心血,并由此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迹。 所以,在绝大多数知青中产生了一种非常令今天的人们不解的“知青情结”:尽管提起当年无不会集中到一个“苦”字上,但相当一个多数的知青们都会对自己的以往下乡经历念念不忘,情深脉脉。那种甜蜜的感觉绝不是大多未曾有过那段经历的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不足的准备与后面讲到的拼搏的本性,造就了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空前绝后的“悲喜剧”式的特殊人生经历。 第三个层次:其它现实方面的分析。 记得那时候还没有设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原来的机构叫“安置办公室”,简称“安办”。 安办的安置工作程序与操作,是参照原来的一些做法制定的。 然而,有一点当时的人们包括安办工作人员甚至国家领导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突然来临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固然是一个解脱,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却又是否真正能承受得住呢? 从结果上看,知识青年确实是从上山下乡中得到了今天的城市年青人们根本无法得到的、普遍的、广泛的和深刻的磨炼。但从支付的成本看,或者说从国家整体的部署安排上看,应当说是全盘的失败。那几年,为了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听说国家把全部农业税都拿出来用了。结果怎么样呢?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依然如故。而且,既然名为“安置”,也就是“放下去就不管了”的意思。大原则是知青与当地人同等待遇(这个原则自然是管不了下面某些社员去不平等地对待知青了),所以对知青的安置一般除了第一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而庞大的农业税到了底下就成了“杯水车薪”,真的对实际于事无补了。 如此窘境,再加上当时极左的风潮,一切只从“政治路线”上讲问题,因此几乎没有从整体上大规模地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举措,大规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形成大规模的破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试着谈谈现在。 我和许多朋友聊过“结论”这个话题。 我的观点是: 作为国家整体部署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当否定的。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我觉得,只有把这件事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开来讨论和认识,事情才能讲得清楚。 到了今天,知青们大多垂垂老矣。整体上分成了两大块:一块事业有成,总体上融进了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此中除少部分(我始终认为是少部分)志向远大者仍然关心着知识青年兄弟,多数已经不需要因而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个当年的特殊身份话题了。还有一块则是各种原因导致际遇不佳,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在“弱势群体”中徘徊。这后一部分人中也包括一些退休后仍然不甘寂寞还想做一点有益事情的老知青们,于是就有了大家共同的“知青话题”的以“知青”命名的各类活动。 鉴于当年数千万人上山下乡几乎是整整一代人都参与了进去,因此,今天谈知青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在谈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就有了两层意义或者说两个主题。一曰“怀旧”,一曰“抚今”。前者是通过回忆凝聚大家的人气,后者才是大家期盼得到的真正目的。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今后对待各种以“知青”命名的活动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也就明确了,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我们晚年奋斗的内容也就清楚了。 一点愚见。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唯供各位一笑耳。 |
-- 作者:龙女 -- 发布时间:2008/9/7 12:38:00 -- 楼主和以上几位说出了我想说不会说的,精辟!!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