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东西南北大家谈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3)
----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转人民日报)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3&id=73425)

--  作者:湘江孤燕
--  发布时间:2012/2/23 10:15:00
--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转人民日报)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  作者:湘江孤燕
--  发布时间:2012/2/23 10:16:00
--  
这篇文章放出个什么信号???
--  作者:共同
--  发布时间:2012/2/23 12:49:00
--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两个“宁要”、“不要”有意思。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12/2/23 13:25:00
--  
 

湘江孤雁的转帖: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转人民日报)


和另一篇文章好象有点“双胞”?但用了不同标题。



人民日报: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  作者:小油灯
--  发布时间:2012/2/24 0:23:00
--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话说到这个程度,说明己经很危机了,有点乱弹琴的味道了。
搞经济的搞不好,搞起政治来了,说明了面对经济危机,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没治了。

 


--  作者:湘江孤燕
--  发布时间:2012/2/24 10:34:00
--  
以下是引用丹阳在2012-2-24 10:20:00的发言:
    “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官方文章的一句套话,本文将“经济体制的改革”放在首位,放在“政治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之前,不是一种疏忽,而是一种“赤裸裸”。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够,恰恰是“政治、社会、文化改革”的没有跟进,恰恰是涉及民生、民态、民权、民心以及党风、政风、社会风气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的“GDP"增长迷惑了许多人,增长因素何在?组成何在?为何国内问题与”GDP"的增长成正比而不是反比?难道不是“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原因吗?一味强调经济的增长,不是愚昧就是别有用心!

一针见血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2/2/24 11:40:00
--  

  

  何以歇斯底里?呵呵,也有段时间了。改、改、改,三十年的改,还在叫唤改,不改还死路一条,接着往哪儿改?

  

  经济基础基本上改了,剩下的大型国企最后的奶酪(最近也太忙乎点了,特别关注哈),再改与草民有啥关系(这关系早就在“国营”改“国有”已经了断了)?

  

  改革第一笔刀皇甫平撰文,不要以打工者心态对待,透彻,明了,这叫“顶层设计”,草民怎么懂得?这不“宁要…不要…”的极端句式也用上了,那么危机又是谁造成的?但草民们只懂得生活压力从改了的四面八方挤压过来(这才是真正的危机!),这就是“打工者”的心理感受,而“打工者”是社会的主体。然而,整个世界的资源半数来自于中国,国民富得溜油了?没有!人均数告诉你,一百多个国家,中国依旧排在一百位之后……权贵们,别亟不可待,也别胜利大逃亡,更别“孤苦伶仃”做裸官……草民们只要一句话,“惩办卖国贼”“惩办贪官污吏”让其成为时代的洪流!!!

  

  江湖上有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呵呵。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12/2/24 16:18:00
--  
 对于两革而言, 都有人不满。所不同之处在于文革时代要是对“四人帮”不满就会遭杀身之祸,而改革时代可以批邓和挖苦胡温但没人来杀你。自从出了孔庆东,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与南方汉奸画上了等号,据说变成了美联社分社,那就该有人拉起一彪人马重上井冈山!

问题在于就算“二次革命”成功,“打富豪分资本”后新的“大救星”肯定能够给中国带来第二次解放,接下来呢? 缴获来那么多洋房别墅大奔宝马都分给昔日的农民工? 救星们还划分级别吗? 还有“特供店”吗?还出文强,王立军吗?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那就把原子弹先发制人的全都扔到美欧两大洲? 俄国,印度呢? 都是潜在的帝国主义。没准朝鲜又象当年的越南一样,你解放的过来吗?

老孔骂人很痛快,但拿不出一点可行的“不改方案”,他敢说再高举三面红旗? 每七,八年再搞一次文革“焚书坑修”? 城里人全下乡? 农民全进城? 还有就是一定要解放南沙,不过老人家在世时就定下了独生自子女政策,如果敌人来犯老少上阵没的说,但是主张出兵海外争议领土的人们可是一定要先送子“下海”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2/25 9:32:00
--  
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怎么说都没关系!路终归是要往前走的!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12/2/25 10:25:00
--  
 北京日报:现在有言论赞扬张春桥与江青 是历史倒退

2012年01月07日 10:11   作者:王海光

     核心提示: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重新肯定和赞扬“文革”的错误思潮,有些言论公然赞扬江青、张春桥,这是违背党的《历史决议》的。这就不是历史的“徘徊”,而是历史的倒退了。这些思潮言论的出现,有着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背景,也有对历史的误读。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2月12日第19版 作者:王海光  原题为:伟大历史转折的伟大前提——重温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意义

    粉碎“四人帮”是“大快人心事”,顺应了党心民意

    王海光(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粉碎“四人帮”时,我正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守备部队当兵,消息传达下来后,我们是从心底里由衷地痛快,高兴,舒畅,感到国家有希望了。

    武力(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76年10月,从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到正式传达消息有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在北京郊区插队。记得先是“小道消息”传来,大家奔走相告,喜形于色;然后是正式传达;随后是流传着各种版本的细节描述,还有各种各样讽刺“四人帮”的政治笑话。郭沫若那首“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的《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情绪。35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研究当代史的学者,我有时会思考:当年我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在那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对上层的政治斗争并不真正了解,为什么会对抓捕“四人帮”那么激动和振奋呢?而且不仅仅是少数人,不仅仅是插队知识青年,几乎是整个社会,从工人到农民,从干部到知识分子,都感觉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由此我明白了什么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

    粉碎“四人帮”为实现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

    武力:当时,为什么人们对“四人帮”那么痛恨?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四人帮”逆历史潮流而动。“四人帮”真正突出成为极左思想和势力的代表是在1974年“批林批孔”和批判“右倾回潮”之后,本来周围的人们都把1975年的全国人大召开和邓小平复出,看作国家开始回归正常秩序和发展轨道的标志,“四人帮”硬要对着干,提出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这违背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和潮流。二是“四人帮”愚弄人民。“四人帮”口头上好像是代表广大的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但是所做的事情,都是不把人民放在眼里,拿人民群众当傻子,随心所欲地愚弄。将人类文明的许多好东西都作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打倒了,不仅将追求正常的物质生活看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加以否定,还要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变成荒漠,把人民变成白痴。即使在当时,我所认识的成年人,都对姚文元的《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文章所宣扬的理论非常反感。而人民心中所不断积累的不满,已经在1976年4月的“天 安门事件”中表现了出来,但“四人帮”仍然一意孤行。也正是粉碎了“四人帮”,为中华民族清除了阻碍前进的礁石。

    粉碎“四人帮”是党中央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在非常形势下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的一场斗争。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是新时期历史转折的一个重要阶段

    王海光:“四人帮”是具有“文革”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抓捕了“四人帮”,实际上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是中国新时期历史转折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上,开始清理“文革”的“左”倾路线,强调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重新提出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问题。思想上,开始清算教条主义、极左思想的危害,批判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四人帮”谬论。经济上,工作中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组织上,清查了各地的“文革”帮派体系,邓小平再度复出,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开始对“文革”中大量的冤假错案进行清理……这些政策调整都是对“文革”路线的否定,全国范围的“揭批查”运动,直接把如何认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摆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这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历史的铺垫。这两年虽然在党中央指导思想上还带有过去的“左”的东西,但这是历史转折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当时虽然“文革”的遗留问题很多,积重难返,百业待兴,但是没有人再想回到“文革”。没有这个社会心理基础,以后的改革开放是推不动的。我们现在的党史本子把这两年定为“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虽然评价有些低,但还是承认是在“前进”的。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重新肯定和赞扬“文革”的错误思潮,有些言论公然赞扬江青、张春桥,这是违背党的《历史决议》的。这就不是历史的“徘徊”,而是历史的倒退了。这些思潮言论的出现,有着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背景,也有对历史的误读。他们忘却了“文革”给人民带来的普遍贫穷,希望以民粹主义动员底层民众,重新来一场“造反”运动,这将又是一次折腾,只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下,人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