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劲草
-- 发布时间:2008/11/8 11:52:00
-- [推荐][转帖]2人包下全村1820人耕地
□本报记者 陈彩霞
来到瑞安市飞云镇马道村,是因为这是一个100%实现土地流转的村庄。洗脚上田后的农民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耕地全流转
比例百分百
对于马道村村民来说,“农民”这个称谓对他们来说已经名不副实,从1993年开始,全村的农民,除两人转包了村里所有的耕地成为种粮大户外,其他所有的农民已经转身二、三产。
村支部副书记王小娒告诉记者,马道村共有562户,1820人,耕地面积只有554亩,人均三分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促使农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耕地开始出现抛荒现象,到了90年代中期,农户纷纷开始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土地耕种成了农户的一大包袱。村两委商定在“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将农户承包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然后再包给种粮大户。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二、三产业后,村集体经济奇迹般地壮大起来。
农民变工人
收入翻倍增
摆脱耕种压力后的村民在经济大潮中迅速崭露头角,除20%的农民出外创业、经商外,其余的在当地投资开店办厂,有的农民则变成了正常上下班的工人,村里还建起了两条商业街,店铺林立,大酒店、服装店、鞋帽店、珠宝店一家挨着一家。
在商业街上,记者碰到该村村民焦绪炎,今年46岁的他和妻子在这条街上经营着床上用品和运动鞋等两间店,其中一间店面自有,另外一间系租用。他告诉记者,他家5口人,总共只有1.5亩耕地,那时候,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年人均收入也就二三千元。记者问他家里现在年人均收入多少?他笑笑说,两个孩子都各自上班去了,他和妻子守着店,一年纯收入有十来万元吧。他还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活好了,没有什么生活负担,他的妻子还免费教村民打太极拳,经常到省城参加比赛呢。记者又问他还有没有可能回家耕种农田?他听后大笑,说不可能了。
下转3版
新经验 新启示
马道村,是我市土地流转工作步伐迈得比较快的一个村,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后,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土地用途,还通过村民自办企业和村集体办市场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保证了村民土地流转后,稳得下去,富得起来。马道村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就只是一个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