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东西南北大家谈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3)
---- 从下放到下岗---知青一代三十年苦难几时终结?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3&id=8129)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1/12 15:22:00
--
此转帖应该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总体评价角度似有失偏颇:知青中的成功者绝不会只是“极少数”。生活相对稳定者都有过自己或多或少的成功业绩。 该作者的评价有些过于情绪化了吧。
|
-- 作者:散墨
-- 发布时间:2008/11/12 21:18:00
--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08-11-12 15:22:31的发言: 此转帖应该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总体评价角度似有失偏颇:知青中的成功者绝不会只是“极少数”。生活相对稳定者都有过自己或多或少的成功业绩。 该作者的评价有些过于情绪化了吧。
情绪化,正说明是真情,即便过于了,也比虚伪的掩盖和别有用心的粉饰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
-- 作者:思安
-- 发布时间:2008/11/15 10:48:00
--
这一代的许多人在四十多岁时就被迫下岗,人在中年便过早地退出事业发展的舞台,忍受低收入生活的艰难。这一代人是毛的革命的弃儿,邓的改革卸下的包袱。
|
-- 作者:那年我十五
-- 发布时间:2008/11/15 11:06:00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15 14:34:00
--
这篇文章的原题目是:
陈意新:从下放到下岗1968-1998
陈意新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校区历史系助理教授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1999年12月号总第五十六期 本文版权为香港中文大学所有,如欲转载、翻译或收辑本刊文字或图片,必须先获本刊书面许可。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15 15:22:00
--
看来这类话题永远会引起老知青们的不同反馈, 可能需要"和而不同"来平衡.下面是我从一个知青网上摘录的一些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的回复:
读者一2008-9-17 14:23 楼主自己也是知青,不是现在命运很好吗? 很多人都很好嘛,为什么呢? 好?不好?标准即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已经变历史的东西,每个人自己会联系自己、国家的情况来思考的。现在中国走在世界大格局的变盘时期,保全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稳定,不要被剪了羊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读者二 2008-9-17 14:35
原帖由 XXX 于 2008-9-17 14:23 发表 
楼主自己也是知青,不是现在命运很好吗?
很多人都很好嘛,为什么呢?
已经变历史的东西,每个人自己会联系自己、国家的情况来思考的。
现在中国走在世界大格局的变盘时期,保全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稳定,不 ... 不仅同意,而且支持!就象谈论的那个普世价值观一样,还有什么比让当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普世?还有什么比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和谐更普世?
读者三 2008-9-17 16:51
原帖由 XXX 于 2008-9-17 13:16 发表
身在大洋彼岸谈论着遥远东方的事,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另一种社会时尚。让谁多了解一些自己命运?难道我们连自己的命运都不了解了吗?还用得着陈意新这个既没插过队也没有到过兵团的美国北卡罗来纳 ...
深有同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15 20:41:00
--
#12
看来你很喜欢跟我聊天, 大家都是老熟人,老对手,很希望你能象家网战友在这里坐不更名,站不改姓. 引用"别人"的话最好别用"知情人". 你从"一个"网站上找来的回帖跨度不小! 第一帖和第二帖跨度为三年,第二帖和第三帖也是跨度为三年!而我找的回复是在一个楼里连续的,就在你们网站. 你的呢? 还是去我们那里聊吧!
http://www.bingtuan.com/mybbs1/archiver/?tid-25469.html
以下是引用白银刀亥在2008-11-15 20:05:09的发言:
有荤无素不成席,添几道素菜,这才算是一桌完整的宴席! 下面也是从一个知青网站上摘录的一些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的回复: 从一个知青网站上摘录的?
读者一
2005-07-28 11:30:57
读者二:
2008-03-18 21:57:28
读者三:
2005-07-28 11:30:05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15 21:06:00
--
#12
我要睡觉去了! 时差真奇妙.我这里是凌晨四点, 国内是晚上八点. 东海岸该天亮了?
|
-- 作者:回首
-- 发布时间:2008/11/15 21:15:00
--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08-11-12 15:22:31的发言: 此转帖应该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总体评价角度似有失偏颇:知青中的成功者绝不会只是“极少数”。生活相对稳定者都有过自己或多或少的成功业绩。 该作者的评价有些过于情绪化了吧。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16 1:57:00
-- [分享]你为什么是穷人,穷人缺少什么?(第三章)
#12
我睡了一觉回来看到了你的回复, 那个回合也就如此了. 人家中知网这里是<探索与研究>栏目,我希望我们内蒙兵团两网的人到这里来要学习这里很多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不同观点的争论在哪里都有, 从争论双方的研究论据和辩析水平应可看出胜负,但还不够. 还有一条就是天意朋友说的的从争论一方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人品. 你在我另一楼里说了不少话,我不想在中知网回答你的那些在兵网的旧事.我在家网都回答过你了,去注册后在会员园地(只对注册会员开放)就可看到.
你在我楼里有一个跟帖被删除,我想还是应回复你,但你违规的原话就不都引述了.我想还是引用你们网里你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来回答你的问题最贴切. 我对那个人过去的这个研究成果一直很欣赏,希望大家多用这类研究来发言,而不是仅做情绪上的反对派.
以下是引用白银刀亥的发言:
那些用“备战学说”粉饰这场运动的人,其实正是......
转帖:
"上山下乡”运动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关系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损失大小,是不是悲剧,有没有人抵制,根本就不是判定一个事件有没有必要依据。如果是的话,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反法西斯战争都成为没有必要的荒唐事件。
在我们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时都不能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去孤立的评价这个事件的功过得失。
当我们把“上山下乡运动”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时,我们会发现如下原因证明“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很有必要”,甚至是当时的条件下为避免可以预见的灾难所采取的重要决策.
当时,国家正在经受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人毛泽东所体验到的绝非象事后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那么轻松。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毛泽东而已。
“建
设兵团”可以说是效法古代的“屯垦”之制,虽然在当时的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上山下乡”的一部分,其性质具有“上山下乡”的所有特性,然而军事目的却
是其首要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插队落户”的“备战”成分是“疏散人口”,“建设兵团”则是“储备兵源”。只有成立了“建设兵团”才真正在组织上实现
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并没有真的打起来。此时当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可以指责它的各种弊端,下乡的知青们也可以大呼“上当受骗”,痛哭流涕,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的备战。
但是,如果战争真的打起来,知青就是幸存者。战争也会因为有了这一步而减少巨大损失,国家最有生机的,有文化的一部分人口被保存下来,为赢得战争的胜
利,为战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保留文化,甚至为繁衍后代,保留下了强壮的生力军。那时候“伟大领袖”的英明之处都会显现出来。那时候,感激涕零地赞扬
“上山下乡”是伟大领袖的“英明决策”,伟大的“战略部署”的也正是现在痛哭流涕地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的这些人。在这件事上,人们的幸运,
和毛泽东的“不幸”基于同一件事实:战争并没有爆发。人们只有受到战争的摧残才会懂得毛泽东的深谋远虑,否则就会诅咒他昏庸残暴。这是怎样的一个悖论!历
史跟毛泽东开了怎样一个玩笑!
诚然,那段历史是那样痛苦,那样损失惨重,那样不堪回首,那样“值得否定”。但是,当我们要把这盆污水泼除去的时候,是否应该看看里面还有婴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