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东西南北大家谈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3) ---- 兵团高炮显神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3&id=9176)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25 14:29:00 -- 兵团高炮显神威 我虽是内蒙兵团的, 但我却对黑龙江兵团情有独踵.一是因为69年我们中学毕业班里有3/4去了黑龙江兵团,二是人家黑龙江兵团也真是在抗敌第一线干出了漂亮活儿! 我在下面转一帖黑龙江兵团高炮团队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也有很高的军事意义!知青组成的兵团学生军是100%的有中学以上文化的"小知识分子",这些人能很快的掌握军事技能,比正规军由95%以上农村小学文化为主的青年(60年代)要有优势的多! 难怪当年外国通讯社报道在中苏边境集结的"准军队"要比正规军的素质还高! 下面的帖子还有学术意义,特转于此: 沈阳军区群英会 兵团高炮显神威 (王路通 马俊峰) 黑龙江兵团网 2007-07-31 07:41:27 黑龙江兵团司令部炮兵处编制四个人,一个吴处长,两个罗参谋,还有一个曹参谋。机关同志戏称该处是:两头“骡子” 拉了一门“无”后坐力炮,后面还捆着一个马“槽”子。可别小瞧他们四个人,他们曾经为兵团的炮兵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创立过值得称赞的业迹。 七十年代初,地处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建设兵团,忠实地执行着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戌边”光荣使命,兵团党委一面抓紧垦荒建设,一面抓紧军事战备。先后在笔架山组建了步兵26团,在汤原组建了地炮团63团。各师团都同时组建了武装连,一线团还组建了边防巡逻队。为防空袭,同时在一些团里组建了高炮连,配置了抗美援朝用过的37式高炮。 临时组建 火速集结 1971年快立秋时,兵团炮兵处接到沈阳军区作战部和军区炮兵部重要文件,通知决定秋季在辽东半岛熊岳城高炮靶场举行高炮实弹射击演习,参加单位有沈阳军区所属各野战军,各省军区及兵团的临时“高炮团”。这一通知急坏了兵团负责打仗的王统副司令员,和刚组建不久的炮兵处。他们连夜召集配有高炮的师团的领导,下死命令要求有高炮的连队火速到63团集结,并配备齐操炮人员。其中有一个单位为了抢时间,司机拉着高炮飞跑,炮车翻了都不知道,到了目的地才发现炮口磨成了90度直角,因此受到严厉通报批评。更可笑的是练习实弹射击时,有一门炮一响,崩出了“一地鸡毛”,原来是麻雀在炮筒子里建立了安乐窝。 以老带新 一点即通 由于时间紧,多数人员是刚刚放下镰刀和锄头,匆匆忙忙赶来集训的,他们对高炮知识一知半解。头几天训练出尽了洋相。高炮参谋出身的现役军人罗加兴,是四川人,个头不高,头脑灵活,这次训练任务他全权负责。虽然他心里很急,但他发现大部分操炮手都是下乡知青,有知识有文化,脑瓜灵活,接受能力强,理解快,一点即通。还有几位是抗美援朝转业的老高炮手。他以点带面,以老带新,亲自作要领,耐心作指教。数十天后,通过刻苦训练,我们以知青为主体的“临时炮团”,各方面的素质大大提高,很快就掌握了高炮操作的各项技能。很多知青还应用在中学学过的数学几何知识与高炮教材相结合,搞技巧革新,发明了不少小窍门。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迅速掌握高炮的各项技能,令罗参谋都感到惊讶。最后通过兵团首长检验,达到合格标准。在出发前,“临时炮团”每人配发了一套土黄色兵团服,加上帽子及仿制的武装带,一穿戴上还真整齐划一。嘿!你别说,还真有那么点儿精神劲儿。 闷罐车里的“卧铺 深秋,一列军代号专列停在专用线上,其中有六个车箱是闷罐车,用苇席铺在车厢下面,放好自己的被褥,那就是我们炮兵战士的“卧铺”。火车一开起来,颠得像筛糠,震耳欲聋,那滋味儿就像我们在北大荒坐马车撒粪时过横垄地儿一样颠簸。如果两人想说话,贴着耳朵都听不清,只能用手比划交流。要想方便一下,拉开火车的铁门就向外“直播”。要解大手就麻烦点儿,撅着屁股,一半要露在车外,而且还要两人拉着他的胳膊,才能向铁道边迎风“排泄”。头一次坐这货车大伙儿还感到新鲜,没过半天儿就坐立不安了。闷罐车中还有半截车皮装着给养:大米,白面,黄豆,粉条子,土豆,白菜,还有十几头大肥猪和几笼子鸡。后面平板车上装载着三十几门高炮,和十几台链轨式东方红54拖拉机(没有牵引炮车,只好用它来代替,反正咱们拖拉机有的是)。军列装载完后,汽笛长鸣,列车启动,迎着朝阳向辽东进发。 天助兵团 一试占先 兵团炮兵准时到达目的地,和相继来到的野战军的装备一比,显得我们的装备逊色多了。人家是清一色锃光瓦亮57高炮,崭新的六轮解放牵引车,战士穿的是新军装,戴着红领章红帽徽,显得格外精神。野战军战士都不正眼瞧我们,有的还流露出嘲笑的眼神,根本没把这一群“土八路”放在眼里。 靶场设在熊岳城的海滩上。演习比武考核第一项,比哪个单位率先进入炮阵地。只见三颗红色信号弹相继升起,早已准备好的牵引车争先恐后,开足了马力牵着高炮向阵地冲去。没想到的问题出现了,因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又赶上海水大潮,涨潮的海水把海滩泡透了,泥泞的土地让很多炮车陷在里面。六轮牵引车轮子都冒了烟也没爬出来,人拉肩扛也无济于事。再看我们,兵团拖拉机发挥了作用,拉着高炮一溜烟儿,第一个进入阵地。刚才还斜眼儿看我们的野战军干部,现在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借我们的拖拉机。靠我们的拖拉机他们才勉强进入阵地。此项评比我们拿了第一名。此后兵团炮兵消除了因装备落后的自卑感,士气和自信心大增。 饭菜顿顿不重样 还有一比,那就是伙食。早饭,我们是油炸大果子(油条),现磨的原汁豆浆。午饭,我们是猪肉炖粉条,大米饭和白面馒头。晚饭烙饼摊鸡蛋,小鸡炖蘑菇。饭菜顿顿不重样,香飘四溢。而且天天如此。再看看那些野战部队和省军区,战士和干部每天吃的是高粱米和炖白菜,偶尔改善一次伙食,顶多是添点豆腐和粉条。很多野战部队的头头和我们带队领导套近乎,经常以参观学习为借口过来解馋,蹭饭蹭酒,夸我们兵团的伙食太好啦,让他们的干部和战士羡慕不已。我们兵团战士在后勤保障上,比其他部队又高出一筹,引以自豪。 真神了!愣是打掉了拖靶! 所谓高射炮实弹演习射击,一是平时的实弹目标是以打氢气球为主,把气球放到一定高度,用架在高炮筒上的机关枪瞄准射击。二是用歼击机,飞机拖拽上一千多米长的钢丝绳,系上用钢筋焊成直径两米、长二十米的圆筒,这圆筒再用红绸包好,这就是——拖靶。飞机在三千米的高空,从地面用肉眼看,它拉着的拖靶只有一支香烟那么大。实弹射击考核的标准,是由有素的高炮参谋在地面架起高倍望远镜观察,看炮弹在拖靶周围的爆炸点进行打分。距拖靶二十米内爆炸为及格,在十米内或击中拖靶为优秀,或飞机降落后检验拖靶为准。 在紧张练习几天后,正式比武开始了。指挥台发出命令,飞机马上进入高炮阵地上空,各部队做好射击准备。飞机拖着长长的拖靶要飞行数圈,每飞行一圈由一个单位进行射击。野战军、省军区、兵团,依次排开,轮流射击实弹考核。 高炮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和方向旋转着,炮口不断对着目标上下不停地调整着,紧张得让每个战士不敢大声喘气。“射击!”第一阵地高炮口吐火舌。轰!轰!轰!万箭齐发,炮弹在拖靶周围开花。不一会儿,十几位参谋经过观察核对,报出成绩“优秀”。第二组开始射击,又是优秀。而后良好和不及格时有出现。 轮到最后,该兵团射击了。我们的兵团战士各个拿出看家的本事,目不转睛地盯着目标。只见罗参谋手臂一挥,十几门高炮异口同声,齐刷刷的炮弹,冒着红光,怒吼着向飞机的拖靶打去。炮弹像长了眼睛,发发在靶心爆炸。这时,指挥台的首长和报靶参谋齐声喊道:“快看!飞机拖靶被打掉了!”整个靶场人员都注视着坠落中的拖靶,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歪歪扭扭飘在靶场上空。我们的兵团战士,愣是用老掉牙的高炮,把飞机后面拖拽着拖靶的钢丝绳打断了,神了!真神了!现场一片惊呼。 打出这一成果在我军的高炮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高炮史上也是少见的。我们兵团阵地欢呼起来!整个阵地欢呼起来!我们的兵团炮兵战士振奋了,他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他们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为兵团增添光彩的一笔 军区首长率先站起来,带头为他们鼓掌!报靶参谋集体向他们敬礼!整个靶场所有的军人向他们伸出大拇指。这时,我们兵团炮阵地上响起了嘹亮的歌声——“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一、二、三、四!” 歌声表达着他们夺得第一的兴奋,脸颊上挂着他们因激动涌出的泪水。总结大会上,沈阳军区首长及军区作训部和炮兵部,给予兵团炮团高度评价和赞扬。军区副司令员江拥辉亲自授锦旗给兵团“炮团”。锦旗上绣着:“沈阳军区熊岳城高炮打靶射击第一名” 。 这次高炮打靶大显了兵团战士的神威,大大增强了兵团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士的士气,令各野战军对我们兵团的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士肃然起敬,刮目相看。认为黑龙江建设兵团是一支不可低估其战斗力的武装部队,是拉得出打得赢的战斗集体,是对“前苏联百万大军压境”有着十分震慑力的武装力量。 兵团高炮兵在熊岳城这一壮举,为我们整个兵团在落实完成党中央交给“屯垦戌边”的光荣使命中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今天,我斗胆说一句,如果当年真的和“苏修”打起战争来,我们兵团的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士中,肯定会涌现出数不清的战斗英雄,和著名的“巴顿将军”、“蒙哥马利元帅”,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栋梁之材。你信吗?反正我信。 (马俊峰系原兵团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1/25 14:41:00 -- 知识青年有志气, 学习打仗都积极, 掌握技术非常快, 正式演练得第一! |
-- 作者:设字209 -- 发布时间:2008/11/25 15:09:00 -- 是我们兵团人的骄傲. |
-- 作者:垦牛 -- 发布时间:2008/11/25 17:48:00 -- 兵团的兵也不是白吃干饭的!不信就拉出练练! 看了这样的回忆纪实,提气、自豪!青春中和当代的其他青年共同有这样一笔,难道还“悔”?难道非只有咱们兵团的知青“悔”?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8/11/26 21:46:00 -- 我军情报史上神奇一页——记黑龙江兵团侦听队的发展始末(李植谷) 黑龙江兵团网 2007-04-07 11:16:48 作者: 李植谷 1971年底,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在中苏关系持续紧张的状况下,民兵性质的、由兵团司令部侦察处主管的兵团侦听队应运而生了。在日后五年多的时间里, 它由创建到发展。1976年,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恢复农垦建制,兵团侦听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兵团侦听队像一支开放在边疆黑土地上的奇葩, 生逢其时,绽放鲜艳,凋谢也顺应天时。应当说,兵团侦听队的故事,堪称我党我军情报史上颇为神奇的一页。 “鸭蛋河”边的秘密连队 据我们所知,在我党我军情报工作历史上,组建一支民兵性质的侦听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侦听员的培养比较困难,不仅要求具有军事头脑、军队无线电通讯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监听对象的语言。 1969年,珍宝岛战斗爆发,当时我军对苏情报工作可谓一片空白。与此相反,前苏联对我国情况则相当了解。建国初期,苏方对我实行经济援助,曾派遣了大批 经济、技术和军事专家。当时苏联规定,这些专家所参与的所有中国工程项目,都要把图纸一式两份,送交莫斯科国家档案馆存档。50年代,我军从总部至各大军 区、院校,都有苏军顾问团。我军使用的东北地区的军用地图原件,也是苏联出版的。所以说,苏方对中国的情况更为了解。 面对上述情况,在珍宝岛事件之后,为了开展对苏情报工作,沈阳军区司令部毅然决定在兵团组建一支民兵性质的侦听队。在当时解放军系统内,军一级的野战部队 也还没有建立侦听队。沈阳军区司令部认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具有深厚的战争资源潜力。几十万知识青年爱国心强,朝气蓬勃;兵团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部署有 上百个团场,屯垦戍边,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犹如布下一张人民战争的巨网,给对手以震撼。兵团部队的支前能力在珍宝岛战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这一点在 当时的苏联刊物中也是承认的。当时被我方捕获的苏联特务,也坦白要搜集兵团部队的情报。当然,组建一支侦听队还有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主管兵团侦察工作的 我,1949年参军,在军校毕业之后,一直在情报部门工作,又是解放军外语学院英语系毕业的高材生。在调往兵团工作之前,在沈阳军区技侦部队任业务处长四 年,在组建和领导侦听队方面具有资格。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对于沈阳军区司令部关于建立兵团侦听队的决定是非常重视的。兵团颜文斌副司令员,亲自带领我为侦听队选址于黑龙江萝北县城以南 四公里处,即为兵团二师十四团团部附近。当地的地名叫“北京庄”(因五十年代一批北京支边青年来此地垦荒而得名)。其选址理由为:(1)距兵团机关驻地佳 木斯市较近,便于平时指导和战时调用;(2)该处位于兵团沿江一线团之后的二线团之地,战时比较安全,平时易于接收苏方公开的和秘密的无线电信号;(3) 该处紧靠一个农业连队,便于生存;(4)该处依山傍水,地形便利。小山四十余米高,遍布柞树,十分隐蔽,便于架设笼形接收天线收听苏方无线电军用信号。小 河名为“鸭蛋河”,流水潺潺,可以捉鱼,还有可供游泳的水泡子。 为了慎重选址,我又带人在该处进行了“试听”,尔后上报沈阳军区司令部情报部,得到批准后便开始了具体的组建工作。 侦听员全由知识青年中选调。1969年初珍宝岛事件后,黑龙江兵团为了战备急需,在每个团选调一名知青,共约百人,送黑龙江大学接受为期十个月的俄语突击 集训,以充当战时的初级翻译。1971年底兵团组建侦听队时,就在这百名知青中选调了四十名俄语基础较好的培养侦听员。此外还物色了三名有无线电爱好的知 青培养无线电技师,连队会计和炊事班也清一色由知青组成。开始阶段,侦听队的领导班子,选调了一名年纪较大、已成家的复员兵,为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任命 两名知青为副队长,分别主管业务和生活事宜。后来时间不长,指导员因家庭生活不便,就由一名女知青顶替为副指导员。至此,侦听队清一色由知青组成,生龙活 虎般的一个连队正式诞生了。 借来东风 强化训练 兵团侦听队成立后面临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要实现生活自给,二是要使侦听员掌握俄语,达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以及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要完成第一项任务,对于兵团连队来说比较容易。困难之处在于要完成第二项任务,俄语训练的前提,在于寻觅高水平的俄语教员。 我把目光瞄向了黑龙江大学。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还未结束,大学处于瘫痪状态,众多教员下放劳动锻炼,他们正担心丢掉俄语专业。我手持兵团介绍信,以 加强战备为名,要求黑大革委会派遣教员支援兵团的训练工作,得到了对方的全力支持。在长达四年的俄语教学中,黑大先后派遣了近十名年富力强的讲师,不间断 地到连队驻地授课。他们按着外语教学的规律,分阶段派遣基础课教员、口语教员、听力教员、分析课教员上门服务,先后计有徐翁宇、王长春、张惠森、钟鼎、邵 洪芳(已故)、王烈汉、马继芳(女)等诸多讲师(据我了解,后来这些同志都成为知名教授)来连队授课。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高尚品质, 事业心强,不计名利,甘愿吃苦。他们当时大多已逾中年,在连队驻地与小青年同住大通铺,同吃大锅饭,不拿兵团的一分报酬,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知 识。他们在连队教书育人,还帮助领导做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在连队唯一的收获,是俄罗斯新鲜语言上的积累。他们在连队可以自由地收听前苏联的俄语广 播,收看苏方的电视节目,阅读一些苏方出版的刊物,从而丰富与积累了大批新鲜的俄语词汇。而这种事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原单位是根本不允许的。 黑大老师与小青年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小青年回哈市探家时,给老师捎去一些当时城市短缺的豆油、毛嗑(葵花籽)等食品;老师休假后由哈市回连队时,也特意 给小青年买些糖果、奶粉之类的食品。应当承认,黑大老师在连队生活是克服了许多困难的。有一次,我与留过洋的邵洪芳老师聊天时,他坦诚地说:“连队生活清 苦,最大的问题是到茅房解大便,实在是冻屁股……”我听后也只能是苦笑一番。北大荒冬季,室外气温达零下三十多度,厕所简陋,冷风刺骨,他说的话是实情。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这些往事,实在感到内疚,作为一个小领导,我当时因条件所限,对这些可敬可爱的黑大老师们关心不够。 1972年初,侦听队开始正规的俄语训练后,经过三年的学习,侦听员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时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企图急于上机工作。但沈阳军区司令部情报 部的领导告诫我,一定要坚持侦听员熟练掌握俄语后再上机工作,避免吃“夹生饭”,不然上机后听不懂俄语通话,还得再回过头来搞训练。这样,一直坚持到 1974年冬,才正式结束俄语训练。 在上机工作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军区情报部从技侦部队调来一名侦听教员陈祖安同志,来侦听队进行专业训练,教授军用俄语、网台通讯知识、收讯机的 操作调试等课目。至于苏军编制装备、识图用图等基本军事常识则由我来介绍。为了提高听力,还组织侦听员,分批与被我方扣押的苏方越境分子直接对话。请我军 边防部队的资深翻译到侦听队授课。我还从兵团知青中,物色到一名从苏联远东边疆区首府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市),1966年归国的华侨青年,到侦听队担任 口语教员。她的名字叫程志刚(女),在苏联出生,归国前是中学生。文革中她从北京华侨子弟学校来到兵团农业连队,由于表现优秀,入了党并担任副连长。这位 姑娘性格豪爽,作风泼辣,她的俄语比汉语还要熟练得多。她的到来,为我们搞听力训练增添了许多活力。写到这里不能不说,兵团几十万青年中,什么样的人才都 有啊! 上机实战 屡建奇功 1974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训练,终于迎来了上机工作的一天。侦听员的主力分成几个组,部署在驻地山上的机房内,侦听目标为苏方边防部队的情况。还成 立了一个校译组,负责情报整理,兼管图书资料(当时已收集了一些书籍,其中《苏联大百科全书》就有两套)。尔后又相继派出了两个机动组收集情报。一个组赴 黑龙江省黑河市郊江边的一个兵团养奶牛连队,监听江对面苏方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即海兰泡)边防部队的无线电通信;另一个组赴乌苏里江边兵团六师二十三团驻 地(东安镇),收看伯力市的电视节目,收集苏方的社会信息。上述三地收集到的情报,最后由校译组整理成文字,经萝北县城邮局,上报军区情报部。紧急情况, 可用电话直接报兵团侦察处。 兵团侦听队上机工作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兵团和军区情报部的嘉许。1975年苏美首脑在莫斯科举行战略核武器会谈时,侦听队及时报告了会 谈的公开情况。侦察处每日上班时,都要向兵团首长送交“简报”,报告前一天的会谈进展情况,兵团首长甚为满意。至于书面送交给军区的苏方社会信息情报,其 数量几乎占军区情报部每期印发的《军情通报》的80%以上(我不是在这里吹牛,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当时军区情报部为了鼓励全区情报部门广泛收集情报, 《军情通报》上刊登的每一条信息之后,都要注明上报单位)。正因为如此,军区情报部还特意在1975年秋,于兵团侦听队驻地,召开了全军区电视接收点的现 场会,总结和交流收集苏方社会信息的经验。此外侦听队还搞了一些俄文书籍的翻译工作,并为军区情报部翻译了一份苏联远东地区大比例尺地图。 至于侦听队的生活生产事宜,这是兵团的强项。成立之初,兵团拨款为侦听队新建了四栋砖瓦房(山上的机房、办公房、宿舍房及食堂各一栋),配备胶轮拖拉机一 台,从邻近的农业连队划拨了一部分土地。连队成立的第二年,就实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摆在面前的唯一挑战,是如何实现“工资自给”,军区情报部,兵团侦察 处,及侦听队全体同志都在思考着答案。最后还是集中群众智慧,想出了一条办法。侦听队无线电技工徐辅明是北京知青,他的妈妈会用缝纫机扎花,技术精湛。于 是就在1975年冬,请她老人家专门到连队,在女生中教授这门手艺。军区情报部特意为连队采购了十台缝纫机及布匹,学习制作枕皮及被单等商品,准备出卖弥 补工资收入。这本是一件挺好的事,只可惜在女生们学会了这门手艺之后,连队也临近撤销,不得不就此作罢。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说,军区情报部从策划成立兵团侦听队,到培育这支民兵性质的侦听队健康成长,从思想教育到物资支援,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军区情报 部当时的陶云光部长、陈业轩副部长、李海波副部长、姜寿昌副部长,都曾先后或多次到连队驻地视察指导工作。陶云光部长还曾住在连队搞调研,与小青年个别谈 话,召开座谈会,鼓励青年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情报事业效力。 完成使命 功成身退 1976年,随着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国内文革运动临近结束,经济建设日益成为首要任务,取消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并转制为原来的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已经摆到议事日程。战备任务减轻了,现役军人根据自愿多数也要回原部队,兵团侦听队当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解散侦听队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安置。我暗下决心,先安置好青年的去向,再考虑我个人问题。1976年,哈尔滨市到兵团招工,在兵团司令部军务处的关照下,二 十来位哈市知青全部返城。剩下的北京、宁波、上海等地的知青则更为幸运。当时北京知青孙琳(女)的父亲在中央联络部工作,他传来消息说,中央调查部急于招 人,我立即派人到北京汇报推荐。中调部了解情况后,特地派了两名资深工作人员,到侦听队驻地考察实际情况,对小青年的素质和俄语专业水平极为满意,事后很 快调去七人(五男二女,其中包括两对恋爱对象)。这时,还有两名无线电技工办理了入伍手续,调入军区技侦部队。侦听队剩下的非专业人员调往兵团驻地佳木斯 的基层单位工作,不久也都返城了。至此,侦听队的人员安置全部完成,个个皆大欢喜。 侦听队的知青应当说是极为幸运的。兵团广大知青在黑土地上常年生产劳动,而侦听员却在接受难得的培养和教育,给他们的人生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由于文化 大革命高校停课,人才断档,兵团侦听员正好赶上了这一空当。所以,他们返城后,加上自己努力,有的成了俄语教授、博士、硕士,有的搞起了对俄贸易,不少人 成为国家公务员。 1978年,我调到了北京,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小青年再次找到我“秋后算账”。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文凭热”。小青年们虽身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由 于没有文凭,返城后只能按工人待遇,对他们的工作安置有影响。我虽然起草并打印了一份有关侦听员培养教育全过程的说明,但寄出后毫无效力。被逼无奈,我开 始了索要文凭的艰难之路。我找到一位非常能干的北京知青侦听员,去哈市黑大商谈,去大连找原兵团领导申述,去沈阳军区司令部情报部面谈。几经周折,千辛万 苦,最后找到了当时的沈阳军区李海波参谋长(他原来是沈阳军区司令部情报部的副部长)。1969年底兵团侦听队成立的当天,恰好就是他亲自到连队讲话,尔 后又曾数次去连队视察。他个人的记忆力出奇得好,故对兵团侦听队的创建和结束经过十分了解。这时,黑龙江大学也出具了有关侦听员俄语水平的证明。加上在历 史档案中,找到了沈阳军区司令部关于组建兵团侦听队的决议案原件。经过李海波参谋长的批准,所有侦听员终于得到了由沈阳军区签发的宝贵的大专文凭。沈阳军 区司令部军训部经办的参谋人员不解地感叹,给地方知青发放军队的文凭证件,真是不可思议啊! 时过境迁,上述回忆已过去三十多年,我已经是七十几岁的老人了。回忆往事,我悟出的唯一道理,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 使他们学有所成,对个人这是立命之根,对社会这是立国之本。还要多说一句,在高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人民战争的思想也还是要坚持和发扬的,这是我们的强 点。 前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侦察处副处长 李 植 谷 2006年5月31日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1/28 20:01:00 -- 可敬的人们! 自豪的历史! |
-- 作者:无声 -- 发布时间:2009/1/10 21:14:00 -- 此楼将清空,敬请各位帖主将自己的跟帖领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