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原创]插队拾零(十八)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13229) |
-- 作者:春天 -- 发布时间:2009/1/27 16:38:00 -- [原创]插队拾零(十八) 农大的知识老年们 伟大领袖给我们这一代青年冠以“知识”的称号,至于有多少知识,实在 不敢自擂。只不过在那个荒废而动荡的岁月里使我们接触到社会的最底层,认识到社会上的最大的不公,这是最大的收获。而我们这一代所浪费的时光比起那些饱学的老年知识分子们来说,真是微乎其微了。他们所浪费的何止是时光,他们所受到的凌辱、摧残和歧视,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对于这一点,在我插队的那个年头,我略有接触和认识。 北京农业大学(现称中国农业大学)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方面顶尖的专家和学者。由于父辈的关系,在农大我认识不少伯伯。说到农大的命运,如同共和国的晴雨表,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几十年来总在运动中沉浮。文革伊始,一道指示,农大从马连洼被轰到了河北涿县,屁股还没有坐热,还嫌革命不彻底,又从涿县举校迁到陕北甘泉县。据说有的行李都没拆箱就从涿县又直接发到了甘泉。甘泉隶属延安,此地地广人稀,梢林遍布,是有名的克山病疫区。农大办校的校址就主要集中在甘泉疫区的周边。 我们村李宁的老爹李连捷,也随校迁往甘泉。李老爹和我父亲相识多年,加上农大还有几位父亲的老友,我就决定和李宁一起到甘泉看望这些蒙难的知识老年们。 在甘泉的姚店,我们和李老爹在他的私邸(一孔破石窑)里,囫囵滚爬在土炕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李老爹只身一人回到他白天劳动的清泉沟。我和李宁决定步行去沟里,亲眼看看老先生们改天换地的劳动战场。 清泉沟过去是个劳改农场,后因条件太恶劣,疫情严重,就撤消了。农大却进沟给补了缺。进沟不远,就到了梢林带,一条清泉蜿蜒穿沟而过。景色倒是怡然,但谁也不知道,这林这水,暗藏着多少杀机。李老爹就随着众多农大知识老年们,活动、劳动在这片梢林中,干着砍柴烧炭的营生,进行着彻头彻尾的改造,接受着革命的洗礼。这地方,山高林密水硬,主沟每天的日照大约7、8小时,而农大烧炭的支沟――蛇沟,日照也就3、5个小时。平时,当地老乡除打柴外,谁也不愿意到这里来,因为这地方克山病肆虐,瘴气浓厚。农大的老先生们到这里来,连个贫下中农的面都见不着,不知是和谁相结合,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们大约走了三十里,终于找到了这群烧炭翁。李老爹,时年62岁,中国土壤分类学的鼻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由于身体硬朗,在打柴队伍中,可谓是壮劳力,肩扛碗口粗的木桩,不打歇可以走上一二里地,他倒是爽朗,见到我们,说到此情此景,哈哈一笑置之,什么评判也没有,至于他心里怎么想,谁也不知道。我和他的三公子李宁,也只能向他问问安,聊聊家常,正聊之际,门外又走进几位烧炭队员,一位铁青着脸,眉头紧皱,坐在木板床上,凡人不理,此人亦非等闲之辈,乃畜牧遗传权威吴仲贤是也,时年已近六旬,由于身体强壮,肩上功夫与李老爹不相上下,也是个壮劳力,只不过缺乏些革命朝气。另一位长吁短叹,一付破眼睛扛在鼻梁上,耷拉着脑袋,一付受尽冤委的模样。据李宁介绍,此人贵姓叶,名和才,是土壤物理方面的权威,如今被编入烧炭队副册,属于弱劳动力。扛柴只能扛起胳膊粗的木棍。 我奔了米家沟,李宁去了延安。米家沟是个小村,离公路不远,坐落在半山腰。我父亲的中学、大学同学,农史学家王毓湖老先生就穴居于此。由于是世交,我叫他王大叔。我很快找到了他家,那是个小得可怜的土窑,一进门就是炕,供王大叔和王大婶下榻,他女儿一个人住在老乡家。窑外有个小棚子,便是他家的御膳房。 面对如此劣境,人尚可以抱怨、呐喊、反抗,甚至逃跑,而随农大迁来的供试验的畜禽们命运就更惨了。农大畜牧系的苏(联)种马,此马身高有2米多,四蹄有脸盆大,价值万贯。我曾亲眼见到有人在甘泉路上溜这马,不久就病死了,打开肚皮一看,血管都瘪了,心脏烂得像花,据说是克山病所致。 不知当权者居心何在?竟将农大悉数人马迁到这么个鬼地方来办学,不知办的是哪家的学?让这些饱学之士享受如此“厚待”,相比而言,我们这些小小儒,受那么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1/27 16:59:00 -- 坐在沙发上听春天的故事! |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1/27 20:17:00 -- 小跛:过来看看吧! 看过后,我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释然。在那的年代,哪个人的 生命时光不宝贵呢?抱怨于事无补,还是抓紧剩余时光去做你 想做的事情吧。 |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1/27 20:22:00 -- 感谢中青网感谢延河水,让我在这里找到了知音, 使我感到今后的日子会更加充实、愉快。 现在,每天上延河水看帖子聊天,成了不可或缺了。 真好! |
-- 作者:春天 -- 发布时间:2009/1/27 20:33:00 -- 感谢插友们的支持与关注,给大家拜年了!!! |
-- 作者:跛行者 -- 发布时间:2009/1/27 21:12:00 -- 以下是引用共和国同龄人在27/1/2009 PM 8:17:31的发言:
小跛:过来看看吧! 看过后,我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释然。在那的年代,哪个人的 生命时光不宝贵呢?抱怨于事无补,还是抓紧剩余时光去做你 想做的事情吧。 姐,俄咋看了春天的故事没有“释然”的感觉呢?只有更多的心痛!更多的眼泪! |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1/27 21:23:00 -- 小跛:哈!不能释然?说明你修行不够,改造不彻底,只有一个办 |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1/28 10:42:00 -- 说实话这些故事是很难评论什么,不象是一个报道一种观点,我可以直接地说自己感受和看法。这故事里蕴含的东西太多,即使描述的一个小小情景,就会勾起我对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回忆。而且春天哥们儿讲的故事完全是对当时的真实描述,并无过多的分析和断言。对于那个年代,我是更多的说不清,也许共同说的对,我们还是需要去二次插队,去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到陕北那片厚重的土地上,在那清亮的山水间,静下心想 |
-- 作者:跛行者 -- 发布时间:2009/1/28 11:15:00 -- 正因为春天的故事完全是对当时的真实描述,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才反映出那个年代的荒谬和残酷。越江大哥说得对,这故事里蕴含的东西太多,即使描述的一个小小情景,也够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洋洋洒洒写上几部甚至几十部著作了。 我想春天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不再发生类似的故事。 我理解姐说的二次插队也并不是真的像40年前那样的插队,而是象越江大哥说的到陕北那片厚重的土地上,在那清亮的山水间,静下心想…… 我们必须要想…… |
-- 作者:山丹丹 -- 发布时间:2009/1/28 11:45:00 -- 太让人震撼了,没看过这篇文章,这一生也就过去了.看到了:又让我们了解到了高知的另一面,我无语. 这里蕴涵了太多全方位的内容.我在此默默的祝愿生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我曾经给生产队养过意大利蜂,好象是72年蜂巢发现了病变,队里没人懂,派我和我的助手(一个小 男孩)一起去了甘泉找农科院请教.那个养蜂专家好象就住在米家沟(离公路不远的一个村子的半山腰 上,叫什么名字我记不住了,是三个字)我们见到了这个专家,他高高的,比较瘦有五十岁左右,衣着是发 白的中山服,很有沧桑感,好象是蜂研所的付所长.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回去后给蜂群进行了治疗,蜂群又 恢复了正常.也不知这位专家现在怎么样了?应该早就离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