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上山下乡”运动
一.历史的困惑
1968年开始的上山下乡的经历,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一直将它像梦魇般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愿触及。然而,一旦启开"知青"这个话题,或者在不经意间遇到知青插友,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便历历在目,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事实证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一段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们永远不会将它忘记。
在连续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绝大多数的知青都被改变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该深造的得不到学习的机会,该就业的找不到地方参加工作。我们在农村接受着原始落后的生产力的"再教育",近十年的时光,使得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即便是后来回城,许多人已经不适应曾经生养我们的城市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学历太低,回城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并且,往往只能去集体单位工作,有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工作。许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就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成为一个最不起眼的,备受社会冷落的社会群体。
连续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许多在科技领域有才华的青年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他们的聪明才智被埋没了。这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当国家的建设需要科技人才时,才发现一代(十年)科技人才的匮乏多么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按理说,这一使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彻底改变了人生命运,给中华人民和共和国带来巨大灾难的"上山下乡"运动应当被彻底否定,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它的唯一功效,就是被当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给后来人以警醒。
然而,四十年过去了,始终没有谁给出一个权威而客观的说法。尽管"文革"已被否定。
极少数政治上的成功者(俗称"混"得好的人),他们歌颂"上山下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称"上山下乡"的经历是自己的"精神财富",他们具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大力宣扬"青春无悔"。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否定了"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由于批判很不彻底,"文革"衍生出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批判,很多人对此还津津乐道。他们挥舞着"青春无悔"的大旗,企图用这个最虚伪的词汇来掩盖"上山下乡"所造成的历史悲剧。
另一些人虽然不否定这段历史给自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但对此却讳莫如深,虚荣心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描绘得那么苍白、凄惨,这些人尽量从以往的经历中搜寻出一点可以发光的亮点,羞涩地随着"青春无悔"的大旗起舞,在众多的质疑声中,最多说上一句:事情已经过去了,别提它了吧。
当然,也不乏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他们不因自己"混"得不错而唱高调,他们不愿意欺骗自己,更不愿意恣意篡改历史,去附和那些时髦的口号。他们清楚地看到,知青这个群体所遭受的苦难,实际上要用整个民族的衰退来承担后果。他们不是将这一段灾难性的历史用极其虚伪的"青春无悔"来掩盖,而是在冷静地思考: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国度中,还会发生这样一种全国性的、毁灭性的灾难。
不同的人群,对"上山下乡"有不同的看法,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不同个人的感受,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这一段历史,应当有一个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立场、站在历史高度上的认识,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
这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执政者应有的态度。
二."上山下乡"运动是历史的反动
1998年,为了纪念"上山下乡"运动三十周年,由我倡议并和作家莫伸一起策划了一个关于(陕西)老三届知青的电视专题片,陕西的几个知青作家莫伸、商子秦、朱文杰和渭水共同撰稿,陕西老三届企业集团的王克良总裁(我的同班同学)出资四十多万元,我负责了这个片子的摄制工作。
摄制组曾经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随机采访了许多"天之骄子"们,对于什么是"知识青年",什么是"上山下乡",绝大多数人居然回答不上来。这使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一段近两千万人被裹入的,涉及到亿万人口的如此深沉厚重的历史,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被人们遗忘了!
难道,这段历史就这样消失了吗?当然不是的。
我们的摄制组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中国"文革"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的金春明教授,请他谈一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事件的看法,金教授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了知识本领以后,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改造祖国,建设祖国,这是完全需要的,这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五十年代需要,六十年代需要,九十年代也还需要,中国富强都需要。但是,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来搞,它不需要,而这个运动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它是逆向运动,它是反现代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现代化的,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它是逆向的,它是反现代化的。因为从社会的要求来讲,越是现代化,职业越需要分工;越现代化,农村的、农村青年的人口,就要往城市里来,现代化的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是联在一起的。""(上山下乡运动)就社会发展来讲是逆向的,这种东西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总潮流的……"就一些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缩小三大差别的举措时,金教授认为:"要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三大差别,三大差别中有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个差别怎么消灭?是用什么办法消灭?是把体力劳动提高到脑力劳动这个水平使它来解决,还是把少数脑力劳动拉下来,拉到工农那个水平来解决?拉下来是一种逆向的方法,是左的错误办法。而我们在六十年代,在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恰恰采取的是拉下来的办法。中国知识分子是少数,从来就是少数,文革中真正够得上知识分子的,大概就两三千万人,在当时整个八亿多人口中,它是绝对少数。结果把这少数人拉下来,这个办法也是逆向的办法,是反现代化的办法。这个办法的结果不能解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只能降低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我们可以忘记自己曾经遭受到的苦难,几个人没有能成为什么"家"也无足挂齿,我们不否认有的人真的从那段经历中得到了"锻炼",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作了铺垫。但是,这个与历史潮流倒行逆施的"运动",将一代人打入社会的底层不说,还使得国家科学技术出现断层,使得中国的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排名大大落后,这些不容否认的事实,才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主流和实质。
金教授是一位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他是站在历史的、民族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这也是一位正直的学者对历史应有的态度。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上山下乡"是历史的反动。
三.将"青春无悔"丢入历史的垃圾堆
据我所知,"青春无悔"起源于成都。当那些抱着"不回城、毋宁死"的决心,经历了割腕、静坐、绝食的斗争而终于回到城市的成都知青,要用那些真实的照片,举办一个影展来纪念那段叫他们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上了"青春无悔"这一标题。
可是那些照片,张张都反映出在云南插队的知青所遭受到的苦难和非人的遭遇,反映出他们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呼喊,是极其真实的血和泪的记述,从一大堆这样的照片中,有谁真的可以看出"无悔"这两个字来吗?
即便是我们这一代生不逢时,"共和国的长子"理当在苦难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可是,我们全民族所遭受的灾难,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大倒退,也是可以"无悔"的么?
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那么,文革中,那么多被赶进"牛棚",被送到所谓的"五七干校"甚至被投入监狱的老干部们,倒要感谢"文革"了,倒要给造成全国人民十年劫难的"文革"唱赞歌了。为什么同样是经历苦难,对知青们就是"精神财富",就是"青春无悔",对老干部们却是"无情打击"呢?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采访金教授时,谈到有些人认为"上山下乡"(使一些人)得到了锻炼,感到"青春无悔"时,金教授说:
"差不多十年,一千八百万青年,十年中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度过,这个代价太高昂了,我们这个民族付不起。对于一个青年来讲,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十年,他付不起,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也承担不起,投入太高,产出太少,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不能再搞了。"邓贤在《中国知青梦》中说:
"如果说青年是未来,是共和国的寄托和希望,那么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了全社会所有的力量,历时整整十年,牵动城市两亿人口和几千万个家庭的命运,难道就是为了发动这样一场\'再教育\'运动和制造出整整一代遍体鳞伤的\'希望\'来吗?"读了这些严肃的文字,难道"上山下乡"运动还"无悔"得起来么?
我并不反对有人立志农村的改造和建设,作为一种理想,这是他们个人的追求,值得敬佩。
但"上山下乡"对于绝大多数知识青年来讲,就像是在健康的肌体上被强制性的注射了一种毒素,引起了身体的红肿、发炎以至溃疡。现在,这个伤口结痂了,留给自己的是一个永久的伤疤和溃疡过程的不堪回首的记忆。有人在这个伤疤上贴上"无悔"的标签,似乎那不是伤疤而是一枚闪亮的勋章,让人看了有啼笑皆非的感觉。
如果说当时用"青春无悔"这个虚幻的词语来欺骗受到伤害的知识青年,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执政者具体苦衷的话,那么,在"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四十周年,这一批人即将垂垂老去的时候,则应该对那一段历史给出明确的、公正的说法了。作为知识青年本身,更应当抛弃强加给我们的"青春无悔",将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将真相告诉后人,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
四.专制是制造民族悲剧的根源
对于这一场历时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网友"西北一锅子面"在"青春四十年祭"中,对社会上流传的"接受再教育"说、"兔死狗烹"说、"经济困难"说等等做了分析之后,另外提出了"大处理场"的说法。我认为,从表象上看,各种说法都有一点道理,但都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
毫无疑问,"上山下乡"是"文革"的衍生物。十年"文革"使全国都成了"阶级斗争"的大战场,那时不管是国家元首、开国功勋、三军统帅、文化巨匠,还是专家教授、黎民百姓,无一不受其害。有的冤死牢房,有的在"干校"劳改,被侮辱、被批判成了常事。就连我们中间十五六岁还未成年的中学生,还要到农村去接受"脱胎换骨"的"再教育"。在轰轰烈烈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人与人的斗争中,经济停滞,民不聊生,使得青年学生无学可上、无业可就,他们在城市里继续待下去对当时的政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无奈之下,统统赶往农村,让广袤的山川土地去消化这些青年人的一腔"热血"。
"文革"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毛泽东作为一个个人,为什么能够"发动和领导"一场将一个国家和近十亿人民拖入苦难深渊的运动?这分明是这个国家的体制出现了问题么。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却并没有走出这个怪圈。蒋介石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继承了封建专制的衣钵,将国民党政权送上了孤岛。建国后,中国人民刚刚开始见到"民主"的曙光,但时间不长,就由一个人改变了成千上万烈士牺牲了生命而追求的"人民民主"的理想,"专制"继续笼罩着我们的祖国。"文革"中所发生的事,与封建社会中君主一旦取得政权就排除异己,滥杀功臣,累及人民并没有什么两样。
在我国的历史上,专制制度下虽然也出现过"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辉煌的时代,但历史证明,由个人、家族或一个政党实行的专制,不是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文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生,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之所以能够被强制性地改变人生道路,造成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这样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过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坚持"××阶级对××阶级的专政"的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维护和坚持封建专制统治的代名词,继续信奉这个理论,就永远也走不出封建专制的怪圈。
而且,专制的社会制度一旦发生社会变革,它的方式就一定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一定是"革命"式的和"暴力"的。而每一次这种"暴力革命"后,这个国家一定会倒退数十年,遭殃的就是老百姓。
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毫无选择地统统被流放到农村,是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这种人为的"人造孽"行为,除了使当事者--知青饱受苦难外,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的大倒退,民族的大灾难。
五.民主的曙光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这些事实,有目共睹,毋庸赘述,我由衷地为国家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但是,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了、权力机构滋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看病难读书难等等。于是,一些人在鼓噪:还是过去(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好,那个时候就没有这些问题,这都是改革开放的过错。
我认为,以上这些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说明"改革开放"还不够完全彻底。正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文化革命"遮遮掩掩,一直没有进行彻底的总结和批判,由于"极端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人民,也得不到人民有效的监督,这些毒瘤才得以滋生和扩大。也造成了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认识上的误区,才会出现那种尽管物质条件远胜于过去,人们却"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现象。
我们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邓小平顶着顽固派的巨大阻力,不辩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实施的却是我们过去批判过的"资本主义"的那一套东西。比如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实际上是恢复了私有制的合法性),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对私有财产实行法律上的保护等等。结果是,国家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富裕了。
问题是,我们在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做得还远远不够,集中的、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和金钱的勾结更使改革开放的部分成果塞入了"黑"窟窿,老百姓的受益大打折扣。这些丑恶的现象当然不是改革开放的主流,但是,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呼唤。
可喜的是,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大,已经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等问题,我也为这一进步感到欢欣,这说明,我们已经看到了"民主"的曙光。
我想,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已经说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途和美景,它是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和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这一步是非走不可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么,我们是迈着碎步或者进一步退半步地前行,还是甩开手,迈开大步前进呢?我们能不能接受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坚决置极左派、顽固派于不顾,少走弯路,奋勇直前呢?
我期望"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更快一些。
坚冰已经破碎,道路已经开启,我期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一个真正民主的祖国、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张自力,毕业于西安交大附中高六七级,插队于陕西宝鸡县晁峪人民公社南岔一队。现已退休 Email:zzl4802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