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鳖跳崖——和知青在一起的往事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14964)

--  作者:云岩叠翠
--  发布时间:2009/3/1 11:54:00
--  鳖跳崖——和知青在一起的往事
    北京知青插队第一年粮油国家供应,饭生产队派专人做,生活还能过得去。第二年夏季开始实行和当地农民同工同酬,饭也要自己做,真正的考验才算是开始了。
    首先是按时吃不上饭。当地农民烧的柴禾一般都是隔年的,干透了,好烧。知青刚来时队上要求,每个劳力给送一捆柴,那会正好是冬闲,人们都进山去现砍,都是湿柴禾一下子干不透,那没有一定的功夫是烧不着的。再加上那时的窑洞都是灶连炕,没有专门的灶房,烟道比较长,一遇阴雨天或者刮倒风那就更受罪了。尤其是中午那一顿饭,总共休息时间才两三个小时,往往是下午出工的钟声都敲响了,他们烟熏火燎地连水都没烧开,更别说做饭了,所以常常吃的是凉馍。
    再一个是不会搭配。陕北生产细粮少,城市居民的供应比例才是百分之三十,而生产队分的就更少了,我们村连百分之十五都达不到。若是再有一个爱交朋友、爱串联的同学,一来一大帮,总得有点象样的吃喝招待。可是等朋友一走,大家就有罪受了,月儿四十别再想见一点油星和白面了。
    记得有天中午我都吃完饭了,看见老蔫还坐在院子里烧火,我便跑过去一边帮着烧火一边和老蔫拉话,看见锅盖上冒气时,老蔫说:呀,水开了。谁知将锅盖一掀,却腾地冒出了一股火苗子。原来他们压根就忘了朝锅里倒水,那锅盖上冒出的是烟并不是气,你说我们怎么就没有闻见那焦锅味呢?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好心的大婶大嫂就抽空去帮他们做一两顿饭,有时候家里做了什么稀罕吃食也把他们请过去,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知青们最常做的就是既省事又快捷的玉米面贴饼子。那就是在大铁锅里到上适量的水烧开,然后将发酵成稠糊状的玉米面拍成饼贴在四周,等水基本烧干时饼子也就熟了,我们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子——鳖靠岸。
    可他们常常是面糊贴上去了,火却烧不旺,那面糊就会滑到水里去,煮成一锅粥。我们就又给起了一个名子——鳖跳崖。知青们一听,便追着我们直打。
    那情那景现在想起来还象昨天一样。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3/1 17:24:00
--  

我在村里一满莫做过饭,开始吃是大灶,队里派人给做,
后来分灶跟一些高中的青哥青姐一个灶,也不用我做。
最后我们八个男生一个灶,固定一个人负责做饭,
由大家给过工分,做饭送饭,甚至衣服都要给洗,
老乡说他是我们的婆姨。

你们那可能都是分灶以后,都一个个的小灶,
就会出现要忙上工,还要忙做饭的情况

但是我敢断言,插过队的主儿,就没有一个不会做饭的!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3/1 22:24:00
--  
虽都在一个县,我们村里好像从来没吃过贴饼子。玉米面都是做成“片窝窝”。就是用滚开的尖水和玉米面,类似北京的烫面。玉米面经开水烫过后,发粘,很容易团成团。待冷却一些,就把面揉成15公分左右见方的长条,再用菜刀切成一公分厚薄的片状,将柴禾锅里放上水和屉,待水开后,再将切好的片窝窝一片片直立着码在笼屉上蒸。蒸熟了的片窝窝发甜,吃起来很香,比窝头口感好,不那末散,不噎嗓子。冬天打柴时,兜里装上一块片窝窝,饿时拿出来就吃,还带着冰碴儿,硬得咬不动。
--  作者:云岩叠翠
--  发布时间:2009/3/1 23:02:00
--  回复:(共和国同龄人)
我们村在塬上,哪能和你们惊羊村比,差远了!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3/1 23:08:00
--  
我们村在塬上,哪能和你们惊羊村比,差远了!


不都是玉米面吗?只不过做法不同罢了。呵呵!

老天对蕙子太不公了!她现在如何?我们该怎样帮助她?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3/2 9:09:00
--  

棒子面做法多的太,你俩说的俄们都有。
但蒸窝窝头是北京知青带给陕北的新做法


--  作者:云岩叠翠
--  发布时间:2009/3/2 9:42:00
--  


      蕙子现在仍然生活在白水川,子女们都大了,一个在乡政府工作,还有一个在北京打工,去年还到她们乡上去了一下,正是花椒收获季节,乡上的人说他们家的人都回村上去了,也没见着人,其他的详细情况不太了解.
--  作者:共和国同龄人
--  发布时间:2009/3/2 12:10:00
--  
云岩,我觉得蕙子符合政策规定,应该可以全家办回北京,应该得到合理安排救助。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3/2 16:19:00
--  
以下是引用云岩叠翠在2/3/2009 AM 9:42:24的发言:


      蕙子现在仍然生活在白水川,子女们都大了,一个在乡政府工作,还有一个在北京打工,去年还到她们乡上去了一下,正是花椒收获季节,乡上的人说他们家的人都回村上去了,也没见着人,其他的详细情况不太了解.

蕙子的故事不贴这儿,却到这里来评。
看的人会叫你们搞糊涂啦!
还以为鳖跳崖是咋回事儿呢


--  作者:九月菊
--  发布时间:2009/3/2 18:55:00
--  
鳖靠岸。鳖跳崖太形象了,这道菜要是在五星级酒店上桌,一定把“莫些人”他们气疯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