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延安——我的石窑(二)(2009-09-30 15:46:23)
文图/老城
时隔9年,当我又一次回到石窑村时,感觉有些急迫,有些心悸,还有些恍惚。和上次一样,事先未打电话,村里没人知道。我想感受一种悄然而至的回归。
还是同样的路线,先回已经没有多少人家的老村,寻到半山坡杜修明家。我们插队时他是大队会计,后来当了支书。我和杜家的关系,除了村干部与知青接触较多外,更主要的是因他的女儿。
老村半山坡上的杜家
杜家二女子小时候非常漂亮,长着一双陕北娃黑亮的“毛眼窝”,脸蛋红扑扑,头发卷卷的,虽说生在黄土地上,却像个洋囡囡,我很喜欢这个孩子。工作后,我曾买过一个塑料娃娃,托来西安开会的老杜捎给她。2000年来时,杜家女儿已经三十五、六岁了,那个娃娃居然还被保存着,令我惊讶不已。
杜家二女儿的闺女。当年我送的娃娃,母女俩都玩过(2000年摄)
沿着曾经熟悉,现在已经模糊的小路,来到杜家的小院。窑洞还是原来的窑洞,这三孔当年显示出家庭实力的石窑,已经有些破败,门口堆满废品。窑门敞开着,我径直走进门,一眼看见比9年前衰老不少的杜修明婆姨。
大嫂,我来看你了!就在打招呼的瞬间,看见墙上挂着的黑镜框,心里咯噔一下,杜修明不在了。你是谁?你是谁嘛?大嫂眼花了,耳也聋了,冲着我直愣愣地问。好容易,我才让她明白“我”是谁。
就是你给我女子的娃娃,那个娃娃尔格还在哩!终于,大嫂认出了也比9年前老迈的我。她拉着我的手,喃喃地说:老杜没了!你看我现在成了甚样子?见我手中有相机,她摆摆手说:不要照了,尔格穿得也不像样了,人也一满不能看了,不要照了!
当年曾经气派、现在已经陈旧的杜家石窑
我默然收起相机。看看窑里简陋的陈设,当大部分村民生活好起来的时候,大嫂的日子却每况愈下。没有男当家的,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农妇,只能靠儿女接济。想起当年杜家曾经殷实的生活,我心里很难过。
给大嫂带来几张当年拍的照片,还有一个娃娃。今春在德国买的。上次来时就想,一定要送给杜家外孙女一个娃娃。这个真正的“洋娃娃”,是我在法兰克福一个免税店看中的,它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西安一家百货商场里的那个中国娃。
她是一个真正的“洋娃娃”
接过照片,大嫂叹了口气:这上还是我们一家人呢,尔格老杜走了好几年了!你再不来,连我也见不上了。我忍住眼泪,硬塞给大嫂一张纸币,很后悔身上没有带多少钱。
杜修明夫妇和两个小孙子(2000年摄)
挥手与大嫂告别,心里酸酸的。继续沿着山路攀登,寻找当年的足迹。
如今孤身只影的大嫂
没有想到,当我们从山上下来,再到村口时,杜大嫂居然也在这里。她换了衣服,梳了头发,拿着装娃娃的袋子和照片向婆姨们展示,传递我来了的消息,精神面貌已和刚才大不一样。
如果我的到来,能给大嫂带来些许快乐的话,我真是感到十分欣慰!
婆姨们。左四手提袋子的是杜大嫂
那些曾经年轻漂亮的姑娘媳妇,如今满面沧桑,都当了奶奶。大嫂指着她们,一一向我介绍。我眼中的她们和她们眼中的我,都变得令对方惊讶。“一满和那时候不一样了”,这是大家对我的一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