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家塬
-- 发布时间:2009/12/23 21:23:00
--
我要说的这个东西,五十岁上下的人可能都见过,尤其是搞过宣传的人,想必还都用过它,这就是油印机。在电脑出现之前,它是各个部门打文件报材料传递信息发布通知乃至制作饭票最主要的工具。
文革的时候,我混在学校一派组织的宣传组里,每日的工作就是出版油印小报。别看这小报简陋,要办好它,没点真功夫还不成。先说刻蜡版,你首先得会写一手漂亮的板书字,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在钢板上刻字,与在纸上写感觉是不同的,蜡纸薄,铁笔尖,钢板硬,所以用力要均衡,力小了刻不透,力大就破了。好在编辑部的几位同学,都是学过书画的,这些技术难点,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那美术字刻的,比报上的印刷体都漂亮。
我们的小报上,每期都有套红的主席像和宣传画,刻画比刻字更难,那大面积的黑,需要慢慢去磨它,既不能破,也不能留一丝的白,不规则的边缘线,要刻得齐整又柔和。经过多次实践,我们不但能刻木刻效果,也能刻素描效果。可以说,刻蜡版的手艺,几乎被我们玩到家了。蜡纸刻好了,就要上机印,这道工序的关键是调油墨。我们掌握好了油墨和汽油的比例,常常是第一次就成功,不废片纸。
到了插队的时候,还惦记着到乡下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便把学校的油印机、钢板、铁笔、蜡纸卷了全套,偷偷打入了行李,带到陕北的村里。
谁知贫下中农根本不吃这一套,人家大报都不看,更何况你这小报。初下乡时倒办过二期,贴在村口上无人理睬,也就没了兴趣。再加上每天干活累得要死,哪还有精力去玩弄这个活计,况且农村也找不来纸,便把这油印机丢在寒窑里,再没用过,时间一长,想都想不起来了。直到有一天,又把它重新派上了用场。
节选自陈幼民《文革遗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