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浩浩荡荡去插队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33577) |
-- 作者:杨家湾 -- 发布时间:2009/12/24 14:53:00 -- 浩浩荡荡去插队 1969年1月,当北京站那声汽笛响起,车厢里去陕北插队的知青们有的抱头痛哭,有的泣不成声,也有的咬紧牙关强忍住眼泪。可是我们所在的那节车厢里,却仍是一片笑脸。虽然都是女孩子,但没有一个人掉眼泪,大家好像不觉得这一去就远离了亲人,就要独自去面对苦难的人生,还是一样有说有笑,因为我们周围都是平时朝夕相处的好同学、好朋友,没有对前路的陌生和恐惧,反倒有一种出笼小鸟的欢快。因为我们是大家一起去插队。 我们就读的是一个女校,文革中,我们班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分成了红五类、黑五类,四三派、四四派、逍遥派,等等等等,斗老师、斗同学,闹得四分五裂、不亦乐乎。到了68年,可能是我们都厌倦这种无聊的争斗,也可能是军宣队确实把大联合的最高指示落到了实处,反正,我们班一些原来互不理睬的各派同学,又走到了一起。 记得在报名去陕北插队时,可以自由组合,别的班都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结成了小团体,我们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只能和谁在一起,或坚决不和谁在一起。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比较缺乏阶级斗争的基因,不管是以前整人的,还是挨整的,都还愿意在一起。于是,我们被一块儿分到了延长县黑家堡公社杨家湾大队。全大队共有二十来个女生,光我们同班同学就有14个,走到哪儿都是浩浩荡荡、热热闹闹一大帮。在那个派仗打得热火朝天的年月,这是很少见的,而且事后证明我们扎堆一起插队太英明了。 同学一起插队好处多多,来到陕北,远离父母,环境虽然陌生,但周围都是熟人,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有句话说:“一份快乐如果有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一份痛苦如果有人分担,就变成了二分之一。”想想我们这么一大帮子人,快乐一分享就增加了十几倍,痛苦一分担就剩了十几分之一,那是怎样的其乐融融呀。 当然这么算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在杨家湾的日子的确充满了欢声笑语,虽然我们也累得筋疲力尽,也饿得浑身发软,也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远离父母,但我们从来没有过一起哭哭啼啼的场景。有那么多熟悉的好同学在一起,再发愁的事儿,到我们这儿,一阵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干农话,我们一起从不会到会;不懂的事,我们一起商量;出远门,我们互相做伴;排节目,我们各显其能。记得插队一年后,终于盼到了回京探亲,可我们在家只住了不到一个月,就相约一起回到了村里,和老乡一起排节目、挖地道,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春节。不管是杨家湾,还是我们这个集体,像有一种磁场,让我们一离开就会想念。 在我所知道的插队知青中,再没有见过谁和我们一样这么多同学插在一起。 尽管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陕北,各奔前程,但不管走到哪儿,我们始终互相牵挂,互相关注着。有时会听别人说找到了当年一起插队的人很高兴,可我们从来就没有丢过,不管到哪儿,地址电话都在彼此的通信录里。 后来大部分人回到了北京,校庆、班聚能见到这帮人,村聚能见到这帮人,现在大家都开始或即将享受退休生活,于是,有的相约每周去郊区一游,有的凑到一个合唱团里又唱又聊,还有的经常一起去公园锻炼,在一起的机会更多了。 我们从十三岁,大家都是黄毛丫头的时候就相识了,一个教室里上课,一起经历文化大革命,一个大队里插队。我们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谁出过什么洋相,谁爱啃手指头,谁上课老说话,谁有几个兄弟姐妹,…… 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互相看着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太婆,共同的经历使我们成了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09/12/24 15:09:00 -- 回想那时的情景,真是回味无穷啊! |
-- 作者:紫嫣墨韵 -- 发布时间:2009/12/24 17:41:00 -- 恭喜您杨家湾朋友!您真幸福!羡慕你们这个集体! |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12/24 21:18:00 --
|
-- 作者:那迪 -- 发布时间:2009/12/24 21:34:00 -- "大家好像不觉得这一去就远离了亲人,就要独自去面对苦难的人生,还是一样有说有笑,因为我们周围都是平时朝夕相处的好同学、好朋友,没有对前路的陌生和恐惧,反倒有一种出笼小鸟的欢快。因为我们是大家一起去插队。" 我们当时也和你们一样,因为是同班同学,都是好朋友。从学校直接去火车站,没有家长送,也没有人哭,因为家里太憋闷了,当时就是有那种出笼小鸟的欢快。有一时期知青时兴分灶,而我们一直没分,在公社也算是为数不多的队,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
-- 作者:盖头坪 -- 发布时间:2009/12/24 22:36:00 -- 一看杨家湾的“浩浩荡荡去插队”,吓一跳,以为浩荡了多少人呢,不就十几个嘛。 但得承认杨家湾说的是实情。从十三岁花骨朵年代就在一起,一直到如今已步入了准老太行列,这样的一个群体还时常在一起浩荡着,可能是少见。让咱们继续浩荡着! |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09/12/24 23:24:00 -- 这还不浩荡呀?你当是鬼子进村呢?不过说实话是羡慕。 那边说分灶事儿,就四五个知青一个村还三四个灶呢。 俄想知道当时为什么就非得闹分灶,也莫人搭理俄。 还是你们好哟,从小友到老友,一路浩荡到头终身朋友。 |
-- 作者:山丹丹 -- 发布时间:2009/12/24 23:49:00 -- 杨家湾同学,你的这个“浩浩荡荡”群体,我还真是初次听说,太让人羡慕了。祝福你们团结、快乐到永远! |
-- 作者:盖头坪 -- 发布时间:2009/12/25 9:09:00 -- 报告越江:今天没功夫,要去给老妈过生日。哪天有时间,我来讲讲我们集体灶的趣事。虽然我们灶曾经稀里糊涂地被评为地区的知青先进集体,但也挺热闹的。 |
-- 作者:臾声 -- 发布时间:2009/12/25 10:07:00 -- 很珍惜那段经历! |